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2 23:13:37瀏覽3286|回應0|推薦2 | |
更新日期:2009/11/17 17:52 冉祥蓓 【台灣醒報記者冉祥蓓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辦公室也越坐越肥,想運動卻找不到時間?醫師建議,上班族可透過健走減肥兼養身,每天70分鐘、9千步,即可減掉30萬卡熱量,不過許多人速度、姿勢不正確,更有許多人錯把「散步」當「健走」,嚴重時可能傷及膝蓋與腰椎。台灣人壽於11月29日起,舉辦九場健康日健走活動,由「台灣阿龍」領軍走向自然,讓大家「每天都是快樂星期天」。 台北醫學大學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表示,跑步會傷害膝蓋,所以已不再推廣跑步,而以速度沒那麼快,且運動傷害較小的健走取代。上班族可於通勤時間,用正確姿勢健走健身,還兼有紓壓效力。另外,他也說,許多人走路時會邊拍手、甩手,這些都是錯誤姿勢,嚴重時也會導致腰和膝蓋受傷。 劉燦宏指出,走路速度快才有效果,而正確的健走姿勢必須抬頭縮下巴、挺胸收小腹、雙手握拳自然擺動、兩腿打直前行、速度上每分鐘120步,每步之間距離維持60公分寬。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發現,台灣人口有4成2是以走路為運動,並且可燃燒脂肪、強化心肺功能。根據統計,人過了45歲,骨骼、肌肉會開始出現老化,尤其大多從腿部開始。 已把健走當作生活一部分,兩年半如一日的劉詩宗表示,八年前退休後,生活沒壓力,一年不到胖了10公斤,連綁鞋帶、剪腳趾甲都深感吃力,不過自從以健走為運動,再加上飲食控制後,半年內體重已減輕10公斤,所以就算是下雨天,也會在家中邊看電視邊繞著茶几走。 健走到底還可帶給人們什麼好處?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資料顯示,每天走一萬步,每次持續30分鐘可幫助減肥;再者,也可預防心臟病,每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風險;最後還可避免脂肪肝,因為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血液可流到肝臟微血管末端,增強代謝功能。 掌握訣竅不酸痛 更新日期: /09/05 10:02 uho編輯部 走路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現代化的便捷,日漸被荒廢。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民眾有40%是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的,尤其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26~45歲,普遍都是不愛運動的「懶人族」。男性超過1/3、女性超過2/5,並無參與運動的動機或習慣。 無法從事運動的藉口不外乎:沒時間、無適當的運動環境、沒有運動夥伴陪伴、上健身房要花錢…等。名詞-「坐式生活」,指的是個體多以靜態或小範圍活動為主的生活型態,如:朝9晚5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下班後只是坐在沙發上觀賞電視節目。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林雪驥主任表示,這樣的生活方式,個人體能會衰退的很快。 走路其實是最好的運動,WHO談到如何預防癌症和心臟病這兩大現代文明病時,都直接提醒世人要多走路!運動生理學教授林正常博士指出:「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運動,也是最為放鬆的運動,走路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還能讓人腦筋清晰,深入思考,取得靈感。」全世界健走的人口達1億7千萬人,是慢跑人口的4.6倍。足證健走平易可行。 運動醫學的研究:走1步,可以牽動到全身95%的肌肉,走30步相當於消耗1大卡的熱量,所以走萬步可消耗至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成年人一天所多攝取的熱量。走路是最不具傷害性的運動,每踏出一步,膝-腳承受了1.5倍體重的力量,相對於慢跑卻是2~3倍,快跑更達7倍以上,對於膝關節的傷害最少。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短時間的溫和體能活動 (例如走路10分鐘),對身體健康有顯著的改善。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明哲談到走路的益處如下:降低心跳速率並強化心肌功能、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燃燒脂肪、幫助控制血糖、鍛鍊結實肌肉、促進新陳代謝、釋放腦內啡。 