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7 00:29:38瀏覽4723|回應12|推薦178 | |
【 後現代 愛情理論 ? 】
「愛」 曾經如此被人們想像、建構,即「愛」就如同死亡, 一生只有一次,一次便是永恆 ? 「愛」不容許重覆、不准上訴、不得緩刑,「愛」的來訪, 就如同彌賽亞 (messiah) 降臨 ( 彌賽亞總是像夜賊一樣悄然來臨 ) 無法預知。 誠然,這都是浪漫定義下的「愛」, 這種「至死不渝」(till death us do part) 的「愛」於當今已然產生轉變。 當代「性」的實踐委實已不再與沉重的「愛」、安全感、 一生的承諾、共組家庭生兒育女有著緊緊地連繫。 當代「性」的實踐因此愈來愈像是披於肩上的一件輕盈的斗篷,隨時可取下。 當代「愛」的實踐愈來愈與消費社會崇尚的價值相互呼應, 消費社會偏愛的是輕盈 (無負擔 )、迅速、新奇、多變, 強調立即滿足、瞬間丟棄。 當今消費社會中的消費人愈來愈傾向去租而不是去買斷一樣東西, 當今人們以對待商品的方式來對待「愛」,不是嗎? 人們忙於打發掉手邊還可以用的諸多商品,以追尋更新、改良的版本。 因此,我們看到「頂袋關係」: 「頂袋關係」指的是,在需要的時候就從口袋裡拿出來用, 不需要時就再放進口袋深處。 成功的「頂袋關係」通常是甜蜜而短暫的,也正是因為其短暫而甜蜜, 「頂袋關係」是立即性與用後即丟特性的具體化身, 「頂袋關係」的甜蜜,儼然是一種冷靜算計下的產物。 「頂袋關係」最忌諱一見鍾情、墜入愛河,便利才是「頂袋關係」的最高價值: 「是便利與清楚的腦袋有關,而非一顆溫暖的心」。 當今「愛」的實踐,傾向把對方視為一項消費品來對待, 只以對方提供的愉悅總量來評估對象的價值: 「在這樣的過程之中,作為一個獨特的人類之內在價值已然無復可見, 人類連帶已成消費市場大勝之後的首要犧牲品。」 在這個朝生暮死的世界中 (工作、工作技能、商品、家庭、 人際關係、愛情、時尚、空間、生死……),誰還在談延遲滿足? 人生,比你想像的更無常! 這樣的生命圖像便是 整個時間的碎片 ( fragmentation ) 化成無數的插曲 ( episodes ),每一段插曲都與過去和未來切斷了關係, 每一段插曲都是自我隔絕,同時也是自給自足的。 時間不再是一條河流,時間成了無數池塘與水窪的堆砌。 較一般性意義下的關係,於網際網路上的關係形式被視為, 人與人的關係從著重質到注重量的改變。 「串連」( connectedness ) 可以用一種異樣的方式來解消個體寂寞 (被排除在外) 與共同承諾 ( 太緊的連帶像個牢籠 ) 的兩難關係。 於網際網路上,我們總是與網友閒聊、網友在線上來來去去, 但總有一兩個網有仍掛在線上,說是要談些什麼, 其實好像也沒什麼,說沒什麼好談,又好像不是這樣, 反正就是繼續聊天 (to keep the chat going) 「重要的是聊天,聊些什麼反而在其次了」 ( We belong to talking, not to what is talked about. ) 對於後現代倫理思潮的改變,您,認同嗎 ? PS. 若愛,請深愛, 放棄,請徹底。 等待; 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文 / 墨蝶 2011 年 12 月 27 日 台北 近日,於 facebook 好友探討著後現代理論, E 年初閱讀鮑曼液態現代性之書後, 曾手癢嘮叨兩句,舊文重貼。 【 閱讀鮑曼;論鮑曼 ( Zygmunt Bauman) 】 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 介入了學界所謂的「現代/後現代」議題, 並試圖勾勒出鮑曼道德 /倫理論述的樣貌。 關於「現代 / 後現代」的爭論,鮑曼認為「後現代」的黎明已經到來, 也分別對「現代性」(modernity) 「後現代」(postmodernity)、 「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作出了倫理學上的反思, 鮑曼道德 /倫理論述的開展,解決了什麼問題? 鮑曼對「現代性」、「後現代性」、「液態現代性」的倫理回應, 構成了我們的考察的重要軸線之一:什麼是鮑曼所謂的「後現代」? 而鮑曼所謂的「後現代倫理學」又意味著什麼? 「液態現代性」的降臨又意味著什麼? 鮑曼認為 :「西方現代社會被定義為文明的(civilized)社會, 而所謂文明的社會被理解為這樣一種狀態,在其中大多數蠻荒的醜陋和病態、 人類內在的殘酷和暴力傾向業已被清除乾淨或者至少是受到了壓制。 文明社會廣為流行的形象即是暴力的缺乏, 文明社會是一個有教養的、斯文的、寬厚的社會。」 Douglas Kellner (1998)曾提醒我們, 在面對所有冠之以「後現代」的論述時, 把「後現代」視為是開啟當代世界之門的金鑰匙而熱情擁抱, 或者視之為淺薄的流行時尚而不屑一顧,都是不恰當的。 E 對鮑曼液態現代性之論述看法如下: Bauman 原先於 postmodernity 的範疇中, 而 postmodernity 的大師是 Foucault(法國人)。 Bauman早期用 postmodern這個詞彙,但是到了晚近他不喜以這詞彙所代表之意涵, 因此,他創了新的詞彙 liquid society。 然,整體上而言,我們可以說他仍是在 postmodern 的脈絡裡。 主因,是鮑曼想另立門戶,因此以 Liquid society 理論推動後現代思潮。 要批評他是 postmodern 也可以,亦可批評他他另立門戶並不成功, 仍是 postmodern 脈絡裡的延伸,只是他本人當然不會同意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