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個家庭,一位倖存者,唯一不動搖的希望。《互換的人生》
2009/07/01 23:44:24瀏覽1348|回應0|推薦1

兩個家庭,一位倖存者,唯一不動搖的希望。

一場重大車禍意外讓兩個家庭經歷女兒的生死交錯,

在經歷逝者的哀痛和倖存的喜悅,卻發現了更大的誤會,

兩個女孩的身分被誤認,兩個家庭又該如何面對這命運的安排…….

  互換的人生Mistaken Identity范.萊恩等Don Van Ryn et al.林麗冠 木馬文化 出版定價:280 2009/07/01出版  

得獎/推薦

李家同教授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牧師


 作者簡介

本書由這個真實故事中的兩家人共同撰寫。由於情節實在太過於離奇,去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刻躍升紐約時報


暢銷排行榜,媒體也競相報導。這本書的情節曲折迴盪,故事流暢感人,並且納入了當事人家庭的第一手觀點、心情與回憶,極具臨場感。

但真正令人感動的是,這兩個家庭所展現出來的勇氣與毅力,以及身邊親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所提供的溫暖、支持與協助,讓讀者看見,一場「悲劇」轉化為關懷的力量。在這個有點懸疑,令人無法置信的故事中,更深刻闡述了「面對親人死亡」的課題。兩家人依舊維持著聯繫,彼此都因為這樣的傷痛而更堅強,更珍惜眼前的人生。


內容簡介

我真的想要她回來!

我想要她馬上回到我們身邊,那樣算自私嗎?

我想每個失去孩子的父母都會有同感。

 

2006年一個深夜,一輛載著學生與學校職員的廂型車在高速公路上遭到大卡車迎面撞擊,在緊急救護的慌亂中,兩位年輕女孩的身份弄錯了,而到院時一位宣告死亡,一位重傷昏迷。

死亡的那位,三天後即被安葬入土,哀傷的家屬以為被埋葬的就是自己最鐘愛的小女兒惠特妮。重傷的那位,在加護病房陷入重度昏迷,一旁照料的家人以為那就是自己最呵護的小女兒蘿拉。

沒想到五週後,被認為是蘿拉的女孩漸漸恢復神智,竟然用顫抖的手寫下自己的名字:「惠—特—妮」!還告訴醫護人員說,來探望她的家人是「錯誤的爸媽」,家屬感覺狀況有異,經牙齒比對後才發現屍體被認錯了。

兩個家庭本來以為哀傷已經過去,正想要重新整理情緒,面對未來更艱困的適應與新人生,沒想到再度遭逢這樣令人錯愕的二度打擊。蘿拉的家人要如何承受原來真正的蘿拉已經死了的事實呢?而原本哀痛欲絕的惠特妮家人,又要怎樣面對惠特妮其實幸運生還的喜悅呢?

這是一個最奇特的人生故事,兩個家庭,只有一個生還者,卻在這個錯認身份的過程中,同時展現出罕見的勇氣、包容、諒解,使得後來的重生故事,更顯得寶貴。

推薦序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 牧師

 

生命中總有許多我們想要跳過的時刻,特別是那些對我們來說痛苦、殘酷、不想承認的壞事臨到時。

本書中所提到的兩個家庭—席瑞克家與范.萊恩家,無疑的,都經歷了兩次的創痛。當席瑞克家好不容易接受惠特妮死亡的消息,全家人一同扶持走出陰霾後,卻接到意外通知—「惠特妮才是此次車禍中真正的生還者」。而范.萊恩家在蘿拉從昏迷到復健的五個星期中,更是經歷許多高低起伏的心境。當一切漸漸好轉時,卻開始發現耗盡心力照顧、陪伴的可能不是家中的小女兒。換言之,真正的蘿拉可能早已喪生……


透過書中的描述,不難感受到神豐富無比的愛,藉由這個不幸的事件觸及所有關注此事的人。范.萊恩家所成立的部落格原本只是想紀錄蘿拉康復的情形,讓親朋好友可以為此代禱,卻沒想到在部落格成立的前兩週,登入的訪客遍及美加各地以及中國、菲律賓、哥倫比亞、德國、澳洲、日本和非洲,一天就有一千五百名網友登入。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實際的行動表達對這家庭的支持與關切。


當車禍發生後,席瑞克與范.萊恩兩家紛紛被來自各地的愛與幫助感動。就像席瑞克家在書中所說「他們也很難接受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覺得像是在兩極之間被拉來拉去,一端是對所有人的關愛感到感激,另一端則是對惠特妮的死感到悲痛。」在極艱難的時刻,上帝的手透過人們傾倒愛與安慰。也將眾人認為的噩耗在短時間內就轉為觸動人們生命的祝福。

席瑞克與范.萊恩兩家也因著對上帝堅定的信仰,倚靠神的大能走出悲傷。也由於兩家一前一後相同的遭遇,使得他們更知道如何陪伴彼此,一同度過傷痛難捱的時刻。


 這是真實發生的事件,相信透過這本書的紀錄會深深安慰許多憂傷的心,也讓我們看見實質關懷的力量。「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賽591)在痛苦艱難中,上帝的手不曾離開。

引用自--木馬文化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ecus2005/archives/9349919.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yj1102&aid=309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