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見後山好客情》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典藏--後山客家紀錄片
2014/08/27 10:08:26瀏覽607|回應0|推薦4


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
http://dava.ncl.edu.tw/default.aspx

在地紀錄片.後山客家系列(01)~「客家在後山」(島內遷移史) 45'47"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47
內容簡介:
本紀錄片以客語發音,係提供台東客家文化園區播放之用,介紹東部客家的源流及發展史。此外,亦提供各相關學校、團體做為宣導、教學之用,以生動的圖文、影像、聲音連結起來,使觀眾在半個小時內認識東部的客家風貌。

在地紀錄片.後山客家系列(02)~「後山天籟」後山客家傳奇-音樂篇 49'09"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48
內容簡介:
紀錄客家八音在後山傳承的故事。
「八音」和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喜慶、年節、廟會等,都可聽到八音,營造了歡樂昇平的氣氛。然而,東部在移墾初期,一切草創,無暇顧及於此,每當年節喜慶之際,總是靜悄悄地,備感孤寂。光復初期,池上邱家拓荒有成,乃思引進八音,以慰鄉愁。後山客家八音,就從池上邱家開始,傳唱至今。
自幼參加「子弟班」的邱創河,1947年,首倡成立八音團。參加者每人認捐一包稻穀,專程回竹東禮聘曾敬木老師,前來池上教授八音、北管。十幾個年青人,白天務農,夜間抄譜記譜,學習吹拉彈唱,前後一百個晚上,曾老師因農忙而返回竹東。雖然只學「一館」,但池上邱家的「子弟班」,就此成立。在邱創河、邱瑞祥的的帶領下,利用農閒勤奮學習,互相切磋,漸具職業演出水準,為廣大客家鄉親服務,曾經盛極一時。其第二代傳人,繼續發揚光大,先後成立五六個團隊。
本片以吳秀英的故事為主軸,首先,由吳秀英娶媳的迎親八音開場,談到她與邱創河的師徒因緣,以及透過電話向關西盧老師學習二胡的往事,並暢敘其八音表演的心路歷程。由於時代變遷,八音已日漸式微,且因環境使然,原本用於喜慶的八音,在喪事場合亦能見到。雖然,盛況難再,但老師傅的身影,及其過往風華,值得紀錄保存。

在地紀錄片.後山客家系列(03)~「開闢鴻荒」後山客家傳奇-移民篇 50'02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49
內容簡介:
記錄台東客家移民的故事。
「開闢鴻荒」石刻,立於南投縣集集鎮,係清光緒年間吳光亮所題。1875年,吳光亮率廣東兵自中路開山通往後山,是客家移墾東部的開端。
日治時期,因東部勞力缺乏,台東製糖會社計畫自西部招募「苦力」七百名到台東,專門從事開墾、築埤及收割甘蔗工作。1920年11月,來自苗栗的一百戶客家人,分兩批自高雄乘船至台東,當時年僅六歲的吳金輝,跟隨家屬移民到後山,是會社移民的見證者。八十多年後,年過九十的吳金輝老先生,才又第一次回到苗栗大湖,展開尋根之旅,追憶移墾後山的艱辛歷程。
首先,由重返苗栗大湖拉開序幕,在昔日鄉親的協助下,終於找到出生地。憶及昔日苦況,不禁老淚縱橫,感慨萬千。接著,追溯當年自大湖經高雄移民到台東的足蹟。在東部拓荒歲月中,這批移民因生計困難,紛紛離散,唯獨吳家堅守家園。其間,吳家曾越過東海岸山脈,到長濱焗腦,並租地耕種。十年後,重回到池上,修築萬朝圳,使荒埔變良田。其後,到六十石山種金針,改善生計。最後,在兒孫滿堂的溫馨氣氛中結束。