林雪驥主任指出,正確的走路法應考慮以下幾點: ■ 距離-「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平均步行步數約在6500步 (國外相關資料為 5000~7000 步)。最早提出「一萬步」口號的是1960 年代日本九州大學的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士,40多年來已廣泛為歐美引用。 ■ 速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徐錦興教授建議) (1) 漫步健走 (散步):每小時 4.8 公里以下。適合初入門者 (2) 適能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適合一般愛好運動者。 (3) 強力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但增加擺動及負重。適合鍛鍊體適能者。 (4) 競賽健走 (競走):每小時 12 公里以上。朝競賽奪標者。 ■ 強度:每天走30分以上、每週走5天以上,運動後每分鐘心跳加上年齡,等於170下。 ■ 姿勢:脊樑挺直、抬頭挺胸、縮小腹、雙肩放鬆、臉朝前,視線望向前方15~20公尺。手肘微彎、膝蓋伸直、依循腳跟→腳掌→腳尖方向移動重心,腳尖踢出的幅度向外5~10度,標準步伐=身高 × 0.3。 ■ 時間與環境:最好的時間在清晨4點到6點(太陽初昇時),黃昏6點到10點間,氣溫在20℃~30℃之間,選擇車少、樹多且空氣新鮮的地方。公園、運動場等場地寬敞、路障較少的地方。 不常運動的人一開始可能會雙腿酸痛,來自於肌肉中的葡萄糖燃燒所產生的乳酸,不過身體會自行調整,習慣運動後改利用脂肪酸當作能量時,肌肉便不至酸痛。 名醫抗老》慢走每天半小時 年逾70一條龍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8.08.30 02:48 pm 「我媽媽今年已經90歲了,不僅能走能跑,腦筋還好得很。有她當榜樣,我當然也要活超過90歲才行囉!」花蓮門諾醫院暨相關機構總執行長黃勝雄生性樂觀,雖已年過七旬,他卻從不覺得自己老,每天仍像個年輕小伙子般,活得很帶勁。 黃勝雄早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教,是享譽美國的腦神科外科專家,更是美國雷根總統當年指定的隨行醫師,年薪超過百萬美元,可說功成名就。15年前,他深受花蓮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美國很近,花蓮卻很遠」這句話感動,毅然放棄一切,像條迴游的鮭魚,返回故鄉台灣,到後山接掌門諾醫院。 身體好沒秘訣 只要一直走 這些年來,他既要為醫院的長遠發展而四處奔走募款,也要為腦部創傷病患施術。他往往在手術檯旁一站就十幾個小時,沒有過人體力,根本就辦不到。問他保持充沛體力的方法時,他笑得燦爛,「很簡單,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行了。」 這些年來,他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到附近校園的操場「慢走」三、四十分鐘,回家沖個澡,吃過早餐後,再出門上班。顧名思義,「慢走」就是慢慢地走,不求速度,也不在意距離,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長期走下來,黃勝雄也走出了心得,每次出門走路都走到微微冒汗的程度,心跳則高出正常值三成左右,也就是說若正常心跳為每分鐘70下的話,就走到每分鐘心跳90下上下,既可達到運動效果,也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如果覺得早上走得不過癮,晚上下班回家,吃過晚飯後,換上輕便服裝,他還會再出門走幾圈。碰到下雨天,那裡也去不了,他就跳上走路機,把一天的運動量補齊。 運動量不大 堅持下去就見效 黃勝雄曾算過,每次出門慢走一趟回來,大約可消耗2百大卡熱量,雖不多,長久下來卻相當可觀。為了檢視運動成果,每次回家衝過澡後,他就站上磅秤,只要體重超過BMI(身體質量指數)的正常標準,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就從日常飲食中變花樣,少吃高熱量食物,務必將體重拉回正常範圍內才行。 「這真是斤斤計較!」黃勝雄認為,美食當前,大多數人都把持不住,結果飽餐一頓下來,往往也帶給健康一些負面影響,唯有堅持正確且健康的飲食原則,才能永保安康。結果他逐漸偏向素食,但在台灣吃素容易缺鐵,因此他選擇「方便素」,只吃一點點的紅肉,多吃魚類及蔬果。 黃勝雄說,這幾十年來,他接觸過的中風病人不知凡幾,深知中風對個人及家庭、社會的傷害。所以他特別在意血壓及血脂的升降,加上每天慢走及盡量素食,不讓中風等急重症有可乘之機。 常保樂觀心 趕走自由基 黃勝雄認為,還要常保一顆樂觀的心,因為唯有敞開心胸,才可以減少自由基對健康的威脅,「不要說90歲,長命百歲也沒問題。」 