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習慣護一生
2013/12/31 13:14:11瀏覽488|回應0|推薦5

好習慣護一生

習慣是我們教導孩子紀律的第一步驟,
從小養成好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
很多父母不了解從小在家中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習慣化是最簡單的學習行為,
當一個刺激重複出現後,我們就會減少對它的反應,
最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所以古人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我們也常看到住在大城市的人,
好不容易盼到去鄉下度假,但是晚上沒有了車馬喧囂聲,
他反而睡不著。

這就是大腦習慣了嘈雜,一旦沒有了車聲就不是平常而是異常,
大腦就開始警覺起來(這是不自覺的神經行為),
於是就睡不著了。

習慣化是一個很重要的機制,
它使我們的大腦不必一直注意重複出現的東西,
而把注意力轉移到新奇的、可能對我們生命有害的刺激上。

中國人說「習慣成自然」,
這個習慣就是我們教導孩子紀律的第一步驟,
家長不可小看它,從小養成好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有道是「有紀律的孩子,成功了一半」。

雖說大腦的神經迴路可以改變,
但是要改變一個既成的神經迴路要花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努力,
而壞習慣的形成通常只要看一次或聽一次就學會了。

有個實驗給受試者五分鐘看一張不容易辨識的圖片,
一旦他看出來是什麼了,隔五年後把他請回實驗室,
這張圖一放,他馬上看到。

這表示神經迴路只要連起來了,可以五年沒有鬆開,
父母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在孩子面前一舉一動都要正確的重要性了。

中國人說「有樣學樣」「上梁不正下梁歪」,
外國人說Monkey see, monkey do.都是這個道理。

教孩子好習慣(也就是紀律)其實不難,
它的關鍵在只能有一套教養規則,而且規則不能因人而異。

父母一方所說的話,另一方不可當孩子的面否定,
這會讓父或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尊嚴,變成說話不算話。

許多父母說管教難,
其實只要看能訓練動物做各種表演就知道孩子一定可以教,

人絕對比動物聰明,人還可以用語言溝通,
但是動物聽不懂人語,如果動物會,人沒有理由不會。

那麼動物是怎麼教的?
這方式叫工具制約,當動物做出你想要的行為時就獎勵牠。

一名專門訓練海豚跳火圈的訓練師說:
「訓練動物不難─一套規則,一名訓練師。
當牠做錯事時,我不理牠,因為罵牠也聽不懂;
但是當牠做對時,我就給牠一條魚吃,
牠下次看到我,就做出吃魚的行為來,
我把這行為串起來,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表演。」

教孩子也是一樣,
在三歲以前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教會孩子好習慣,
只要他做對了,就把他抱起來親一下或稱讚一下,
很多時候父母的擁抱稱讚比糖果餅乾還有效。

物質獎勵帶來的愉悅感覺是短暫的,
而且會成等比級數上升;
但是精神上的獎勵可以維持很久,
甚至改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三歲以後就可以慢慢的講道理了。

在學習理論上還有一個點很重要,
就是每次做對一件事就給獎勵時,獎勵一消失,
行為就消失;
但是如果久久才給一次獎勵(例如百分之三十),
那麼雖然學習上沒有像百分之百獎勵時那麼快,
行為的效果卻更持久。

學校的獎狀如果濫發,獎狀就不稀奇了。

父母在教孩子時,一開始是用百分之百的獎勵方式,
養成習慣後,只要久久增強一次就能使這行為一直出現。
當習慣成自然後,這行為已變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不需再獎勵他也會一直做下去了。

我小時候,父親要我們寫日記,
一方面是訓練我們的思考和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是他要知道我們白天做了些什麼事,
有不對的要立即改正,
錯誤的行為才不會變成壞習慣,以後不易改。

所以我們六姊妹都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寫日記,
寫了五十多年,早已成習慣不去想它了。

父親過世後三年,
有一天,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妹妹打電話來問:
「姊,你還有沒有寫日記?」
我說:「當然有呀!」
她說:「你這個呆瓜,爸已經走了,不需要寫了。」
我啞然失笑,
因為我發現我寫日記已經不再是為父親寫了,
是為我自己在做了。

