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防治登革熱之省思
2015/09/07 15:52:57瀏覽605|回應0|推薦1

台南人正在用讓登革熱擴大到不可收拾的方式在防治登革熱 - 噴毒藥,噴毒藥。


其實台南這些蚊子早就不怎麼怕那些毒藥了。

台南人早就跟吃飯一樣,三餐這樣子在噴藥,台南的蚊子,一代又一代的在這裡繁衍,抗藥性早就超乎想像了。


這毒藥一直噴,死的不是只有蚊子,蜘蛛也會死,螳螂也會死,蜻蜓也會死,壁虎也會死,麻雀也會死,青蛙,癩蛤蟆通通死,你以為你在防治蚊子,其實你根本就是在製造一個蚊子的天堂。


蚊子多,所以登革熱大爆發,那蚊子的天敵哪裏去呢?


蚊子的天敵在台南早就被當成害蟲殺到變成稀有動物了,這次的大颱風,之後又是大噴藥,這些東西比蚊子還悲慘,卻是少到看不見了!


這就是想要暫時靠著毒殺環境來防治蚊子,最後卻被大自然反撲的下場。


非洲很多地方,生態都崩潰,但絕對不缺蚊子。


要防治蚊子,需要健康的生態環境,需要蚊子的天敵能夠存活,需要水塘乾淨有大肚魚,需要用吸引蚊子來下蛋,然後讓魚把孑孓吃掉的自然方式去減少蚊子。


如果你是台南人,你想要消滅蚊子,我建議你去買一個水缸,放在陽台,種一點水草,放孔雀魚或是鬥魚還有幾顆田螺進去,讓蚊子自己飛來下蛋被魚吃,用這樣子自然的方式解決掉他的下一代,完全無毒無害還可增加生活樂趣。


但是你會被誤會,你的鄰居甚至家人,會認為你放一桶水養魚來滅蚊的方式會害死他,他會罵你恨你檢舉你,逼你把水倒掉。


你知道你是對的,只要那裡有水草有田螺有魚還有適當的光線,基本上你連餵魚這件事都不是很需要,那裡的孑孓要變蚊子要二十一天,(過程中一定會被大肚魚(孔雀魚)吃掉),想辦法跟你的家人溝通,然後在家裡開始佈置這種滅蚊魚缸,這才是消滅登革熱最好的方法,不要再噴藥了,那是最爛的方法!


你一定想問那我有沒有弄?有,在頂樓,花了好多年終於有人願意試看看了。


發現有一百多個分享,於是我補充一下內容:


如果你找成大水利系的去做防洪治水,下場就是河川全部做成水溝,沿岸全部做水泥,海岸全是消波塊。


如果你找台電去解決缺電的問題,他會建議你蓋核五,核六來發電。


如果你問「公共衛生」的專家,如何防治登革熱,下場就是噴藥,噴藥,噴藥!


如果你問平偉排氣管壞掉怎麼辦?他會叫你拆坐墊,公道價八萬一,不然你在大聲什麼?


所有的問題,交給專家都會變成悲劇,因為專家不會告訴你,如果你去找別人,其實還有更好,更正確的方法,這樣他會變成乞丐的。


專家也不會告訴你,「業界」的方式就是必須這樣處裡,那不是對跟錯,而是有一串人都靠著吃飯啊!


但是這次登革熱的大爆發,代表這病毒又回來定居,成為「新台南人」了。如果你不願意用生態防治法,而想繼續用消毒法來矇騙過關,恐怕是沒有用的。


台南的觀光,並沒有因為喊台獨嚇跑中國觀光客,相反的,這麼綠還變成一種觀光的賣點,遊客絡繹不絕。


但是登革熱大爆發,卻讓觀光客嚇跑了,而你住在台南,每一隻蚊子都很危險。


這是一種出血性疾病,也叫「斷骨熱」,也可能就是古希臘文所稱的「邪靈熱」,如果染上了絕對不好玩!


你要起來自己救自己,這不是政治議題,這不是課綱爭議,這也不是投不投票的問題,這是你自己那條命,你家人朋友的命,這不是別人的事!


如果有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賭著百分之幾的死亡率的時候,大家可以怪美國,怪資本主義,怪市長,怪運氣不好,那又如何?


除非你的樣子,跟躺在海灘的三歲小男孩一樣楚楚可憐,還可競爭攝影大獎,否則絕對沒有人在乎你。


滅蚊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我們的朋友都找回來。


我們需要青蛙,所以我們需要沼澤地。


我們需要大肚魚,所以我們需要生態池。


我們需要蜘蛛,所以請給我們一塊真正的荒野,


我們需要蜻蜓,麻雀,燕子,所以我們需要樹林,灌木叢。


在我們整個水泥化的都市中,我們需要這些滅蚊大軍!


不要以為你能把蚊子殺光,好好笑,看看我們台南東邊的中央山脈,那裡有萬萬億隻的蚊子!


不要忙著把水弄乾,好像蚊子要找水產卵還會找不到水一樣!


現在你能做的就是,佈置一個適合蚊子下蛋的地方,鼓勵蚊子通通都來下蛋,然後讓大肚魚把蚊子的下一代吃光!

這種方式賣藥的人會很生氣,學公共衛生的專家也會反對跟質疑,但是你不要管他們,他們就是一直只會這一招,終於整個失控變成災難的元兇啊!

你要這樣救你自己


第一:在你家擺出生態魚缸,讓你家附近的母蚊子都把蛋生在你佈置好的陷阱裡,其實這樣可以消滅掉的蚊子多到你無法想像!

第二:多多關心你家附近的小壁虎,小蜘蛛,小麻雀,這些都是你正義聯盟的夥伴,我會建議你撒小米餵麻雀,但是不要被鄰居發現。

如果你不起來抵抗,讓台南人繼續用「傳統方式」防治登革熱下去,最後台南會只剩下水泥地,水泥公園,水泥停車場,水泥成功湖,還有蚊子。

引用自: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965637920154657&id=100001253746339&fref=nf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2967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