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醫治各種感冒比西醫更精緻、快速、有效
2018/03/12 14:14:51瀏覽934|回應0|推薦1
在中醫,感冒就是感受到邪氣、冒犯到邪氣。廣義的邪氣包括︰
  1. 過度的氣候引起的病症,如太熱的天氣引起中暑,太冷的天氣導致受寒,或環境濕氣太重引發肢體的痠重痛等等。中醫處理起這類疾病若烹小鮮。
  2. 各種病原體 (如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等等) 的感染、入侵,引發病症。其中又以具有急性傳染性的病毒、細菌,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最大,影響最深遠。在中醫則發展出溫病學,對治各種溫熱病(會發燒的急性傳染病的統稱)、瘟疫(即急性傳染病)。

有史以來,急性傳染病即不斷地威脅人類的健康、性命,例如在公元1347~1353年間,歐洲一場鼠疫就奪去了2500萬人的生命,當時歐洲的總人口才不到8000萬。又例如清朝的《古今圖書集成》中記錄了在1334年,瘟疫奪走了河北省500萬人的生命,占當地人口數量的九成。先輩通過與與急性傳染病的一次次搏鬥,終於漸漸揭開了它們的面紗,了解它們的根源,進而制伏傳染病、消滅傳染病,取得重大的成就 (表1)。東方如是,西方亦如是,只因為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有內涵上的差異。

西醫治療傳染病,主要從病原體著手,因為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相應的病原體,對付細菌,西醫已有許多疫苗及抗生素可用,雖然濫用抗生素已漸漸衍生出細菌的抗藥性、及藥物毒性的問題,但基本還是可以很好的控制住感染;對於各種感冒病毒則法寶有限,對付流感,法寶一是施打流感疫苗,但未必有效(註1),另一法寶──克流感,可干擾病毒的釋放,但效果也很有限(註2)。至於其它種病毒感染則幾乎只能症狀療法──有咳止咳,有涕止涕,有痰化痰,有喘止喘,有瀉止瀉,但病毒依舊在患者體內肆虐,直到自體的免疫力戰勝病毒為止,可以說是自己痊癒的。若患者免疫力差,無法消滅病毒,則感冒症狀會拖很久,甚至衍生成其它疾病。

西醫治感冒主要是用藥消除症狀,並等待患者自己痊癒,與其說是治療,其實是掩蓋症狀、粉飾太平,不但沒有妥善處置,還埋下眾多疾病的病因 (見一位有良心的西醫師的說法另一位有良心的西醫師的說法)。用治感冒的西藥多是抗生素、消炎藥、止痛藥、抗組織胺、類固醇、或其它掩蓋症狀的藥,不僅無法對抗、消滅病毒,反而干擾、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影響免疫力的正常發揮與發展。

感冒(西)藥還有一定毒性,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特別顧問委員會曾於2007/10/19籲請當局禁止六歲以下兒童服用咳嗽和感冒藥,因為沒有兒童服用後病程縮短的證據,反而有服用後造成嚴重傷害的許多案例。小孩的免疫系統尚在發展中,故感冒為其常見疾,美國曾統計其兒童每年感冒約3~8次,台灣人口稠密,次數可能更多。兒童的許多系統皆未發育完成,解毒力弱,故易受藥物毒害,成人看似ok,但經常服用,對內臟的累積性毒害也不容小覷。

中醫在歷朝歷代經過幾百年的演化,發展出很好的一套對抗各種急性傳染病的系統性方法,並開發出許多天然的廣譜抗病毒、抗細菌的中藥,常用如金銀花、連翹、牛蒡子、板藍根、山豆根、蒲公英…等等,統稱清熱解毒藥,這些中藥已經過各種現代藥理、病理實驗,證實對於各種病毒、細菌的繁衍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干擾、甚至殺滅作用,且幾無副作用、無毒性。

據免疫學的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從偵測到病原體,到充分啟動、抗體生產滿載,通常需要數日的時間,就在這幾日,病原體會在人體內大肆增殖、攻城掠地,感染越重,人越感到不適,直到免疫系統完全『開機』,病原體漸漸被鏟除,症狀才會漸漸緩解。筆者發現︰「若於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時,立刻服清熱解毒類中藥,可先壓制住病原體的增殖與擴散,令病原體所造成的傷害與症狀皆保持在最低,同時給免疫系統予充足的時間去『開機』,當數日後免疫系統完全『開機』,即可停止服藥,由全面啟動的免疫系統去掃蕩為數相對不多的病原體,這樣的感冒過程,症狀輕微,體力耗損不大,痛苦極低。(沈氏廣譜抗病毒療法)」。研究青蒿可以拿一個諾貝爾獎,若有人能好好研究這些清熱解毒藥,保證可以拿更多個諾貝爾獎。

中醫的治療大原則,除了對抗病原體,還能補強機體的不足,稱作「補正祛邪」︰

  • 袪邪︰利用天然的抗病毒、抗細菌中藥直接抑制病毒、細菌的繁衍、增殖,可視為外籍傭兵,助人體直接對抗邪氣,比克流感還有效,且少有副作用。近來研究發現,,天然中藥正是大分子生物藥劑。大分子生物藥劑比小分子化學藥劑毒性低且有效
  • 補正︰若個體某些面向有所虧虛不足,導致免疫力無法好好施展,則氣虛補氣,陰虛補陰,陽虛補陽,血虛補血,不暢令暢,可視為外籍後勤部隊,補強人體免疫力。感冒久不癒的患者大多在某些面向是虛的、不足的,這類患者服西藥的效果經常很差、拖久不癒,改服中藥補正則往往立竿見效。