當一種行為養成習慣後,
它已經不再花你大腦的資源去想要不要做,
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很自然的就去做。

我曾經搬了家,晚上做完實驗回家,
很累時,一不小心就走回舊家去了。
可見習慣的重要性,它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原來的行為。

在孩子三歲懂事以前,做錯事不要打他,
因為他不是故意的。
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只要是人一定會犯錯,
連法律上對過失犯錯都會減刑,不小心打破了碗,
又何必一定要懲罰他呢?
我小時候看《西遊記》,看到沙僧以前是天上的捲簾大將,

因為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破了一個玉盞,
被玉帝打了八百大棍,貶下界來,還每七天木劍穿胸懲罰他。
看得我對天庭非常恐懼,心想連失手打破個盞都要罰得這麼重,
這種天堂我是不要去的。

後來到了美國留學,住在一位教授家,
替他看小孩換吃住的報酬。
我看到他的小孩打破了杯子,一點害怕的表情也沒有,
他母親拿了掃帚來,一邊掃還一邊叫小孩小心,
不要踩痛了腳。
我才第一次感到美國人寬容之心是來自他們小時候被允許犯錯,
所以長大後才能接受別人的過錯。

沒有人不犯錯,連顏習齋都說「聖人寡過」
(他說「惡人無過,常人知過,賢人改過,聖人寡過」),

表示做到了聖人,偶爾也會犯錯,
所以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父母若能用諄諄善誘的方式,
教好孩子生活的習慣、做人的道理、談吐的禮儀,
怎麼需要擔心他長大會輸人家呢?

孩子只要有學習的能力、有良好的品德,
走到哪裡都會有飯吃的。

反而是父母忙事業,把孩子交給保母帶,
俗語說「沒有人會洗租來的車」,
保母不會像自己的父母用心教,
一旦壞習慣養成,就後悔莫及了。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且責無旁貸,
因為家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本文摘錄自:
《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


習慣是我們教導孩子紀律的第一步驟,
從小養成好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
很多父母不了解從小在家中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習慣化是最簡單的學習行為,
當一個刺激重複出現後,我們就會減少對它的反應,
最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所以古人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我們也常看到住在大城市的人,
好不容易盼到去鄉下度假,但是晚上沒有了車馬喧囂聲,
他反而睡不著。

這就是大腦習慣了嘈雜,一旦沒有了車聲就不是平常而是異常,
大腦就開始警覺起來(這是不自覺的神經行為),
於是就睡不著了。

習慣化是一個很重要的機制,
它使我們的大腦不必一直注意重複出現的東西,
而把注意力轉移到新奇的、可能對我們生命有害的刺激上。

中國人說「習慣成自然」,
這個習慣就是我們教導孩子紀律的第一步驟,
家長不可小看它,從小養成好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有道是「有紀律的孩子,成功了一半」。

雖說大腦的神經迴路可以改變,
但是要改變一個既成的神經迴路要花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努力,
而壞習慣的形成通常只要看一次或聽一次就學會了。

有個實驗給受試者五分鐘看一張不容易辨識的圖片,
一旦他看出來是什麼了,隔五年後把他請回實驗室,
這張圖一放,他馬上看到。

這表示神經迴路只要連起來了,可以五年沒有鬆開,
父母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在孩子面前一舉一動都要正確的重要性了。

中國人說「有樣學樣」「上梁不正下梁歪」,
外國人說Monkey see, monkey do.都是這個道理。

教孩子好習慣(也就是紀律)其實不難,
它的關鍵在只能有一套教養規則,而且規則不能因人而異。

父母一方所說的話,另一方不可當孩子的面否定,
這會讓父或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尊嚴,變成說話不算話。

