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好玩~張金蓮把藝術變成遊戲課
2014/11/19 06:41:48瀏覽2425|回應0|推薦17




前言

藝術家張金蓮甫出版的新書《把藝術變成孩子最愛的23堂遊戲課》,是改寫自2002年雄獅曾出版的遊戲的天空》。《遊戲的天空》已絕版,十多年來,很多老師抱著《遊戲的天空》當經典,帶著孩子一同遊戲一同享受美術的樂趣,在多方建議之下,張金蓮決定把老書加上新資料,《把藝術變成孩子最愛的23堂遊戲課》(野人出版)由是誕生。

有著繪畫雕塑、舞蹈、音樂等創作背景的張金蓮,是國內首屈一指可以把藝術全方位融合成教材,在兒子尚未過世前,這對母子邊玩邊創作,可是最佳典範。

以下這篇訪稿,是去年與安德昇藝術中心主人林珊旭合作的採訪,登刊於魅麗雜誌》。






突破生命裂痕
張金蓮越界創作
 

「藝術家」這三個字,絕大多數的人會想到繪畫、雕塑,也許再加上書法、裝置藝術等從外在形式上打造的作品。如果,把舞蹈或身體律動結合這些藝術形式創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長期深居在三芝山中的張金蓮,就是一個這樣把自己的身體與心靈求道的修行過程,展現在肢體律動與藝術創作中。張金蓮讓身體律動和靜態藝術形式結合得極度自然與流暢,「如同瑜珈帶給人的舒展,身心平衡」,這是珊旭在張金蓮作品中最深刻的感受。 

張金蓮早年因為喜歡繪畫而進入陳景容、梁丹美畫室,此時雖然埋下了一顆小種籽,但後來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念的是舞蹈科,畢業後加入劉紹爐現代舞團,也是光環舞集的創團舞者。所以,當她受到藝術家丈夫許雨仁的影響、重新拾起畫筆回到藝術創作時,風格早已經遠遠超脫正統學院派。熱愛自然加上有著舞蹈底子,張金蓮的創作在在展露出她不受拘束的自由律動。

 

享受清貧 禮讚自然 

與張金蓮相識超過二十五年,珊旭當年挺著大肚子,常常在許雨仁和張金蓮家中穿梭來去。當年夫妻兩人剛從美國回來,住在外雙溪社區山下,兩人一邊創作、一邊擔任社區警衛,同時也和許多藝術家交流往來,形成了當時小有名氣的「雙溪幫」。 

珍惜資源的許雨仁,幾乎不買任何東西,「什麼都不能買,都要撿來,再回收再利用」,珊旭說,他們的生活相當清貧,這也充分表現在張金蓮的創作中。 

珊旭口中的「蓮蓮」張金蓮,已經年過半百,但像個天真的女人。住在山中的她,天天都去散步,在山裡唱歌,在山裡舞蹈,她可以隨時與植物對話,看到美麗的花朵或石頭中蹦出小蟲,便可立即做出一首詩,「蓮蓮對自然充滿禮讚,植物是她的能量,她能從中孕育出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張金蓮在她的詩作「花飛花非花」裡這樣寫著:「在花開的時候,它把芬芳留給整個存在,在花落的時候,它把身軀還諸泥土,從頭至尾,沒有為誰?只有歡喜自在,默默自在,這就是自然,自然在眼到處手指間,細心觀察,它是位明師,讓人學得感謝與珍惜,⋯⋯感受與每個可能的時刻,是和自然本質的交流。 

從這首詩作可以充分理解自然在張金蓮的創作乃至生命的份量,她跟大自然之間完全沒有距離。珊旭說,張金蓮可以隨時轉換成不同材質進行創作,「這是一般人比較做不到的事」,以書法為例,很多人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書法寫得很糟,而不敢拿起毛筆,可是張金蓮願意,就直接拿起筆開始寫。「她像小女孩,非常天真,不會有太多恐懼」,正是這份無懼,讓他追尋生命的過程中得以開展,看到花開花謝,都能融入整個自然韻律,沒有侷限。

 

喪子之痛 炫光提燈 

當然,生命並非一路都能如此歡喜敞開。 

走入家庭生活、非常疼愛孩子的張金蓮,在有了兒子許崴以後,便全心全意照顧他,直到孩子上學,張金蓮才又重新投入她無法忘情的藝術創作。許崴在小小年時就展露了創作天份:十歲玩模型玩偶,高中畫插畫、立志當刺青師,馬祖服役時,被連長賞識,在軍營圍牆上塗鴉。但就在2007年,張金蓮夫妻痛失愛子,為了延續許崴熱愛藝術的精神,夫婦兩人把小愛轉為大愛,以兒子習慣的簽名「光」為名,推動「炫光計劃」,希望幫助有天份的孩子持續創作。 

張金蓮在自己的部落格「子子的蝴蝶夢花」中說:「我沒有基金會的財力支持,可以栽培那麼多年輕人,但我可以有自己的小小做法,不被束縛,⋯⋯讓有才氣的孩子被看見、被鼓勵,繼續走他們的路,這是光未完成的,我相信有更多孩子可以完成夢想,人若沒了夢,還有什麼? 

人生就像茶葉蛋,裂痕越多,味道越濃。同樣為人母,珊旭說,「蓮蓮身上的裂痕也很多,但我沒有辦法面對金蓮」。旁人還不知道如何陪伴與面對,但從2007年到2012年的張金蓮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已經悄悄地轉變。

 

 

突破現狀 越界淬煉 

張金蓮1993年的第一次油畫雕塑個展,是珊旭幫她舉辦。當時珊旭就對她的雕塑印象深刻,「因為她是舞蹈家,對人的肌理結構與線條非常清楚,所以她做出來的雕塑,又跟一般藝術家不一樣,多數雕塑家會很寫實細膩地慢慢堆疊,但蓮蓮多是塊狀肌肉,辨識度很高。」 

創作生涯歷經喪子,憂傷也展現在作品中。同樣是畫花,2008年前後,油彩厚重,顏色也沈,直到2012 年改以壓克力創作時,整個畫作的呈現輕盈的透明感,顏色繽紛,線條彷彿回到了張金蓮舞動的身影,柔軟奔放。雕塑作品也同樣讓人覺得自在,「我看到放鬆度,那是會感染的。」珊旭解釋。 

要突破,需要勇氣,要走出憂傷,也不容易,對很多藝術家而言,要改變手法更是困難,「因為這是擁有過的、被讚美過的,甚至可能這是你僅有的,為何要放掉?」珊旭看著張金蓮的創作,一路下來不斷嘗新、不斷使用各種素材進行創作,不受拘束的她,不管是何種形式呈現,作品已經達到一種濃縮淬煉出來的完美。 

也許因為來自自然的能量這麼豐沛,讓張金蓮感受到生命的形式也可以有多樣性,兒子的肉身不在,但精神早已透過各種創形式,永駐在自然裡,與一切同在。生命越界,創作也能越界,我們在「蓮蓮」身上看到的是無限可能和數不清的美好。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chirene&aid=1909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