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想保持健康,必須清除以下12種體內毒素
2014/09/26 19:24:38瀏覽681|回應0|推薦0

人會生病,除了感染外,更重要的是體内含有的毒素。毒素為病毒、細菌的繁殖和侵襲舖好了道路。因此只有清除和減少體内的毒素,改善體內環境,我們這的身體才會保持健康活力。

一碗變質的肉不倒掉,加入再多的新鮮的紅燒肉也不能食用。如果體内沉積的毒素没有得到有效清理,就算服用再昂貴的補品或者藥品,都不會得到最佳效果。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適當然的食物可以治療適當的病,而且没有副作用,因此,食療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在可作為醫用的食物中,酵素在很多食療養生中都占了一席之地,現在我們這就看看在排除人體毒素的過程中,有多少是酵素力所能及的?

要想保持健康,必須清除以下12種體内毒素:

毒素1:體內廢氣(腸胃)

1) 臨床表現:
經常腹脹,而且放屁很臭。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腹痛,潰瘍惡化,皮膚老化,發生癌症的危險性增加。
3) 排毒食物:
紅薯、鮮榨果汁、酵素(延緩皮膚老化)。

毒素2:宿便(腸胃)

1) 臨床表現:
天天排便仍有殘便感或長期一周内持續約3天以上不排便。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皮膚粗糙,腹脹,腹痛,易形成大腸癌。
3) 排毒食物:
富含食物纖維的雜糧、優質水、榖物、豆類、糙米、燕麥、海藻、蘋果、鳳梨
,酵素(促進消化、防止積食宿便)等食物。

毒素3:淤血(循環)

1) 臨床表现:
身體疼痛,手脚冰凉,女性表現為痛經和月經不順。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身體各器官功能低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異位症,不孕症。
3) 排毒食物:
生薑、胡蘿蔔、紅花、杏、肉桂、鹹梅干、酵素(促進血液循環)。

毒素4:乳酸堆積(缺氧)

1) 臨床表現:
身體沉重,肩膀和脖子酸痛,感到疲勞。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風濕病,神經痛,發生癌症的危險性增加。
3) 排毒食物:
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醋、富含天冬氨酸的食物,酵素(可中和酸性食物,防止各種癌症)。

毒素5:酒毒(代謝)

1) 典型表現:
面紅耳赤,臉色蒼白,心悸,頭部疼痛,目眩,噁心,嘔吐。
2) 長久期積累的結果:
酒精依赖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3) 排毒食物:
水、柿子、薑黄、蘆薈、蔬果、鮮榨果汁、生菜,酵素(健康鹼性飲品)

毒素6:水毒(循環)

1) 臨床表現:
浮腫脹,眩暈,尿頻,尿多。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鼻炎,過敏性皮炎,體重增加,關節痛,不出汗或多汗症。
3) 排毒食物:
馬鈴薯、黄瓜、紅豆、西瓜、富含鉀的食物、酵素(增强器官新陳代謝)

毒素7:尿酸(代謝)

1) 臨床表現:
大脚趾根部腫脹、疼痛、口渴、頻尿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痛風、高尿酸症、腎病、尿毒症。
3) 排毒食物:
芹菜、蕃茄、優質礦泉水、黑色食品、酵素(可分解代謝結晶體、酸性物質)。

毒素8:壞膽固醇(代謝)

1) 臨床表現:
初期没有自覺症狀,出現黄色瘤(淡黄色的脂肪腫塊)時可能已發展成為重症。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動脈硬化,心絞痛,心肌梗塞,腦梗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膽结石。
3) 排毒食物:
芝麻、綠茶、乾香菇、柑橘類、黄豆、堅果類、海帶、紫菜、橄欖油、酵素(防止動脈硬化和血小板凝結,保護並維持心腦血管系统的正常生理機能,起保護心臟防止中風的作用)

毒素9:内臟脂肪(代謝)

1) 臨床表現:
腹部肥胖,呼吸困难,心率過速,注意力不集中,健忘。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心肌梗塞,腦拴塞,糖尿病,肝硬化
3) 排毒食物:
烏龍茶、無糖咖啡、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富含辣椒素的食物、韭菜、鮮榨果汁、生菜類、酵素(可分解脂肪斑塊)。

毒素10:濃稠的血液(循環)

1) 臨床表現:
一般没有自覺症状,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發展成動脈硬化及其併發症。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粥狀動脈硬化,血栓。 
3) 排毒食物:
納豆、大蒜、銀杏葉、酵素(酵素中含有抗氧化成分和豐富的酚類化合物,可防止動脈硬化和血小板凝結)

毒素11:高血糖(代謝)

1) 臨床表現:
異常口渴,排尿次數和量增多,吃得多却日漸消瘦。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腎病。
3) 排毒食物:
洋葱、含黏滑物質的蔬菜、茶類、富含鉻的食物、富含維他命亞麻酸的食物、酵素(有助於緩解併發症)、抗氧化類食物。

毒素12:自由基(慢性發炎)

1) 臨床表現:
没有典型表現,對人體各部分都有傷害。
2) 長期積累的結果:
全身性器官老化,免疫力下降,易發生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癌症。
3) 排毒食物:
清除自由基的植物性飲食,鮮榨果汁、生菜、酵素(酵素中含有較多的抗氧化劑,能消除或對抗自由基)。

引用自:王醫師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1760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