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秘:台灣深山部落裡的“共產社會烏托邦”
2009/04/09 08:49:17瀏覽2669|回應1|推薦2
  在台灣這個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經濟裡頭,原來有個小型的共產社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深山裡過著共享共榮的生活,和大城市汰弱留強的叢林法則形成強烈對比。

  這個共產社群就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1500公尺高山上的司馬庫斯泰雅族原住民部落。它是台灣最深僻的部落,對外道路在1995年底才開通,它也是台灣最後一個通電的地方,1979年才有電力供應,所以被稱為“黑暗的部落”。

  司馬庫斯部落頭目倚岕蘇隆(70歲)和優繞依將長老(36歲)在一個昏暗的小木屋裡,向好奇的訪客講述山中趣事以及部落推行共有制的由來。

  原來,在三四十年前,司馬庫斯部落就本著泰雅族人團結的精神,過著一種共有制的生活,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制度的架構,也沒有文字的契約。當時,部落跟外界幾乎沒有聯繫,部落族人也沒有接觸貨幣,如果要買日用品,就背著好幾大袋的野生香菇下山去,走好幾天的路,就為了交換貨幣。

  不過,自從接觸貨幣後,自從道路在14年前開通後,與外界的溝通卻變成內部的負擔,資本主義的傳播讓原本純樸的深山生活變質。

  優繞依將長老說:“部落族人很團結,不管是誰抓到山豬,一定切成一塊塊,分給部落每一個人,大家一起共享,這就是泰雅族人的生活精神。不過,有觀光客進來後,部落族人就開始競爭,大家有了資本主義的概念後,感情慢慢弱化。三年、四年以後,我們覺得這個不是我們要走的路。”

  經過一番思索,司馬庫斯在2001年決定採用共享制度,大家所賺到的錢全部集中起來使用。
  2003年到以色列的集體農場參觀後,司馬庫斯的共有制度越發精細。2004年,土地也納入共有制,整個部落的土地集中在一起,不管土地是誰的,不管土地的大小,全部都變成公家的。

  長老說,這麼做是為了防止部落的土地落入財團手中:“土地集合的話,力量就會大,部落最大的原則就是,土地不能賣給財團。”

  不過,山中集體式的生活不是每個部落的人都認同,85%的人接受共有制,15%人不接受。山上有28戶人家,戶籍人口166名,在山上居住的有137,其它人因為不接受共有制概念,而選擇到山下工作。

  山上的勞動人員約52人,他們每個月可以獲得1萬(新台幣,下同)的薪水。部落族人的醫藥費和孩子們的教育費,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碩士畢業,都由合作社承擔,年輕人結婚,還有20萬的經費補助、40桌的宴席和5頭豬。部落族裡的老人雖然退休了,每個月仍可領到3000塊退休金。生老病死都由合作社照顧,生活無憂,但若會員中途出走,之後又回頭,就會受到處罰。

  靠著文化傳統和單一宗教信仰的強大凝聚力,共享共榮制讓族人的臉上多一份依靠和從容。不過,放到21世紀的大城市裡,這卻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生活態度和制度。都市人形形色色,惰性和私欲,足以讓烏托邦的理想境界變成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昏暗的教室裡,部落頭目談到族人從競爭回歸到共有制的時候,頗有感觸地說:“感謝上帝,我們司馬庫斯部落這個地方,是全台灣最後有道路的地方之一,整個現代生活的方式是比較晚進來的,所以我們還有空間可以思考。”(來源:聯合早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aoyue30&aid=2831751

 回應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問──
2009/04/14 16:28

欄主先生

謝謝您提供這個訊息。

請問,這個報紙是我們島上的麼?

泥土敬白

曉鉞(xiaoyue30) 於 2009-04-15 08:54 回覆:

謝謝回復!

文章的末尾已經寫了出自《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是新加坡發行量最大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