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7 20:52:03瀏覽1683|回應5|推薦8 | |
與很多人心中的認定相反,「蒙古」一開始並不是一個民族─不,其實「民族」這個詞本身就充滿了多樣的變數,是一個人為造作出來,為特定目的而服務的詞語。
比如說孫中山口中的「中華民族」與「美利堅民族」。前者是擎著五色旗的民國政府得以繼承大清帝國龐大非漢人疆域的情感基礎,後者則是他在《三民主義》裡論述中國人的民族危機時的舉例。我們且按下對民族這個詞語定義的爭論,再回到十三世紀初的蒙古高原。 蒙古本來只是成吉思汗所屬部族聯盟「乞顏氏」,所在的小牧民集團的統稱。在千萬萬的牧民集團大海中,有東亞蒙古利亞種的契丹裔,也有中亞人種的突厥裔。蒙古部族,只算是幾滴水這樣的存在而已。當時高原上有名有勢的集團─東部的韃靼、中部的克烈、北部的蔑兒乞,和西部的乃蠻,每一個都是族大人多,組織與文明都更為先進的部族甚至「準王國」。 成及思汗是靠著克烈部的蔭蔽起家的。他憑著優異的軍事才能,贏得克烈部首領「王汗」的信任,東征西討,建立了自己的勢力。接著,1203年他發動政變,殺死王汗,接收了克烈部的勢力;進而在1205年,殲滅乃蠻的太陽汗,完成蒙古高原的統一大業。緊接著1206年,各部族上「成吉思汗」尊號,這才是我們認知中的「大蒙古」歷史的開端。 從1211年南侵金國,到1227年第三次進攻西夏時病死為止,十六年間,無歲不戰。蒙古,愈戰愈強;蒙古人,愈打愈多。 軍隊愈打愈多這個容易理解─就像羅馬帝國對其他民族授與的羅馬公民權,蒙古人的民族觀本來就不狹窄。立國之初就不分血統,將蒙古高原所有部族都納入所謂「九十五千戶」的蒙古國行政體制;西征之後更是大開方便之門,將欽察、突厥等民族都作為「準蒙古人」。東亞的女真、契丹、黨項、漢族,甚至俄羅斯、喬治亞的地方勢力,也是「只要身為王族、首領、軍閥、宗教領袖等具有權勢的人,一旦歸附蒙古,都會受到準蒙古的待遇」。更鮮明的例子像是河北的漢人軍閥張柔與史天澤,都被授與「巴禿」(勇士)的尊號,而正式被接納為蒙古的一員。 (所以,別輕信甚麼根深蒂固的蒙古人就等於「壞人」、「蠻族」、「亞洲深處來的次等野蠻人」、「殺人如麻的文明破壞者」的說法。) 但人,特別是統治偌大疆域的人才─布建經濟,整理站赤,營建大都,修造海船,統治人口多出本民族本身千萬倍的人才,是哪裡來的呢? 請跟著我們,把眼光投向天山南北麓。在蒙古擴張之中,有個名叫「回鶻」的「國際智囊團」的存在。1209年,回鶻王亦都護向草原上的新興強權蒙古輸誠納款,並迎娶了黃金家族的女兒,成為蒙古國的「駙馬」。 在杉山正明的《遊牧民族的世界史》中說:從西元九世紀的回鶻王國的殘骸中,遺民們在天山南北麓建立了名叫「天山回鶻國」或「西回鶻國」的小國家。雖然國家小,「但其所蓄積的知識、資訊、經驗,與文化程度卻是非比尋常」。 盡管統治階級是突厥系的王族,但人民早就是大鎔爐─有世居的印度亞利安人種、漢人、藏人、以及粟特或波斯血統的人民。不僅是血緣,非常多的回鶻人都同時精通多種語言與文化。蒙古文便是根據回鹘文字的字母創製而得,而回鶻人,更是傾巢而出,在蒙古帝國各處擔任蒙古皇族的教師、智囊、參謀,主管行政、財務,甚至直接指揮軍隊作戰,或是經營承包的企業。可以說:蒙古人馬上打下的天下,回鶻人則以優異的頭腦加以治理。加上伊朗系的穆斯林商人的跨國跨洲商業體系,十三世紀的歐亞大陸,與其說是「蒙古人的大蒙古國」,倒不如說是「披著蒙古外衣的回鶻─穆斯林歐亞大陸商圈」。 而「回鶻」─Uygur這個代表民族或文化集團的名稱,歷經六百多年的變遷,又出現在1935年新疆召開的政治會議上:將境內講突厥語系的民族,統一定名為「維吾爾」─Uyghur。 民族問題是「一帶一路」面對的巨大挑戰。當以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時,自然是處處凶險─路上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大哈薩克主義、維吾爾跨國聯盟,還有「泛突厥主義」,每一個都是巨大的課題。最有名的便是1992年2月23日,土耳其總理德米雷爾的名言: 「隨著蘇聯的解體,盡管土耳其的邊界固定未變,但土耳其的幅員已經變成了一端在亞德里亞海,另一端則到了中國的長城。」 如果參考蒙古的成例─一帶一路的成功關鍵,應該就是如何讓中西亞的穆斯林,特別是中國自己的穆斯林與維吾爾族群覺得,這是屬於自己本民族、本宗教的資產,從而群策群力,就像大蒙古國裡的回鶻菁英們為其他民族的世界帝國殫精竭慮一樣。 回鶻出身的忽必烈近臣廉希憲曾有言:「先發制人,後發人制。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如果中國覺得一帶一路是她的「天命」,穆斯林與維吾爾,便是不能迴避的「人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