搭配中醫的系統性理法方藥,因勢利導,酌加中醫也有的緩解症狀的藥物,對抗流感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等等,效果卓著,藥物無毒性又幾無副作用。

筆者處於疾病防治的第一線,常年與各類感冒患者接觸,本身屬於高風險族群,若自己不慎患了感冒,服中藥即可快速壓制住病毒、不令擴散,不適感維持輕微,期間還有體力應付繁忙的診務。筆者家中老小患上各種感冒,向來就只服中藥即可快速痊癒,特別是,犬子已6歲,從出生開始,各種感冒、鼻竇炎、尿道炎、腸胃炎、皮膚黴菌感染等等,皆單服或外用中藥,從未服過西藥。

中醫藥非常適合作為對抗病毒感染的第一線,您下次若不幸感冒時,真的可以儘快找位擅治感冒的優質中醫師,採用中醫藥方式治療,不須急著去服西藥。

20171108

表1︰中西對抗急性傳染病簡史 (沈藥子編)

年代東方西方
公元前《內經》(公元前722~前221)論到「熱病」、「傷寒」 等。《難經》提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9)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將傳染病(瘟疫)記述為四災厄之一。
3-4世紀《傷寒論》(公元219)提到「中風」、「傷寒」、「溫病」 、「風溫」等。
《肘後備急方》(公元341) 治狂犬病提出「療狂犬咬人方,乃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雛形。
中世紀的歐洲(5~15世紀),封建割據,戰爭頻繁,宗教極權,致使生產停滯,城市蕭條,科學沒什麼進展,被稱為「黑暗時期」,醫學也沒有什麼發展。
11-12世紀金代劉完素(公元約1110~1200)提出「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的著名論點,將熱病從「傷於寒邪」中解放出來。薩曼王朝醫學家伊本·西那發現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其著作「醫典」(公元1020)提到隔離可阻止傳染病的擴大。
14-16世紀《少谷集》存有明朝嘉靖元年(1522)中國古代種痘治天花的最早記載。
吳又可(公元1582~1652)著《瘟疫論》提出瘟疫的病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即現代所知的病原體。
納斯利德王朝的Ibn Khatima(公元1369~?)認為「傳染病是由於微生物入侵人類體內而導致。義大利修士、科學家吉羅拉莫·弗拉卡斯托羅所著的《梅毒》(公元1530)及《關於傳染病》(公元1546)主張傳染病是通過接觸傳染。
17-18世紀葉桂(公元1667~1746)治溫熱病首倡衛氣營血之說。薛生白(1661~1750)提出了濕熱病以脾胃為病變重心。1684年荷蘭科學家安東尼·凡·列文虎克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首次的細菌觀察。
18-19世紀吳鞠通(公元1758~1836)著《溫病條辨》一書,提出三焦辨證之說,對各種溫熱病的證治作了系統的闡述和發揮,補足葉氏衛氣營血辨證之未逮。爾後,三焦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被公認為溫病的兩大辨證綱領。溫病學說發展到這一階段,已自成體系,成為一門辨治溫熱病的獨立學科法國路易·巴斯德(公元1822~1895)創「巴斯德消毒法」,1885年研製出減毒狂犬病疫苗。德國羅伯特·科赫在1875年首次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炭疽桿菌。1892年,俄國Ivanowsky發現有病原體可通過陶瓷過濾器,稱作「濾過性病毒」(後來簡稱病毒) 。1899年,荷蘭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首次發現菸草鑲嵌病毒。
20世紀20世紀前半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戰亂頻頻,中醫不但沒有進展,還曾被打壓、唾棄。1928年,英國醫師Alexander Fleming意外發現青黴素,後來成為人類的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
當代中醫傷寒、溫病、體質學說當與西醫的病原體學說相互結合,能大幅提昇辨證、辨病的精準度及治療效率。人類發明了各種抗生素、疫苗,取得巨大的成效,卻也衍生出了諸如藥物毒副作用、細菌產生抗藥性、疫苗毒副作用的種種新問題。對於大多數病毒感染依舊無解。

感念中西先賢在與疾病奮戰時所作的諸多貢獻,讓我們今日能在面對傳染病時有所倚靠、無所畏懼。

註1︰每年2月世界上的流感專家齊聚一堂,根據前一年度流行資料及各地所收集的病毒株,預測北半球下一季可能造成流行的病毒株,進而決定該年度將使用的疫苗病毒株 ← 病毒每年突變,未必預測得準。注射型不活化疫苗的保護力只維持約一年。

註2︰2014年 Cochrane 回溯性文章「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nfluenza in adults and children」指出:服用克流感可平均縮短病程16.8小時(7天變成6.3天),可減少1%進展成肺炎的風險,病況變差需住院的比率無顯著差異,會增加3.66~4.56% 噁心嘔吐的機會。

引用自:http://yibian.hopto.org/shu/?sid=81950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11101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