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7 10:34:39瀏覽585|回應0|推薦1 | |
【推薦序】 懸案的魅力 文/冬陽(推理評論人) 身為一名忠實的推理小說迷,每看到書名或是故事簡介中帶有「懸案」二字時,總會教我心癢難耐,急著快快買下來一讀究竟。 二十多年下來,這類故事讀多了,心中自然建立起一套好看不好看的標準來──懸案不必具備百年歷史才稱得上玄奇,通篇虛構也可以精采無比;事件必得有其亟待破解、甚至略帶獵奇色彩的魅力,不僅僅只是延宕未決而已,否則掛羊頭賣狗肉食來無味的作品其實還真不少。 基本上,「懸案」是個暫時性的狀態描述,與古典偵探小說裡常見的用詞「密室」相似(「上鎖的房間」並非真的進不去出不來,多半只是讓人陷入了思考的盲點,或運用了巧妙的物理機關),都是讓讀者預期能採取理性邏輯而非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闡明如墜五里霧的案件,最終逮捕真凶,還原真相。 因此,這勢必得透過一個(或數個)聰明的腦袋,重新檢視事件始末,或藉由科技的輔助,或擅用言語勸誘云云,撿拾殘缺不全的資訊,串連起乍看之下毫不相關的線索,進而找出可能的突破點,脫離調查停滯的困境。 在早期的推理小說中,寫作者格外強調、追求的是魔術般的巧計,也就是「詭計」(trick)的布設,作品充滿濃厚的鬥智氣氛,是一場努力營造情緒波動的戲劇化演出。如今,懸案故事與閱讀者的距離愈加靠近,就像是挪除舞台不用的街頭魔術,手法更趨細膩、臨場感更為真實深刻,旁觀者很容易不自覺地捲入其中── 本書《懸案密碼:籠裡的女人》,就是一部全面掌握懸案魅力的傑出作品。 丹麥國會議員梅瑞特.林格遭人無預警關入地牢,歷經一百二十六天──在她三十二歲生日那天──後,才聽見一位女性的聲音,透過廣播問她:「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把妳關在這座地牢裡?」 多年前一樁調查碰壁的國會議員失蹤案,在丹麥警方成立「懸案組」的這一刻起重啟偵辦。資深警探卡爾.莫爾克試圖從既有的調查報告中追尋議員下落,但受害者究竟是生是死?事隔五年,又有多少線索就此模糊、中斷?他該從何查起? 一起詭異的失蹤案件,作者猶希.阿德勒.歐爾森巧妙地拉出兩條敘事線:一是透過調查者卡爾警探,從一條宣告此路不通的死胡同出發,著手偵查「人為何自航行海中的渡輪上消失」之謎;一是受害者梅瑞特議員,在令人發狂的幽閉空間中思索遭囚的理由,進而尋覓微乎其微的脫困存活可能。 是故,此案之「懸」不只是出自調查者先前的束手無策或此刻的重新展開(如前所述,那不過是暫時的狀態,在虛構的小說世界裡讀者萬不能容忍故事以無解收場),還包括了受害者同樣莫名所以的茫然疑惑,間接得靠警方的調查爬梳出雙重真相。雖然全書以第三人稱書寫,讀者站在全知的旁觀視點綜覽全局,反而更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細膩營造的晦澀懸疑氣氛──是誰囚禁議員?犯案的動機為何?議員最終能活著脫困嗎? 精采的故事,豈容我在此三言兩語便交代過去?還是留待各位讀者繼續往下翻讀,盡情享受懸案的魅力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