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一粒米的誕生
2010/10/12 15:50:26瀏覽1374|回應0|推薦14

 

文/廖德明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教導我們珍惜眼前這碗飯的老生常談,現在成了我的實際體會,經過兩年腳踏實地耕作,我深深領悟不只是粒粒皆辛苦,更是粒粒皆感謝。讓我簡單告訴您這粒米的誕生過程:

給他空間,盼他健康長大

台中秈稻10號是耐病蟲害的優良品種,但是要讓他健康長大,就必須給他空間。因此插秧時,增大株距,減少苗株,才能通風好,減少病蟲害,但是相對地產量也會減少,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風調雨順,收成約是一般慣行農法的七成。

不用藥物滅殺,人工撿除福壽螺

秧苗幼時,我必須不斷和福壽螺比賽,看是牠吃得快,還是我撿得快,多產的福壽螺其實連農藥都除不盡,我只能認份地彎下腰,一顆一顆撿除福壽螺,然後靠著補秧以及祈禱,期盼老天賞飯吃。

 

不用除草劑,人工除草

躲過了福壽螺,秧苗漸漸長大,田埂上的雜草,還有田裡長得像稻子的稗草,以及其他草莽,也跟著依偎傍生,爭奪著大自然的養分,這些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必須在他們開花結子前勤快地割除,否則來年就不知是種稻還是種草了。

 

不用農藥,和諧共處

稻子即將結穗到穀粒飽實之前,是病蟲害最常光顧的時候,挑選耐病蟲害的品種不代表沒有病蟲害,人要吃飯,蟲也要生存,得病的稻子算是自然淘汰,健康的穀粒蟲吃了、鳥吃了,剩下的就是老天賞飯吃。

 

不施肥料,讓他自然成長

宜蘭地區稻米只耕種一作,從七月底到隔年三月都是休耕,土地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來年耕作翻土時,除了放進碾米留下的粗糠、米糠,我不添加任何外來肥料(包括化肥或有機肥),只有陽光、空氣、水,還有平心靜氣地等待。

有人說這叫「自然農法」,有人說這是「友善耕作」,不論這叫什麼農法,我相信對土地好,對人才會好。感謝您的支持,讓這樣的耕作方式能夠持續下去;感謝您的支持,讓更多的小農可以堅持下去;感謝您的支持,讓生養我們的土地,一分一分救回來。

 

耕作小農:廖德明

聯絡電話:0933529195

電子信箱:xul46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chirene&aid=449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