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9 01:16:10瀏覽938|回應2|推薦7 | |
時至今日,讓我來說一說,以前老宋怎麼做事的吧!! 曾經聽過這樣的例子:某住戶每到晚間,因鄰居狗吠,以至夜不能寐。無奈之餘,只好「辜且」向省府投書,試試效果如何。 誰料省政府居然真的派人前來了解案情,確定內容後,派專員前來協調,前後共來了三次,把鄰居狗吠的問題解決了。 曾經,幾度見到風災之後,宋省長親往災區視察,搭乘直升機載同一級主管前往,開治理先例,至今無人能為,而災後重建也自視察後陸續完成。尤令人印象深刻者,汐止淹大水,省長不但親自前往,而且深入水中步行,水面上僅露出一顆腦袋,而當時的連戰,因為擔心皮鞋溼掉,在路經該地後,便打道回府,921視察災區,連戰也被謀體批評「撒泡尿就走」…。而觀察近年,更每下遇況,中南部大水時,當局竟仍沈浸在婚宴喜慶中,此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又有何異?顯而易見,省府的施政做為,急民所急,目前仍為國內所僅見。 當省府執政末期,省長前往地方視察,經常是對地方村里長直接叫出名字,在省府最後一次施政報告時,還可以親口對旁聽的地方代表、機關首長,不但稱呼名字,還可將省府對該地的承諾與建設事項,如屬家珍般的將已完成多少,進行到何種程度,遇上何種困難已排除、待排除等,一一道來,除了讓採訪的記者眼睛一亮,也讓到訪的人士感到不可思議,大為感動。 當大家聽到「人民的小事情,就是政府的大事情」時,相信也只是望文生義,認為不過就是一般政治人物掛在口邊的術語罷了! 然而,若把門道看,其實過去的省府不只是喊出解決人民需求與困難的口號,而且還化為一套有系統的執行方案。此即為「生活品質改善專案」。 大致的做法,是結合省府各廳處,統籌資金運用,將各地所需的建設,所亟需解決的問題,逐一統計,派人查察,然後編入計畫及歲出預算中,再一一核撥經費,由經研會規劃與追蹤管考,再由工程單位執行。計畫進度憑據考核,並制作考核標準,如工程查核要點、經費核發依據等,其中還包括「生活環境改善計畫」及「均衡城鄉發展計畫」等兩個著名的計畫。 經由系統性的計畫與有效率的執行,省府的地方建設績效冠於全國,省府的施政滿意也因而居高不下,這時執政中央當局﹙李登輝﹚為避免葉爾欽效應﹙功高震主﹚的發生,於是提前出招,聯合民進黨,將省府予以凍結。 然而時至今日,多少政治人物想學過去省府的經驗,卻不得其門而入,想學過去省府的方法,卻畫虎不成,僅流於宣傳活動而已。 即便過去的臺北縣長蘇貞昌,也想藉由效法省府做法,而獲得更多進取空間,怎料詢及研考室主管,卻被一句「沒辦法,做不到」而打回了。這六年來,總統府、行政院、市政府,多少次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又或是政令才頒布,出門便修改!只因這套方案系統週延,但困難度也高,其中還牽涉複雜的預算編列與統籌運用,不是隨意設計便可完成,經費如何不孚報濫銷,而能筆筆用在刀口上,一直是各級政府期待做到,卻總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勤政愛民,前瞻全局,是經國先生的遺風,也是臺灣因以創造經濟奇績的憑藉。時至今日,又有誰還曾實踐過?又有誰做出過成績來?反而是做得好的要打下去,政治上見到的不是踏實的建樹,而是浮誇的宣傳,又或是僅圖一時亮麗,而耗費資財無數,過後卻煙消雲散,民眾依舊孤苦的活動。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貪腐、政府沒效率﹙郭董曾批評過﹚、或舉措失當,調度乖張,會計年終,經費浮濫核銷等種種行徑,而政府的救災與危機處理能力,往往也是倍受詬病,下大雨臺北市忠孝東路也可以淹大水,酶雨來臨居然中南部成了水鄉,高捷興建甚至坍塌連連…外,我國還獲得了些什麼?民眾的福祉獲得了多少眷顧?是我國競爭力加強了嗎?是政府透明度增加了嗎?是國民所得與國民生產毛額增加了嗎? 政府的能力與行政的效率,領導者是否能深入基層,是否具備帶領前進的動能,才是國家與民眾的福祉所繫。 期待,這次的選舉,「人民」可贏取真正的勝利!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