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09 10:11:47瀏覽577|回應1|推薦8 | |
身為首位台裔NBA球星的林書豪,2012年的「林來瘋」帶領紐約尼克隊贏得七連勝,席捲全球,瘋迷好幾年。然而有一年歷經右膝髕骨肌腱韌帶斷裂,導致當年整個賽季報銷。之後轉戰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2023年加盟台灣職籃P. League+,目前和弟弟林書緯同為新北國王效力。 這位「哈佛小子」林書豪,會讀書又會打球,是球星,應是很多很多台灣家長夢想的孩子,然而哈佛、球星,都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依天下雜誌(註)分析,其背後英雄,就是他父親:林繼明。 1975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的林繼明,暗自許下心願,「要是能去美國留學,不只能念書拿學位,還可以看NBA,不是兩全其美嗎?」這個夢想成了他前進的動力,兩年後申請到美國維吉尼亞州老道明大學機械碩士獎學金,帶著家人湊足的2000美元赴美,一路念到博士,之後留在美國任半導體工程師。 一直以來,林繼明都是「看」籃球,三十多歲才開始「打」籃球。博士畢業後,他在美國半導體公司當工程師,每天下班到家都其累無比,為了健康著想,決定運動。林繼明練球如讀書,多年來他看了不下百場的NBA球賽,沒有人教他如何打球,自己花5年苦練,把偶像、NBA巨星賈霸(Kareem Abdul-Jabbar)的「天鉤」動作練成絕活,也把林書豪三兄弟帶入籃球世界。 「怎麼教出念哈佛又打進NBA的孩子?」,我覺得有三點值得學習。 其一,就是培養興趣,不強壓。林繼明熱愛籃球,在自家後院建了簡易的籃球場,一方面方便運動,同時也以身作則,每當下班、週末,他帶著三個兒子一起打籃球,「我很幸運,三個小孩跟我的興趣相仿,我喜歡做的事,他們也喜歡,從沒強迫。」就像興趣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過去林書豪受訪時曾提及,「我父母很開放,除了籃球,游泳、網球、鋼琴、小提琴、鼓、繪畫等都讓我們嘗試,從小我就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最後,他在籃球找到自己。就像戴姿穎很小時後就跟著她父親到球場「玩」羽球。 其二,適性發展。林繼明從打籃球就看出三個孩子不同個性,老大林書雅打球個性保守;老二林書豪,從小食量是哥哥、弟弟的兩倍,長得高又壯,打球特質遇強則強,抗壓性高;老三林書緯有父母、哥哥疼愛,輸贏無所謂,玩得開心最重要。適性發展結果,老大當牙醫師,老二老三當球星。 其三,練球不可放棄讀書。林書豪哈佛大學室友何凱成分析,美國教育特性,四肢和頭腦都要發達,把運動當成教育的一環。林繼明深知,即便在場上是佼佼者,亞洲人要擠進NBA窄門比例很低。他分析若想進NBA,學業成績也不能差,才能申請進好大學、被看見。於是堅持練球不能放棄學業,全家五人同心,夫妻倆訂出規則,嚴格執行,要求三兄弟從小一定要做完課業才能打球,不得通融。有幾次林書豪功課沒做完或是考得不好,林媽媽馬上打電話給教練請假,不准訓練。 總之,哈佛、球星,不用羨慕,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倒是可學學林書豪父親,先讓他們玩玩,有了興趣,再練球,一但練球必須全力f以赴,而且有一條紅線,先做完功課才能練球,還要適性發展,做最擅長的事,不強迫,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球星的條件。 ↓先玩玩培養興趣後再全力以赴,適性發展,找出自己的條件及真正的興趣,才能成功 (攝影時地:2024.05.20 宜蘭冬山)
整理:翁志成2024.05.30 註:天下雜誌第793期,第106~109頁。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