許多父母說管教難,
其實只要看能訓練動物做各種表演就知道孩子一定可以教,

人絕對比動物聰明,人還可以用語言溝通,
但是動物聽不懂人語,如果動物會,人沒有理由不會。

那麼動物是怎麼教的?
這方式叫工具制約,當動物做出你想要的行為時就獎勵牠。

一名專門訓練海豚跳火圈的訓練師說:
「訓練動物不難─一套規則,一名訓練師。
當牠做錯事時,我不理牠,因為罵牠也聽不懂;
但是當牠做對時,我就給牠一條魚吃,
牠下次看到我,就做出吃魚的行為來,
我把這行為串起來,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表演。」

教孩子也是一樣,
在三歲以前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教會孩子好習慣,
只要他做對了,就把他抱起來親一下或稱讚一下,
很多時候父母的擁抱稱讚比糖果餅乾還有效。

物質獎勵帶來的愉悅感覺是短暫的,
而且會成等比級數上升;
但是精神上的獎勵可以維持很久,
甚至改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三歲以後就可以慢慢的講道理了。

在學習理論上還有一個點很重要,
就是每次做對一件事就給獎勵時,獎勵一消失,
行為就消失;
但是如果久久才給一次獎勵(例如百分之三十),
那麼雖然學習上沒有像百分之百獎勵時那麼快,
行為的效果卻更持久。

學校的獎狀如果濫發,獎狀就不稀奇了。

父母在教孩子時,一開始是用百分之百的獎勵方式,
養成習慣後,只要久久增強一次就能使這行為一直出現。
當習慣成自然後,這行為已變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不需再獎勵他也會一直做下去了。

我小時候,父親要我們寫日記,
一方面是訓練我們的思考和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是他要知道我們白天做了些什麼事,
有不對的要立即改正,
錯誤的行為才不會變成壞習慣,以後不易改。

所以我們六姊妹都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寫日記,
寫了五十多年,早已成習慣不去想它了。

父親過世後三年,
有一天,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妹妹打電話來問:
「姊,你還有沒有寫日記?」
我說:「當然有呀!」
她說:「你這個呆瓜,爸已經走了,不需要寫了。」
我啞然失笑,
因為我發現我寫日記已經不再是為父親寫了,
是為我自己在做了。

當一種行為養成習慣後,
它已經不再花你大腦的資源去想要不要做,
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很自然的就去做。

我曾經搬了家,晚上做完實驗回家,
很累時,一不小心就走回舊家去了。
可見習慣的重要性,它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原來的行為。

在孩子三歲懂事以前,做錯事不要打他,
因為他不是故意的。
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只要是人一定會犯錯,
連法律上對過失犯錯都會減刑,不小心打破了碗,
又何必一定要懲罰他呢?
我小時候看《西遊記》,看到沙僧以前是天上的捲簾大將,

因為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破了一個玉盞,
被玉帝打了八百大棍,貶下界來,還每七天木劍穿胸懲罰他。
看得我對天庭非常恐懼,心想連失手打破個盞都要罰得這麼重,
這種天堂我是不要去的。

後來到了美國留學,住在一位教授家,
替他看小孩換吃住的報酬。
我看到他的小孩打破了杯子,一點害怕的表情也沒有,
他母親拿了掃帚來,一邊掃還一邊叫小孩小心,
不要踩痛了腳。
我才第一次感到美國人寬容之心是來自他們小時候被允許犯錯,
所以長大後才能接受別人的過錯。

沒有人不犯錯,連顏習齋都說「聖人寡過」
(他說「惡人無過,常人知過,賢人改過,聖人寡過」),

表示做到了聖人,偶爾也會犯錯,
所以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父母若能用諄諄善誘的方式,
教好孩子生活的習慣、做人的道理、談吐的禮儀,
怎麼需要擔心他長大會輸人家呢?

孩子只要有學習的能力、有良好的品德,
走到哪裡都會有飯吃的。

反而是父母忙事業,把孩子交給保母帶,
俗語說「沒有人會洗租來的車」,
保母不會像自己的父母用心教,
一旦壞習慣養成,就後悔莫及了。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且責無旁貸,
因為家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本文摘錄自:
《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ying0418&aid=1026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