在地紀錄片.後山客家系列(04)~「豐源圳傳奇」(大原開發史) 46'29"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46
內容簡介:
台東縣鹿野鄉於清代即有原住民以打獵遊牧為生,日據時代漸有平地人(漢族)遷徙墾荒為旱田,當時大原地區(現今的瑞和、瑞豐、瑞源、瑞隆四村)居民即有客家、福佬、原住民混合分佈。
臺灣光復初期生活極為困苦,先民以旱田收入無法維生,遂有開鑿水圳之議,當時彭相增、徐平南等先民發起,經全體居民同意以每戶男丁無酬義務及自備器具,並由女眷負責炊事支援後勤工作,甚有原住民,全員投入開圳的行列。
於民國四十四年六月八日開挖豐源圳,歷經九個月於四十五年三月七日第一期圳道竣工通水,計長七公里餘,完全以傳統人力及粗器挖掘,施工過程備極艱辛,完成豐源圳的雛型,灌溉面積約300公頃,因屬土圳型(向天圳)每逢大雨、颱風,部份渠道易遭埋沒坍塌,一面搶修一面耕作,生活倍極辛勞。
當時豐源圳純屬民營階段,人力財力組織結構貧乏無章,乃於民國四十八年交由台東水利會接管。如今主幹長度8866公尺,13條支線,灌溉面積669公頃,除提供每年兩期稻作的豐沛水量,全面改善居民生活,更奠定了大原地區產業發展的根基。
台灣東部是各族群雜居的地方,客家社區長期雖在其他文化及時代變遷,生態轉化衝擊下,大原地區之瑞源、瑞隆、瑞和村,仍舊存有完善的客家風,誠屬可貴。往後如何延續先民所遺留的客家文化精神,乃當務之急,讓影像紀錄保留承傳客家文化,藉由紀念一條先民開發的水圳,重啟本地客家文化,承傳客家精神,以延續即將消失的香火,找回離客子弟,必能再造客家文化社區的願景。

在地紀錄片.後山客家系列(05)~「義民禮讚-竹田的故事」37'52"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0
內容簡介:
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的義民亭,係花東最具規模的義民信仰中心,也是唯一以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本廟奉祀的義民爺,光復初期自新竹新埔義民廟分香而來,並保持傳統「犒軍」的習俗,具有文化、民俗、歷史等意義,是社區最具特色的人文史蹟,唯因年代久遠,目前信眾對其信仰緣起、建廟沿革、祭祀禮儀,以及傳奇神蹟等人文內涵,已鮮有所知。本片旨在透過影像紀錄,彰顯社區特有人文風貌,重拾歷史記憶,再現移墾滄桑。
為形塑竹田社區意象,本紀錄片以竹田義民亭為中心,從漢族移墾的艱辛過程切入,以虔誠熱鬧的歲時祭儀開場。其中,由本村名詩人葉日松串場,以其詩文禮讚義民,透顯竹田社區的濃郁文化氣息。自此,再次第展現族群風貌、自然美景,展現純樸的社區之美。
深耕社區文化、發展觀光產業、再造富麗農村,是竹田社區發展的長遠目標。本紀錄片的推出,只是一個起點,將來計畫聯結羅山、古風、東里、玉長公路等,成為縱谷南區綜合觀光帶,而竹田社區的義民信仰,將是一項獨特的人文特色。

在地紀錄片.後山客家系列(06)~「邱家古厝」(東里‧邱家老屋) 22'10"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5
內容簡介:
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大庄),一座邱姓客家族群所建造的台灣傳統宅厝,起建於日據時期昭和5年(西元1930年),屋內書墨字畫等,完成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書法字墨是由北部客家書法大師劉家驥所完成之行草墨寶,彩繪則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客籍大師邱鎮邦所作。
該座古厝主人邱連順,於西元1900年(明治33年,日本據台後第五年),因日軍捉拿1895年日人進駐台灣時,屏東六堆地區客家族群抗日份子,邱連順是當初抗日份子之一,於是半夜逃離居住地,由海路到楓港,再翻山越嶺到東部另謀生計,一路上受到平埔族群朋友營救、幫忙,甚至於受平埔族民潘石來照顧在大庄(東里村)安頓定居。後來邱家主人發跡於草藥生意,傳承其子嗣第二代、第三代並考取中醫師,改善家庭經濟後,便起造豪華的台灣傳統式建築屋宇,繼續經營中藥房生意,飲水思源,造服鄉里,回饋鄉親,照顧貧病民眾,頗受地方好評。
邱家第四代,第二房嫁出去的女兒,退休返鄉里,探視母親及大哥,她發現屬大伯所有的左側房舍,因她的堂兄弟們都已搬離該處到外地發展,房子多年失修,幾近倒塌,實在不忍心見這座先祖智慧的結晶,就這樣逐漸坍塌毀滅,於是獨自出資整修,恢復原始建築風貌,將本土文化資產保留下來,這段整修的心路歷程,由她作為報導人,陳述疼惜古文物的心情及感受。
拍攝鏡頭進入屋內,壁上所留著前人大師書法墨寶,彩繪大師的繪畫等都保存得相當完整,而且彩度依舊亮麗,實屬難得,除了將這些藝術彩繪作品、書墨畫作紀錄之外,並介紹古厝建物結構,解說依循傳統起造工法,讓欣賞本紀錄片之觀眾,對於台灣古建物多少有些概念。
邱女士自行出資修護古厝,並返回鄉間居住,守護著這間古厝,用心維護周遭的整潔,開放民眾隨時來參觀,好讓來訪的遊客能有較舒適的環境,做視覺上的享受與藝術的薰陶。

