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1 16:55:26瀏覽2493|回應10|推薦139 | |
( 台灣, 義大利,德國 三人行,那說不出來的文化,卻能創造出一種美好元素!)
【你大腦,裝什麼?】不認同,請勿攻擊我! 人的大腦是一個獨特單調的器官,但卻代表著不同結構設置, 恰似一組動態組織,亦似相關部分獨立的存在。 它關連著我們整個生命體,運作著與人與人之間互動, 甚至刺激,氣味,聲音, 形式與事件所組成的完整體現。
★ 何時開始我們變得自私,好鬥,妒忌,眼裡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優秀? 當你反覆與大腦神經膠質細胞對話甚而辯證時,其所牽引卻是意識連帶身體的神經原共同參與你的思考結論。 意識與心靈情感是人體最直接反應,亦經由環境和整體現實面提供了充分的情緒基礎,甚至刺激,而導致反撲力量。
隨著時代變遷的觀念與情感觀點而論,心靈與大腦扮演著重要角色, 它更為動態性內存於大腦內下達指令,而非一個簡單結構,更非一個簡單功能。
二十一世紀的大腦要求你千萬記住不要被鎖定在一些穩定的存儲容器裡(觀念,行為等), 但,當瀰漫整個大腦的質量產生正面或負思考時,甚至超越它內存僅有的思考範疇時, 連帶所牽引出心與腦的自治實體。 大腦是積極的,而非被動,並能認知情感牽連著記憶的行為, 其這種複雜性似乎無法被理解,除非問醫學者去!
如果從還原論科學,神經科學等,以一種更廣泛的大腦延伸到心理層面探討新世紀社會變遷大腦容器該裝哪些有意義的事? 是否又該推演至心理與自覺過程對當代思考邏輯的批判與辯證? 如果以嚴肅的哲學探討,是否大腦本身自我適應的特性與功能,儼然已演變成人類心與腦合一的生存必需條件?
若以反哲學,在哲學的無知而產生的偏見幾乎相差無幾,更淪為簡單的“反芻”。 我們如何克服自然,文化,心,體,基因,學習摸索? 若以二重性或決定論去解讀與克服,則更恰是被迫切的哲學思考。 大腦是可塑性,尤其是在開發過程中,它意味著行使職能集中, 亦佔據更多空間與功能對應,其為相對忽略地分攤著運作。
E 拒絕哲學論證,大腦與心成一平衡狀態,若以新世紀觀念而言, 我們必須積極引入真實的心,腦科學。
如以唯物主義的科學來還原主張,那些只有物質才是真實的存在,否定靈魂的不滅? E 認為有所不同形式的不容忍,更無法貼切陳述人們的自私,好鬥,妒忌等, 甚至,眼理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優秀的歪理?
何時開始我們變得自私,好鬥,妒忌,眼理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優秀? 當你撥開雲天,開啟智慧,你將發現你競爭的對手卻是,同一條心的台灣兄弟妹.... 當你,有機會與世界不同種族強烈競爭時,你會發現,台灣人的心, 是仁慈亦柔軟的像法蘭絨般讓人喜愛。 這世界,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遊戲, 在此,沒有人要和你玩文字遊戲,只想寫出每日真實的自己!
人,能被天地萬物打動一顆還能跳動的心 有心,散撥一粒種子,植入他人心田,你亦將感到歡喜!
PS. 智慧如人之眼 清楚見百步之外一切 卻; 看不見自己的 睫毛。
2012 年 2 月 1 日 台北 文 / 墨蝶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