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9 23:22:29瀏覽1398|回應5|推薦131 | |
車禍餘生卻下半身癱瘓的心理治療師,在重回職場之時就接到一個燙手山芋,一位殘暴弒母後一直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的叛逆少女,同樣具有嚴重受創後自我隔絕的心靈,在一心求死的念頭中,要如何走出心中的陰霾。 碧妲妮,被父母認為是惡魔纏身,在病歷記載上歸類為擁有暴力傾向的極端份子,她的新任心理師,嘉布麗,是一名專長以繪畫治療的心理醫師,在輔導的過程中,嘉布麗 發現 碧妲妮 在經過電擊治療後能預知重大天災的發生。一開始 嘉布麗 認為這一切只是巧合,但是當 碧妲妮 預見到世界末日已逐漸逼近之時,嘉布麗 開始向外尋求解釋與支援。 碧妲妮 到底是如精神科醫師所判定的妄想症、還是如她的神職父親認為的惡魔纏身,或是,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她是預見了災難的發生,還是,她其實是能夠呼風喚雨的危險人物。 看這本書的時候,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害怕最後會是一個戲謔的、或是太玄幻難以解釋的結果,心中更期待的是能有一個振奮人心或至少是安撫人心的結局。 作者 麗茲.簡森 在《預見末日的女孩》中所描繪的正是當下全球的困境,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丕變,愈來愈嚴重的天災發生在原本不可能發生的地點。此刻大多數人早已惶惑不安但卻又十足鴕鳥的不願意去面對它,彷若只要忽視它惡化的速度,才有機會繼續過日子,也可能可以躲過一劫。 作者以比較科學的方式來處理預知天災的可能性與大災難發生的因素,這是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像我們人類覺得動物有預知災難的能力,是因為某些動物對週遭環境變化的敏感性比較高,而所有天災的發生都不是瞬間造成的,在壓力爆發之前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能量累積,而預知或是預感,也就可能發生在感知度比較靈敏的人事物之上。 或許,大自然的反撲其實不是一種報復行為,只不過是現狀演變的必然結果,就像是內在一種無法逼視的紊流,亂度愈高就愈不穩度,只好藉由大爆發來釋放過高的壓力,人體如此,大自然未嘗不可能如是一般。 如果曾經看過《群》這本書,就會對於本書中造成世界大災難的原因-甲烷冰,感覺到熟悉,開採海底深處的甲烷水合物或許是本世紀重要的新能源,但是,海底氣水化合物的開採,其危險性可能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與承受的,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開採並無限制的浪費資源,所造成的惡果,如果將之比喻為大自然的反撲,我覺得也是難辭其咎的。 這本書的好看之處,除了科學上的合理性比較考究之外,對於前面所提的,兩位醫、病之間的關係,由相互的排斥與不信任慢慢的轉為理解與接納,作者做了非常詳細的描述。對於醫、病間的模糊分界,一如『教學相長』般不禁讓人莞爾。 看完這本書心中有許多的感概,忍不住自問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麼,一個生命由兩個細胞的結合開始,那兩個細胞,甚至根本不是屬於我,如果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結果,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是生命的定理,那麼生命不就剩下過程而已嗎?生命的過程又有什麼呢?是【選擇】!對吧,生命中能自我決定的只剩下選擇,要或不要?要這樣或那樣?不要這樣或那樣?每一個選擇都會決定下一步所面臨的問題。 我,就像是某個既定的棋盤上的棋子,當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的時候,我已經被下到某一種不能回手的境界,我只能先搞清楚自身的狀況(我是帥還是卒?),再看清楚目前的局勢(有沒有被吃掉的疑慮?有沒有可以進攻或防守的下一步?),最後,要自己走還是繼續被下,就看我自己了。 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說,題材值得深思,而且不到最後一刻完全不知道生命會走到什麼地步,閱讀的時候,彷若自己也深陷其中,會令人不斷的記掛起心中重要的人,闔上書的時候,會深深的慶幸這世界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書中佳言摘錄】: 這世上真正的悲劇不在於是非對錯間的衝突,而是得在兩個正確選項做選擇。 --------【書中提到的幾幅有名的相關畫作】: frida kahlo:《Autorretrato con Collar de Espinas》, 1940 (自畫像與荊棘項鍊)
梵谷:《星夜》、《有絲柏的道路》、《麥田裡的群鴉》三幅均為梵谷長期遭受癲癇所苦的時期所繪。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