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0 08:46:08瀏覽1186|回應0|推薦3 | |
2010客庄十二大節慶‧台東好米收冬祭~客庄饗宴 【客家大戲-收冬平安戲】 ●時間:99.12.11 PM14:30~16:30 ~古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古代農村子民們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即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二十四節氣中分十二節,十二氣,即一個月之中有一節一氣,其意義在於農民們在一年中必需經歷四季寒暑、辛勤播種耕耘,才能夠有豐碩的收穫。古人用秋收來代表「秋天季節是收割農作物時候」。 ################## 戲收冬.謝平安 ################ 早年在台灣的客家庄中,最出名的戲就是「收冬戲」,收冬戲又叫做「平安戲」或「謝平安」。這是每年秋收後,客家人最重要的大事。
收冬戲本源自於傳統觀念中的“春祈秋報”,農民們在春天祈求土地及天地諸神,希望雨水充足,作物豐收;到了入秋採收之後,他們必須報答眾神的庇佑,除了要準備豐富的祭品祭祀諸神之外,為了表示隆重之意,更請野台戲到神明面前獻演,以示酬謝之意。那時候的人,獻演酬神戲當然有祈神還願的嚴肅意義;另外,更重要的是庄民可以藉著這樣的一個機會,欣賞戲劇以為樂。平常生活中,一直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客家人,自然也就更加珍視這一年一度的最美好時光了。
以往收冬平安戲都是一庄演完換一庄的輪流演出;一個鄉鎮或同一個祭祀圈演下來,往往可長達一、兩個月。顯然這也是刻意安排的,以期發揮收冬戲的最大功能。
早期農業時代農家子弟常有跟著阿公、阿婆今天到東庄看戲,明天到西村做客順便看戲;後天還翻過山頭到下庄看戲的情景。就彷彿是一齣長長的連續劇,客家農民就是這樣子跟著戲班子,今天東庄明天西村的看下去,總也要一、兩個月,收冬戲結束了,才做收冬後的田功。隨時過境遷,這深刻的孩提印象還深深的留在客家人長者腦海中。
光復後,在所謂端正民俗的政策下,秋收後,村庄間輪演收冬戲的常民文化,被批評為浪費,統一在一天舉行,鄉里父老活生生的失去了一、兩個月的“戲期”,對秋收後謝平安的熱忱大打折扣;待1970年代以後,新式娛樂紛紛興起,搶走了大多數野台戲的觀眾。各寺廟偶而也還會上演野台的酬神戲,然而已完全失去了作為大眾娛樂的意義。
行政院客委會為復興客家文化,特在每年的客家藝術節活動中,在全國主要客家庄中安排收冬戲的演出,聘請較為優秀的戲團輪流在各地上演,獲得各地客家鄉親的歡迎。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委會全球資訊網「文史天地館」。 ----------------------------------------------------------------------------- ◎補充說明◎ 『收冬戲』就是客家人年終酬神的『平安戲』。 時序漸入冬,年度內重要的作物都已收穫。十月十五是下元日,慣例在這天 『 完福 』 或 『 圓福 』 ,答謝農業生產的豐收,若不如人意,也希望來年更加順遂,這是向水官祈求解厄。 由於臺灣的生長季較長,所以常見延至十一月才圓福作 『 平安戲 』 或 『 收冬戲 』。 節慶儀式:冬收後以廟宇或村莊為單位,定期答謝神恩,集資演外台戲,宴請 |
|
( 在地生活|花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