黃勝雄表示,自由基無所不在,看似難以應付,但只要生活規律,不暴飲暴食,不抽菸,不酗酒,加上養成規律運動,自然能將這個危害健康的因子壓到最低。但他強調,健康不可能不勞而獲,一定要有實際行動,再配合堅強的意志力才行。 專家觀點》慢走有技巧 化整為零也有效 【聯合晚報╱黃薰隆(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 2008.08.30 02:48 pm 如果要把走路當成一種運動,一定要達到某種強度才行,而運動強度又和年齡和體能有關,黃勝雄醫師年近七旬,體能無法和年輕人比擬,慢走其實就夠了。 不管是慢走,還是近年來逐漸熱門的健走,都不是運動比賽,而是體適能的有氧運動,沒必要把自己搞得上氣不接下氣,只要心跳速度加快,或是讓自己有點喘,就可以達到運動效果。不過,慢走或健走都很講究技巧,如此才能發揮最大的運動效果。 就技巧來說,可分上半身及下半身兩大部分。走路時,上半應往上拉,而不是往前傾,更不可彎腰駝背;手肘彎曲呈90 度,方便前後擺動;半握拳頭,往前擺到胸前,往後擺到腰際,讓胸肌及背肌也一起運動到。 下半身的走路技巧,腳跟要先著地,接下來重心往前移,再以腳尖離地,可減少地面衝擊對全身關節的壓力;雙腳膝蓋保持放鬆不鎖死,除可保護膝蓋,也可避免運動傷害;走路時,應遵照快步走,而不是大步走的大原則,減少受傷的機率。 走路是件快樂的事,如果時間不夠,可化整為零,分次完成,比如說每天設定的30分鐘走路中,如果一次走不完,可以分早、中、晚三次走完,效果一樣。 【2008/08/3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老人快走運動 防癡呆 更新日期:2008/09/11 04:09 〔記者洪素卿/綜合報導〕適度運動可以鍛鍊心肺機能,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則指出,運動除了健身,還可以健腦。 認知功能提升 效果可維持一年 該項研究發現,對於一些已經有輕度記憶問題,但卻還算不上是老年失智症的老年民眾,每週快走三次、每次五十分鐘,持續半年後,具有提升認知功能的效果。且效果至少可以維持一年。 該研究刊載於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被認為是第一篇證實居家溫和運動就可以改善成人認知功能的研究。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指出,輕度認知障礙不是病。一般來說,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人,每年約有十五%會真的變成失智症;但也有兩成輕度認知障礙者,可以回歸正常。 由澳洲墨爾本大學的羅登史拉傑醫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一百三十八位五十歲以上、自覺有記憶問題,但尚未達到失智症標準的成人進行研究。 研究人員將參與者隨機分組,分成進行二十四週居家運動計畫的運動組以及非運動組,研究團隊要求運動組的成員每週至少適度運動一百五十分鐘,每次運動五十分鐘,一週三次;走路是最常被建議的一種活動。 運動組參與者每週比非運動組多運動了一百四十二分鐘以上,約莫每天多運動超過二十分鐘;運動組參與者每週約比非運動組參與者多走九千步。 結果顯示,運動組的受試者「阿茲海默氏症」認知評估量表測量分數在運動二十四週後提高,而非運動組則下降,兩者差了一.三分。運動組參與者在認知測試的分數較高,且在一段時間之後,較能確實地記住一連串的字。 羅登史拉傑教授認為,這項試驗證實,運動對高風險成人具有提高認知功能的效果,目前藥物對於MCI(輕度認知障礙)並沒有明顯效果,規律運動同時還具有預防憂鬱症、預防跌倒,以及提高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醫師徐文俊表示,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民眾,最重要的是找到成因對症治療,目前已知,包括焦慮、憂鬱或是腦血管等問題,都可能導致輕度認知障礙。若是找不出特定成因,則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 天天一萬步 助人 走出憂鬱迎向陽光 更新日期: 2009/08/01 04:09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天天健走一萬步,讓原本為憂鬱症所苦的王正賢,迎向陽光,揮別憂鬱症! 彰化縣鹿港忘年健步會會長王正賢,今年55歲,開設竹器藝品公司,在一般人的眼中,他的生意興隆,夫妻感情融洽,兒女乖巧,令人稱羨,但是他在兩年多前,卻突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每天除了呼吸、吃飯與工作,不知道為何而活?還一度萌生自殺的念頭。 王正賢說,他原本個性開朗,喜歡交朋友,但憂鬱症上身後,所有朋友的聚會邀約,他通通推掉,只有送貨才出門。除了做生意以外,任何人找他,他都以一句「不想出門」回絕,朋友都覺得他變得怪怪的。 