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景林玩織染 枯葉變工藝
2014/01/21 07:13:14瀏覽1301|回應0|推薦21

寫在前面

這一系列台灣當代藝術家群像,是過去我與魅麗雜誌安德昇藝術拍賣公司合作採訪的內容。這些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氣質與生命力,可能就在你我身邊,但我們卻毫無所悉。我想把這些文章拉出來,可以有機會讓更多人看到台灣的當代藝術家

----

儼然是一幅水墨畫。陳景林的蠟染,水里山景。取自網路。

 

季節更迭時走在路上,滿地的落葉,除了清道夫以外,大概沒什麼人會多看那些枯萎一眼。但這些理所當然被掃進垃圾桶的樹葉,或是料理時剝下的洋蔥皮、曾經盛開的蓮蓬,最後成了乾癟癟的無用物,甚至木頭碎片、栗子殼、石榴皮,還有擣碎的清柿子,在工藝大師陳景林的手中,全都是不容隨便遺棄的珍貴染料。

除了善於運用各種資源當成染色素材,陳景林最讓人讚嘆的是,他竟然能用紮染創作出一幅幅的水墨畫。珊旭一邊望著牆上懸掛的陳景林作品,一邊陷入沈思地說著:「看到眼前這片山水畫時,說不出為什麼,總覺得比傳統水墨畫更顯得靜謐?後來我發現,這畫上看得到纖維,可能是因為這樣更顯厚度、沈靜。」

珊旭當初會選擇陳景林的作品進拍場,是因為他的為茶室設計的各種道具,包括桌布、杯墊,都有股不同於一般茶道具的氣質,這和他的紮染創作有相似的寧靜風格。用紮染做畫,這倒是讓陳景林非常高興自己能玩出獨一無二的創作。

珊旭與陳景林認識多年,中間有段時間失聯,這次再度聯繫上的關鍵是:珊旭在迪化街店家看到陳景林的作品。店家裡頭不乏其他藝術家的藝品,但當下,珊旭只被他的創作吸引住,「可能我在陳老師的作品中,看到了與自然的連結。」

珊旭這份感動,不誇張。出生在南投水里香的陳景林,15歲以前的童年和少年歲月,是住在沒有鄰居的山上,天地、山林成了他的同伴,有了這層環境的薰陶,練就了陳景林對於植物和自然色彩有著過人的辨識能力和敏感度,這也是後來踏上織染創作道路上,他能夠以一種游刃有餘的心境,不斷突破和超越。

後來陳景林進入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他是如何從美術系踏進織染世界?大學畢業後,陳景林先去高職教書,後來因為想要再進修,就去位於草屯的臺灣工藝研究所報名編織課,原來就有了美術系的繪畫、色彩底子,陳景林在這厚實的基礎上開啟了編織無窮無盡的有趣世界。多年以後,由於織染不分家,陳景林希望能夠再往上游的色彩琢磨、開發更多可能,因此他決定「回到過去」,前往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苗族、瑤族、侗族、傣族等取經。

為何選擇中國少數民族,而不留在台灣研究原住民部落工藝?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染色技藝流失太多,加上整個環境對於色彩開發的技術並沒有太多資源和經驗累積,所以陳景林和馬毓秀從1989年開始,花了十年的時間,前往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深入田野調查他們的傳統服飾和染織工藝。珊旭說,這十年的日子,陳景林夫妻是完沒有工作的清貧階級。

陳景林進入中國的年代是兩岸才剛開放沒多久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工作會讓臺灣人選擇到中國貧窮不堪的環境中旅遊探訪?中國方面覺得陳景林很可疑,因此把他當成文化特務,一方面熱情款待,同時又嚴密監控,讓他在田野工作上處處受到阻撓。不過究竟是花了十年的時間,色彩美學的收穫讓陳景林不虛此行。陳景林每年約在大陸農村待三個月,他在老百姓的家庭中穿梭,觀察他們如何使用染料,用什麼編織技法,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展現色彩、呈現什麼樣的生活美學,這些細微又生活化的經驗,紮紮實實地豐厚了陳景林對於色彩的開發與掌握。

因此,別以為陳景林被冠上工藝大師或是藝術家的頭銜,就覺得他的作品是高不可攀的藝術珍寶。陳景林創作的生活化程度,最讓珊旭印象深刻的一次體驗竟然是在美容院,「我在洗頭髮時一邊看雜誌,突然看到一張照片,是個球鞋的廣告,畫面是森林裡懸掛了一疋大青的藍色布,球鞋正是由這疋布做成的,再看下去,才發現是陳景林老師的布,所以老師的作品不僅可以跟時尚結合,而且在森林裡的那種狀態真是美到不行,他可以跟自然融合得相當好」。

珊旭手裡拿著一條陳景林的絲巾,明亮的橘紅搭配低調灰色,色彩繽紛的同時,又不失溫和自然風格,「我都覺得我有使命感要讓更多人認識他,為什麼?一個人花了二、三十年研究,出了那麼多的學術專書,還得國家大獎,然後自己親自下海研究染色、編織,作品也不是遙不可及的藝品,而是可以跟生活時尚結合的飾物,支持他,就等於是支持生活美學」。

陳景林的創作之路,從藝術踏入工藝,再從工藝回歸到藝術,珊旭說,「工藝藝術化」是陳景林的目標。工藝,才能與生活結合,而藝術,是一種美學的傳遞,如果能夠把美學融入工藝創作上,再去提升一般人的美學素養也就不難了。在陳景林的觀察中,臺灣至今仍欠缺色彩品味,如果能夠透過生活裡各種實際分享,比較能夠讓人知道,好的色彩美感是什麼。

基於這樣的想法,陳景林像是負有使命地,為了讓欣賞他的作品的人能夠更進一步理解色彩美學,他特意地在作品上標示顏色是怎麼來的。「真的有很多人從我小小的東西裡,好驚訝,怎麼地上的落葉、樹枝、刨下來的木屑、曬乾的植物,原來都可以用?」這是很多人對於陳景林作品的驚訝反應,在珊旭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工藝精神,把自然的所有轉化成一件件你可享受的事物,更根植於地、更走入生活,這才能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美好。

「在自然裡日新月異的發現,是源源不絕的!」衝著這份永遠都有新鮮事物可以挖掘的好奇心,陳景林的工藝生命能量來自於自然,從腐朽到藝術,一路延續著,而且不斷地發光。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chirene&aid=1068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