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色想
2015/05/02 20:49:50瀏覽190|回應1|推薦6
膚色引起種族歧視,‘黑白兩道’各持己見,‘黃種’也牽涉當中。看一看,想一想,「尊重人」這個問題。

一名男子中風後,吃樹莓,味道竟變成一種憂傷的藍色;聽 《James Bond》電影主題曲,即達性高潮,還看見藍光。

他所觸碰的一切,都會聯想到某種顏色。加拿大一份腦科醫學報告,指他患上聯覺症(Synesthesia)。

色含義
在生活中,許多人先看到顏色,才聯想某種情緒;此現象,在電影里最為常見。
1993年,導演Derek Jarman死於艾滋病。他的最後一部電影《Blue》,僅是一片蔓延開來的藍——代表他的掙扎、困惑、解放。

《The Color Purple》改編自黑人才女Alice Walker同名著作。故事以黑人為題材,在黑白分明社會里,女主角一生波折重重,她喜歡紫色。對她而言,紫色是痛苦與希望的綜合體。

2000年,Cohen兄弟執導《Oh Brother, Where Art Thou》,首次運用Digital Intermediate (DI) 色調技術,貫穿始終地控制畫面中不易被人留意到的顏色,開啓了電影畫面科技新篇章。

此後,許多好萊塢大片均聘請色調師,用DI營造氣氛:恐怖片使用藍底色,災難戲則一片灰茫茫。

為何選用這些顏色?我們是如何為顏色製造意義?

黑白黃
去年,美國一位17歲黑人少年Trayvon Martin,被西班牙裔白 人George Zimmerman槍殺。社區安全巡查員Zimmerman懷 疑Martin吸毒且行為可疑,撥了911報警後,還跟蹤他。

首批警察到場時,Zimmerman已鮮血滿面躺在Martin身 旁。Martin心臟中彈,搶救10分鐘後,魂斷案發現場。

Zimmerman堅稱遭Martin騎身毒打,才拔槍射殺。只有單方說詞,死無對證,疑雲重重。 媒體炒作:一個手無寸鐵的黑人小孩,被白人槍殺。 有著黑人血統的奧巴馬總統,也出面說話:如果我有一個兒子,他會長得像Trayvon Martin。 社會輿論不休,對案件的關注,日益升溫。‘黑白兩道’各持己見,引發一場種族劇變。

浮冰面的平靜被打破,爆開一道深深的裂痕。

這個和膚色有關的案件,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敏感的其中一 起。最後一位重量級證人,是法醫。案組請來一位旅居美國已久的華裔法醫,他姓鮑,來自中國。

鮑說話慢條斯理,除了拒答假設性問題,對律師的各種提問均有回應。

律師試圖以證據不足為由,要求法官撤銷該案,判 Zimmerman無罪,他更要求審查鮑的筆記。律師邊看邊笑,鮑在證人欄直問:「Something funny there?」

那天,案件涉及的膚色不止黑、白,還有黃。

Zimmerman最終無罪釋放。

案件結束,媒體卻還繼續報道Martin的背景:吸毒、逃課、學業差。換成Martin是白裔人,媒體會如此勤奮挖掘嗎?

種族歧視,四個字很敏感。不如說,人,都有聯覺症?

三歲兒子用藍筆畫了一棵樹,一臉愉悅,我沒阻止。天資過人的四歲姪女,皺起眉頭問:「為什麼他的樹是藍色的?」

小小年紀就用顏色定律世間萬物,遲早會問:「為什麼這個 人的膚色是黑、白、黃?」

人的喜怒哀樂,變幻無常。人的內在美,絕無永恆定律。如果看到膚色,會浮起聯覺,我希望心會湧現,愛和尊重。

很多人都須要中風。我想。

《品 Prestige》2013年9月號 COLOUR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iteunderthetrees&aid=22731679

 回應文章

風樣女子的瘋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16 19:04
坐坐冷板凳,訓練耐性:)
不怕沒人來,只怕你一下鬧不要在這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