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8-222. 亞洲運動會緣起及發展的故事(一):主辦地及運動員人數
2018/08/13 09:45:54瀏覽860|回應0|推薦11

    亞洲運動會(Asia Games)是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CA)所主辦的,追溯其歷史,是由以前的遠東運動會演變而來。

1912年,中國、日本、菲律賓三國代表經協商後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於次年舉行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從1913年至1934年間,先後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等地舉辦了十屆遠東運動會,最初是每兩年舉行一屆,1927年後改為每四年舉行一屆。前幾屆運動會只有中國、日本、菲律賓三國參加,第五屆開始,俄羅斯、印度、印尼、越南亦曾組團參加了比賽。開設的比賽項目有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棒球、網球、排球等。1934年,日本堅持把滿洲國拉入遠東運動會,遭到中華民國的抗議並宣布退出,遠東體育協會宣告解體,運動會亦隨之停辦。

    第一屆亞運會於19513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我國是亞洲運動會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亞運會會章起草人,但是第一屆亞運會舉辦時,正值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時期,因此未參加。中華民國從第二屆(1954年舉行)開始參加,每四年舉行一屆,和奧運會錯開,每屆會期不超過十六天。

  伊朗獲得第七屆亞運會(1974年舉行)主辦權時,由於親中的伊朗對台灣極不友善,因此在19739月亞洲運動會協會於曼谷召開執行委員會時,由伊朗及日本主導,以奧會會籍問題為由排除中華民國會籍,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我國會籍。中斷四屆參賽亞運會,十三年後,1986年的亞奧理事會上,中華奧會表示,願意按照國際奧會關於我國的名稱(中華台北)、旗、徽、歌的決議辦理。因此,我國終於再次回到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大家庭,並且獲准從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恢復參賽資格。

歷屆亞運主辦地及參賽運動員人數

屆次

主辦地

日期

參賽國家及地區

亞運會宣布開幕者

運動員人數

大項

小項

 印度新德里

195134日至1951311

11

印度總統拉金德拉·普拉薩德

489

6

57

 菲律賓馬尼拉

195451日至195459

19

菲律賓總統拉蒙·麥格塞塞

970

8

76

 日本東京

1958524日至195861

20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1820

13

97

 印尼雅加達

1962824日至196294

16

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1460

13

88

 泰國曼谷

1966129日至19661220

18

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

1945

14

143

 泰國曼谷

1970824日至197094

16

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

2400

13

135

 伊朗德黑蘭

197491日至1974916

25

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3010

16

202

 泰國曼谷

1978129日至19781220

25

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

3842

19

201

 印度新德里

19821119日至1982124

33

印度總統吉亞尼·宰爾·辛格

3411

21

147

 韓國漢城(今首爾

1986920日至1986105

27

韓國總統全斗煥

4839

25

270

十一

 中國北京

1990922日至1990107

37

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

6122

29

310

十二

 日本廣島

1994102日至19941016

42

日本天皇明仁

6828

34

337

十三

 泰國曼谷

1998126日至19981220

41

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

6554

36

376

十四

 韓國釜山

2002929日至20021014

44

韓國總統金大中

7711

38

419

十五

 卡達杜哈

2006121日至20061215

45

卡達埃米爾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

9520

39

424

十六

 中國廣州

20101112日至20101126

45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9704

42

476

十七

 韓國仁川

2014919日至2014104

45

韓國總統朴槿惠

9707

36

437

十八

 印尼雅加達

2018818日至201892

45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

 

 

 

十九

 中國杭州

2022910日至2022925

 

 

 

 

 

二十

 日本名古屋

2026918日至2026103

 

 

 

 

 

    

 

 

整理:翁志成 2018.08.13

參考資料:亞洲運動會維基百科。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1412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