直到他的太太拉著他就醫,他才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接受藥物治療,病情才好轉,但是他不想長期依賴藥物,太太又拉他去鹿港體育場健走。他想了想,覺得「身為男子漢,總要走出去」! 當王正賢踏出健走第一步後,覺得肺活量變好,每天都健走一萬步。 原本只是跟著妻子一起走,後來在健走同好鼓勵下,還成立忘年健步會,不再把自己關在家裡,覺得人生還有很多事要做。 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主任高靜玲表示,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對憂鬱症患者確實有幫助,但只是治療環節的一部分,患者應先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再尋求治療方法。 高靜玲說,輕度憂鬱症可以透過非藥物的方法治療,但如果適度運動對改善憂鬱症沒有起色,又有尋短念頭,還是要透過藥物或住院治療。 高靜玲說,現今社會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接納度高,在親友及家人的支援下,適度運動,驅動憂鬱症患者的內在動力,而以意志力重拾興趣,並找回與人群互動的活力,是好事,但不可輕忽尋求專業治療與評估的重要。 常健走 活經絡、強心肺、健腸胃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健走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在公園裡就常常看得到健走的民眾。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健走是健康的泉源,當人走動的時候雙手雙腳都需要擺動,以便讓身體前後平衡協調,像這樣的走路動作,有助於通經活絡,促進人體氣血通暢,同時強化心肺功能、促進胃腸蠕動,以及調節腦神經系統,甚至對消耗熱量也有幫助。 廖醫師指出,人的手上也有手三陽、手三陰等六條經脈,聯繫著九十一個穴位,而人的腳上有足三陽、足三陰等六條經脈,這些經絡聯繫著二一八個穴位,常常健走的人,就可以活絡相關的經絡,雖然健走不是萬靈丹,但對養生保健仍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以心肺功能來說,健走可使腰、腿、腳及兩臂肌肉、骨骼與關節活動,對於一個平常沒有運動的人,健走後可增加心肺功能的幅度。其次,在胃腸蠕動方面,健走對腹肌和呼吸肌有節奏的舒張與收縮,對人的內臟器官有一定的按摩作用,可幫助消化腺分泌和胃腸規律蠕動,減少便秘發生的機會。 在調節腦神經系統部分,引發緊張失眠的自律神經失調,常因中樞神經活動過度興奮,或用腦過多、缺乏運動,進而引起中樞神經活動機能障礙,導致腦神經衰弱,而傳統中醫所謂「上病下治法」的觀點,常常健走可直接作用於足底穴道,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甚至讓氣血往下傳導,有助於鎮靜安神、開竅醒腦。 廖桂聲醫師強調,健走在預防保健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還可以消耗人體內的熱量,如果一個人健走一萬步,可消耗三百到四百卡的熱量,相當於十公克的脂肪,對於肥胖的民眾來說,也有減肥的作用,可見健走的好處多多,要健康就要動,多健走將有益身體健康。 走路養生最好 減少體內脂肪堆積 更新日期:2010/01/01 00:4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走路,是最好的養生運動之一。台北縣自然養生休閒協會常務理事兼講師謝東明表示,走路時讓手臂做最大幅度的擺動,一邊走一邊擺動手臂,以達到全身運動的效果,建議最好是在餐後四十分鐘開始走,然後持續走路四十分鐘,有助於減少體內脂肪的堆積,同時讓身體更健康。 他指出,好的養生運動不但能提升心肺功能,又能增進細胞的活力,更能維護人體肌腱及骨骼的健康,相當適合傷後復健者及中老年人,民眾可利用最緩和的方式運動,也就是在走路時讓心搏加速到每分鐘一百四十下,有助於促使人的皮膚、肌肉、骨骼代謝率劇增,讓皮膚更光澤、水水嫩嫩,同時骨骼更強硬、肌腱更柔軟又有彈性,當然五臟六腑也跟著活化,人的臟腑組織功能也會有所提升,進而救得以永保健康。 好的養生運動,走路時一開始要以鐘擺擺動的速度為步伐,然後持續走四十分鐘,效果才能更顯著,最好是在餐後四十分鐘後開始走,能將吃進來的過剩醣類燃燒掉,以便減少脂肪的堆積,如此可以說是一舉數得。若能再做些局部適當的伸展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運動。 謝東明指出,值得一提的是,若進行極限伸展運動時應有專業人員指導才能確保安全,否則往往會弄巧成拙,甚至造成某些骨骼關節出現些微的異位或半脫位,運動雖能取得肌腱的彈性,卻恐會損害到骨骼關節的健康,再好的運動也會出現運動傷害!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