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7 23:05:25瀏覽1642|回應2|推薦11 | |
昨天談到「一帶一路」與七百年前忽必烈大帝的雄圖偉略,規畫若合符節的事。今天,想再多談一些報章媒體上未曾觸碰,或雖談及但未能深入的事。
那便是伊斯蘭的因素。許多人─特別是西方的媒體多半將此視為整個一帶一路戰略的軟肋,他們很難想像一條繁榮昌盛的經濟走廊,可以穿過政治如此動盪不安,特別是伊斯蘭原教旨恐怖主義如此猖獗的地方。 這個論點當然其來有自。事實上當蒙古第三次西征─派出蒙哥之子,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出征西亞,直搗大馬士革的時候,就領教了伊斯蘭教激進組織阿薩辛派,也叫「山中老人」派刺客的瘋狂。最後他們被蒙古鐵騎徹底夷滅。所以,這個伊斯蘭原教旨恐怖主義的不穩定因素,十三世紀的蒙古人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都面臨同樣的挑戰。 但有沒有可能,伊斯蘭會變成一帶一路的助力而非阻力? 蒙古人原來一般普遍信奉薩滿。成吉思汗的團隊裡,很早就是各種種族與宗教大集結─特別是基督教的聶斯托留派或是「景教」。征服西北的「乃蠻」之後,更是有大量基督徒加入了蒙古人的陣營。雖然也有部分的穆斯林─像他派到花剌子模興師問罪的使者,就是一名穆斯林商人。但在進入中亞之前,「黃金家族」裡信奉伊斯蘭教的並不多。 但當蒙古西征告一段落,這種情形卻快速改變了─佔據中亞「河中」地帶的察合台汗國、領有伊朗高原與部分小亞細亞的伊兒汗國,以及佔領部分俄羅斯,盤踞伏爾加河流域的金帳汗國,無一例外,蒙古的可汗們都在幾代之內,皈依了伊斯蘭教。 關於伊斯蘭如何感化或教化了可怕的蒙古統治者的神蹟故事成百上千,但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來,蒙古人選擇與大多數的子民信奉同樣的神明,毋寧是一樁聰明的決策。 而事實證明這些蒙古血統的伊斯蘭國家,並非嚴謹的神權政體,它們更像是像後來的鄂圖曼蘇丹國或現代的印尼或土耳其共和國一樣,是包容性的、多宗教、多種族的政體。只要名義上向大汗效忠,原來的風俗習慣宗教─雖然有時會有些稅率行政上的差別,蒙古人便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 所以讓歷代伊瑪目或大小蘇丹頭疼不已、束手無策的山中老人恐怖份子,能在一朝之內被拔除─這與秦國統一天下的驅力類似:人民渴望強力的統治者能結束紊亂的局面,讓商道暢通;蒙古人的馬隊固然天下無敵,而改信了伊斯蘭的蒙古人更像是完美的現世彌賽亞,降臨世間的目的,便是消滅極端,重建秩序。 而中國龐大的穆斯林群體會在一帶一路裡扮演甚麼樣的角色,與中國的「伊斯蘭對策」如何,這其實是足堪再三玩味的事情。 其實,伊斯蘭對所謂中華文化圈的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像是建收復台灣第一功,鄭成功的部將「黑面將軍」馬信。 蒙古時代自不待言─大批中亞近東的穆斯林,跟著蒙古統治者來到中土,經商當兵,為官為倀。 但取元朝代之的明朝,雖然經過華夏文人的塗脂抹粉,但與伊斯蘭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更是繁複。開國功臣裡,便有一支龐大的穆斯林隊伍:沐英,後來世代鎮守雲南;胡大海,有人說他事實上是「胡大」‧海─意思是阿拉伯語的「天」。明太祖「出家」的皇覺寺,後人考證根本就是清真寺;他的後代明武宗─那個遊龍戲鳳的正德皇帝,更是一個伊斯蘭迷─可能就是如此,他才被傳統文人視為昏君。 那明朝的驕傲,不,是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的鄭和,他的來歷又如何? 大部分朋友都知道:他原姓馬,後來改姓鄭,是穆斯林。但千千萬萬的穆斯林,明成祖永樂皇帝,幹嘛就選了他? 這個,或許可以從他的先世得到些線索。 鄭和的先祖,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就是元史裡元世祖統治雲南的功臣賽典赤。他撫治雲南,建設行省,政績斐然,甚得民心。 蹊蹺在賽典赤的阿拉伯文姓名─賽,是「賽義德」發音的簡略版。賽義德的意思,不但是貴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貴族,而是傳說中的「聖裔」,也就是創立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子孫。 啊哈!原來中國人的驕傲,「三寶太監下西洋」,可能憑的不是「大國聲威,遠人來服」,而是「穆罕默德聖裔」的號召力?而鄭和之後伊斯蘭在東南亞地區爆炸性的成長,更足以證明:明成祖在選擇出使人選的時候,對這塊代表伊斯蘭的金字招牌早就了然於心;所謂「三擒番王」背後,可能更多的是宗教政治各方面的拉鋸。何況成祖永樂皇帝在草原上的名號,正是取代蒙古大汗的「岱明可汗」(大明)!學習蒙古人藉著傳布伊斯蘭,充當衛教者的政治技巧,從而確保南海商路的暢通,怕早就是明成祖的錦囊妙計吧! 在西方人眼中的伊斯蘭,或許正是一帶一路的成功關鍵。載舟覆舟,我們,拭目以待。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