世紀的寶貝-硬殼村長黎傳明 48'58"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1
內容簡介:
硬殼村長黎傳明,主要在介紹黎傳明對客家文化的執著。黎村長的擇善固執,本片從三個地方展現出來。首先,他堅持每天清晨掃大街,與他人互不相讓。其次,堅持對香茅事業的投入,在苗栗做香茅工作,到台東也做香茅工作。復次,堅持對「北管」這種傳統音樂的執著,有感於「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遂認真學習,認真發揚。其間,也曾遭人誤解,但他依舊擇善固執,故有「硬殼」之謔稱。
在敘述黎村長的客家音樂故事之前,先就其移墾台東的時代背景做一描述。民國五0年代初期,香茅熱引發一股空前的移民潮。跟許多苗栗鄉親一樣,他在原鄉已有從事香茅的經驗,在東部躬逢香茅產業的黃金歲月,得以在台東安身立命。其後,行有餘力,服務村民,其遠嫁外地的女兒,以及家中兒子,也都是現任村長。
黎傳明是一個「八七水災」的受災戶,在東部拓荒的艱辛歲月中,音樂是唯一的慰藉。山歌、小調雖可無師自通,但「北管」需有老師指點。他有幸遇到高人指點,自行抄譜,勤加練習,居然也唱得有板有眼,還經常登台表演,樂於為鄉親聚會的場合營造熱鬧的氣氛。黎傳明的山歌、胡琴自成一格,馬修連恩曾向他請益,在其專輯中收錄黎傳明的歌唱;也因此上過電視。在台東偏遠的山區,有這麼一位傳奇人物,值得我們為他喝采,這是拍攝此片的動機。
以悠揚的八音開場,點出本片主題。然而,鄰居嫌吵鬧,他兒子也勸他小聲一點。不了解八音的人,還以為他們家出了狀況。透過二代人之間的尖銳對話,點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閡。但,這只是一個伏筆。場景隨即轉入清早掃街的畫面,「田愛日日到,屋愛日日掃」,拉開黎傳明日常生活的序幕。
在鸞山梅子園,黎傳明敘述八七水災、移墾台東的心路歷程。其次,香茅產業的流金歲月,以及「開山打林」的經過。「後山好絡食」,黎傳明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然後,再從兩代人對「八音」認知的差異中,切入「北管」這一主題。從看戲自學,到拜師學藝,頗具傳奇性。客家山歌,人人都能唱,但能把北管唱好的人,卻不多見。做為一個業餘的音樂愛好者,黎傳明算是難得的客家寶貝。

世紀的寶貝-東線鐵路人范淮增 50'11"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2
內容簡介:
鐵路是開拓後山的先鋒,東線鐵路的歷史,等於是一部後山開拓史,也是東部客家的移墾史。對老一輩的人而言,不少人是「火車路開到哪,就開墾到哪」;同時,那熟悉的汽笛聲,則是人們作息的時間表。印象中,第一次出遠門,一定是坐火車;月台上,也曾有著離愁或重逢的印記。也常聽人說:鐵路局有很多客家人,至於客家人和鐵路有何淵源?本片將帶您深入一個鐵路家庭,用具體的影像來印證這句話。
東線鐵道員范淮增的一生,正是東部客家的一個縮影。現年八十四歲的范淮增,和胞弟、堂弟都曾任東線鐵路站長,可說是鐵路世家。范淮增自十七歲進入東線鐵路,從基層幹起,在池上站長任內退休;對鐵道生涯,自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將近數十年的鐵道生涯中,將以一連串的小故事,彰顯「嫁給鐵道工,一年睡半冬」的況味。除了鐵道員的甘苦談,當然,片中還有好多令人懷念的記憶,老火車、老車站、老照片,甚至產業變遷、城鄉風貌,以及珍貴的歷史影像,都將一一為您呈現。

白色交接環 47'37"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4
內容簡介:
拍攝地點在花蓮縣的吉安火車站,拍攝者是當時的副站長徐先生,選擇這個主題來拍攝,其實也是當時的機緣,因為正巧碰巧遇到了鐵路電氣化的過渡期,但其實這部片子要探討的是客家移民的議題,因為東部開發較慢,許多聚落其實是跟著鐵道沿線發展的,徐先生正看盡了鐵道發展的轉換,因此我認為深入探訪他的生活是最恰當的。
其實當時我對鐵道的了解並不是涉入很深,只有小時候因為迷路,只好沿著鐵道走回家的記憶,因為我小時候就住在吉安火車站的附近。當時注意到月台上面有一個螺旋狀的物體,火車交班時我就會看車長十分精準的把一個白色套環丟進那個螺旋狀物體中,正好不偏不倚。
後來,我認識了我的拍攝主角徐登亮副站長,他在吉安車站工作已經超過十年,看著鐵道的變遷與興衰,那是一種流逝的感覺,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承載在記憶裡的元素漸漸被取代,當然也包括我記憶裡這個神奇的「路牌套環」,不只是徐副站長,連我對這路牌套環都還是會有一些感覺的,因為火車對我來說有著「回家」的象徵意義,尤其當路牌套環套進路牌授器時。
這部紀錄片接著由客家音像紀錄學會的林曉宣導演拍攝再製後,彌補了一些遺漏部分,我相信,這片已成為一部十分完整並探討客家移民的紀錄片。

