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羅得華的琉璃心 清澈呈現生命
2013/12/15 08:15:10瀏覽2386|回應0|推薦13

寫在前面

這一系列台灣當代藝術家群像,是一年多來我與魅麗雜誌安德昇藝術拍賣公司合作採訪的內容。這些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氣質與生命力,可能就在你我身邊,但我們卻毫無所悉。我想把這些文章拉出來,可以有機會讓更多人看到台灣的當代藝術家。


____

羅得華的琉璃心 清澈呈現生命

(發表於2012年12月)

(羅得華燒玻璃,照片取自羅得華臉書



「那天我在泡茶時,陽光從牆縫射進來,在那當下,有種難以想像的情境,這整個玻璃器皿是透的,那個茶湯又更透,我們幾個朋友就覺得,那是種佛經中的琉璃境界,通體透明,是一種視覺新感受。」這是在冬日淫雨霏霏之際,某天午後陽光意外露臉,給了安德昇女主人林珊旭一個溫暖而潔淨的體驗。

珊旭形容這種感覺是潔淨無垢的,特別是在喝茶時,若有這種對應,那就會讓人更加放鬆。享受當下的片刻,除了追求茶湯的美味,視覺也獲得滿足。

帶給人這種潔淨感的琉璃茶具,是出自琉璃藝術家羅得華之手,和印象中泡茶使用的陶器厚重質感很不一樣,珊旭一手握著如雲霧繚繞般的琉璃茶壺,一手用著半透明的琉璃茶匙,一匙一匙濾著茶葉,把茶湯舀出來倒進茶杯,然後我們才有這一小杯純手工汲取的溫潤茶水品嚐。

琉璃可以當作器皿泡茶?若不是親眼看到、親口嚐到,我們對琉璃的印象,恐怕都還停留在擺飾、雕塑創作上,只能遠觀它的華麗絕美,難以想像它和生活扣上關聯。這個關聯,在羅得華的創作上得到實現,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發現琉璃和生活的貼近。

向來以為琉璃茶具如果不是英國貴族喝的下午茶那樣,就是品嚐紅酒的高腳杯,或者喝威士忌的專用杯,玻璃嘛!如果不是完全透明,頂多上面再上些色彩。一位從事玻璃貿易商三十多年的老闆看到羅德華的作品,雙眸發質地讚嘆:「我做了玻璃一輩子,為了量而生產,對玻璃是沒有感覺的,羅得華的創作才是藝術品!」即使他自謙對玻璃無感,但仍一眼看出量產的玻璃器皿和手製獨一無二的作品兩者間的差異。

從小住在萬里、基隆,然後是北新莊,羅得華生活的環境時不時雲霧繚繞、細雨紛飛,因此山、海、雲成了羅得華創作的基本三元素。竹籬笆的倒影、破碎的浪花和波紋,全都呈現在羅得華的作品中,羅得華的作品,局部放大看,有的宛若星空,有一種靜謐深遠的狀態,你若沒有好好停留細心欣賞,就看不到這些小世界。

羅得華在北新莊的工作室,一如他的作品,前後全是由大片玻璃打造出來的通透空間,住在其中欣賞琉璃,更能感受琉璃在光影變化中的層次美感。一小口一小口啜飲著茶湯、仔細端詳他的作品,美得竟會讓人打起寒顫。為什麼?琉璃的律動、跳躍、節奏,都得在一瞬間決定,從一千兩百度高溫的火舌離開後,羅得華的腦子就得和時間賽跑,雙手和肺活量,更是要有足夠的能耐,才能落實腦袋裡湧現的靈感。

因為瞬間決定一切,所以不可能用人腦和技術控制一切。那麼剩下的,就要交給老天爺,這個變數不可預期,是一種流動性,不僅充滿驚喜,而且無法複製,展現眼前的,永遠都是獨一無二。

在火窯邊,承受高溫和強烈紫外線的雙重考驗,並不是件容易捱過的事。羅得華身穿特製防護衣、裸著右手與高溫下的琉璃互動,專注的神情,彷彿這世界只有他和琉璃存在,共舞共生。珊旭手中一邊秀著照片,一邊解釋著:「這些琉璃放大看每一個局部,都像是攝影作品,色彩和線條的流動,通透、無垢、完全敞開,你很難不被吸引著,一直往裡邊探,一直往裡邊探……。」

為了讓琉璃更能走入生活,羅得華自一九九七年開始研究琉璃的耐熱度,不斷吹製出各式器皿、茶具和酒器,他深信,藝術不該離開生活,因為藝術的靈感就是來自生活,生活中的體悟再以藝術呈現,這就是一種生活美學,人人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不同的共鳴。

在羅得華的創作中,珊旭的確看到了所謂的藝術,是從他敏銳的心出發,清澈的雙眼去看到四季流變、光線移轉,一點一滴的變化,然後透過雙手,去呈現當下內心狀態、情感狀態、對生命想法、對自然的領悟,因此,作品也就是藝術家的縮影,這就是藝術迷人的所在。珊旭說,不管一件作品是傷心的還是歡悅愉快,只要能夠暢通展現內心真實狀態,那就是一件好作品。羅得華的琉璃,就會讓人有這種領悟。

投注創作時的羅得華,宛若個忍者,但在生活裡,他就成了一個害羞、不善交際的天真男孩。珊旭記得有一次,羅得華和一位知名女主播同時在場,珊旭善盡主人身份,把女主播介紹給羅得華認識,豈料這位藝術家竟毫不掩飾地回說:「她是誰,乾我什麼事?」瞬間,珊旭尷尬不已,但卻也只能豎起白旗投降,因為這就是羅得華的特質。

妙的是,羅得華不全然這樣桀傲自我。有次他要準備上台演說時,珊旭看他提著一袋東西,本來想要幫忙收起好讓羅得華專心上台演說,只見羅得華驚慌地找回這袋,然後告訴珊旭:「這袋子裡頭裝高樑,很重要,我上台要喝一下。」幾杯透明的高樑入口後,在台上的羅得華果然如行雲流水般地滔滔不絕分享琉璃藝術,從琉璃的歷史到欣賞琉璃的美和創作,充分展現出他對琉璃的熱情和執著,這和他在吹製時的專注模樣,如出一轍。

珊旭從那雙堅毅的眼神中,看到羅得華的藝術家性格,他的喜好太分明,也不會委屈自己。或許藝術和商業永遠都會有矛盾存在。量產的統一性,就難有藝術的開放空間存在;相反地,若時時保留和上天一起創作的可能,就不可能奢求商業規格化的模式生產。這些拉鋸和衝突,正好都能在琉璃的特性上呈現,或許也能解釋羅得華為何選擇如此費工、難度甚高的媒材投入生命創作的原因。

(照片取自羅得華臉書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chirene&aid=993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