花布燈籠製作 6'28"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3
內容簡介:
隨著白胚布染紅要綠,繁花朵朵處處開,用色鮮艷亮麗的花布燈籠,充滿福喜洋溢的氣氛,與客家傳統風情,而「瑞源社區發展協會」花布燈籠的身影,給人暖暖的回憶,也點綴了鹿野這個樂活天地,更是台東縣文化創意產業代表,見證台東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

1394打戲路-邱家古厝 22'10"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55
內容簡介:
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大庄),一座邱姓客家族群所建造的台灣傳統宅厝,起建於日據時期昭和5年(西元1930年),屋內書墨字畫等,完成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書法字墨是由北部客家書法大師劉家驥所完成之行草墨寶,彩繪則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客籍大師邱鎮邦所作。
該座古厝主人邱連順,於西元1900年(明治33年,日本據台後第五年),因日軍捉拿1895年日人進駐台灣時,屏東六堆地區客家族群抗日份子,邱連順是當初抗日份子之一,於是半夜逃離居住地,由海路到楓港,再翻山越嶺到東部另謀生計,一路上受到平埔族群朋友營救、幫忙,甚至於受平埔族民潘石來照顧在大庄(東里村)安頓定居。後來邱家主人發跡於草藥生意,傳承其子嗣第二代、第三代並考取中醫師,改善家庭經濟後,便起造豪華的台灣傳統式建築屋宇,繼續經營中藥房生意,飲水思源,造服鄉里,回饋鄉親,照顧貧病民眾,頗受地方好評。
邱家第四代,第二房嫁出去的女兒,退休返鄉里,探視母親及大哥,她發現屬大伯所有的左側房舍,因她的堂兄弟們都已搬離該處到外地發展,房子多年失修,幾近倒塌,實在不忍心見這座先祖智慧的結晶,就這樣逐漸坍塌毀滅,於是獨自出資整修,恢復原始建築風貌,將本土文化資產保留下來,這段整修的心路歷程,由她作為報導人,陳述疼惜古文物的心情及感受。
拍攝鏡頭進入屋內,壁上所留著前人大師書法墨寶,彩繪大師的繪畫等都保存得相當完整,而且彩度依舊亮麗,實屬難得,除了將這些藝術彩繪作品、書墨畫作紀錄之外,並介紹古厝建物結構,解說依循傳統起造工法,讓欣賞本紀錄片之觀眾,對於台灣古建物多少有些概念。
邱女士自行出資修護古厝,並返回鄉間居住,守護著這間古厝,用心維護周遭的整潔,開放民眾隨時來參觀,好讓來訪的遊客能有較舒適的環境,做視覺上的享受與藝術的薰陶。

龍田-蛻變中的蝴蝶花園 45'47"
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74945
內容簡介:
台灣後山-鹿野鄉龍田村,在日治時代是典型的農業移民村,將農田規劃呈棋盤狀,以利耕作和管理。現今則是個福佬人、客家人與原住民各族群融合的村莊。社區有一群愛蝶的人士在李元和老師的帶領下,為營造一個具有人文涵養、自然生態的美麗社區,不辭辛勞地默默付出自己的心力。
本片以龍田村各階段的產業,依序為甘蔗、鳳梨、茶葉、水果、休閒觀光,生態保育等產業,來敘述時代的背景、族群的遷徙、人文的變化,以及客家人在各階段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以蝴蝶一生的畫面,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完全變態的成長過程,來闡述龍田村是一個充滿生命力、一直在蛻變的蝴蝶花園。
拍攝期間看到遊客們,傾聽社區導覽人員解說蝴蝶生態時的認真表情,觸摸蝴蝶幼蟲時的驚訝,見到蝶蛹高掛藤蔓的贊歎,和蝴蝶羽化的喜悅,我想這些就是工作人員的最佳回饋!最令人難忘的是,在訪問地方耆老時,大家競相敘述龍田村的歷史,並對蝴蝶花園社區化的工作人員給予最大的肯定與期許。相信在社區全體成員,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下,不久,真正的蝴蝶花園即將呈現給大家。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holesun&aid=16704382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12:56 【udn】 購買前先比價!第五 老車 修護 元素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