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姓氏中的遺傳密碼
2011/07/06 18:19:33瀏覽665|回應2|推薦21

      姓氏中的遺傳密碼
 

      華人初次見面時會詢問:「您貴姓?」。 得知彼此同姓後往往頓生親近:「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17年來,中國科學院有一位學者從遺傳學的角度對中國人的姓氏進行了資料統計和分析,結果發現,通過對姓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類基因的奧秘,特別是男性Y染色體的奧秘;並且,同姓者未必「五百年前是一家 」。

     「姓氏基因」 幫中國人尋根問祖

      2000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群體遺傳學家袁義達將宋、元、明、當代四個時期的100個常見姓氏的人口分佈曲線繪出後興奮不已。「這四條幾乎重合的曲線說明,一千年來中國人的姓氏傳遞是連續和穩定的」。這是袁先生的成果,同時也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中國姓氏有史可查且可靠的記載,主要為秦漢以後的文獻。五千年來,自伏羲氏時代開始,中國人的姓氏基本上都是依父系傳遞,姓氏的傳遞方式與人類男性Y染色體的遺傳方式一樣,都是以父傳子的方式垂直傳遞。因此,群體遺傳學家假定,姓氏為一種遺傳性狀,對應男性Y染色體上的一個等位基因,這就是「姓氏基因」。 目前漢族使用的姓氏大約3500個,也就是說中國人Y染色體上的「姓氏基因」有3500多種等位基因。

     「Y染色體是人類遺傳過程中最穩定傳遞的染色體,而目前我們對它所知甚少。由於姓氏與Y染色體傳遞模式驚人相似,姓氏文化記錄了中國人五千年父系社會的進化史,也記錄了Y染色體近五千年的進化史」。袁義達說。儘管中國人也存在改姓的現象,但是這在整個中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很大一部分在第二代時又恢復原來的姓氏。在多數情況下,改姓往往選擇已有的大姓,因此改姓不會嚴重影響群體內姓氏的分佈。

      群體遺傳學者整理出中國各地漢族人口的ABO血型分佈情況,然後進行親緣關係比較;再整理各地姓氏分佈情況,進行親緣關係排列。結果發現,前後二者是一致的。僅一百年歷史的現代遺傳學基因理論與中國文化的某種契合讓袁義達先生頗為驚歎。

     「因為人的生命長度有限,通過血型只能進行近一百年的群體遺傳學研究。而姓氏可上溯至幾千年前,這就極大地拓展了群體遺傳學的研究空間」。袁義達舉了一個例子,從某古墓地挖掘出了男性屍骨,死者的姓氏得到確認,若有與之同姓的當代人想知道自己是否是死者的後代,可以把從屍骨中提取的Y染色體基因與當代人的相對照,如果一致就可斷定死者是祖先。“「姓氏基因」可以幫助中國人尋根問祖。”袁先生說。「兩個同姓的人,如果檢測其Y染色體基因不一致,則說明其祖先不同,必然有一個是改了姓的」。

     「有多少個姓氏,就可以斷定至少有多少位祖先」。袁義達1997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了中國古今姓氏11969個。前不久他接到香港佛陀協會的電話,該協會建立了「姓氏祠堂 」,已經做好了11969個祖宗牌位等待全世界的華人來祭拜。袁義達說:「中國人五千年來的姓氏總數肯定遠遠不止這個數。我們還在繼續收集和整理,目前收錄到的姓氏已經超過了22000個」。

      姓氏:歷史與自然的紐帶

      1968年,21歲的袁義達在山西懷仁縣插隊,別人用來打牌、閒聊的時間,他卻用來翻閱從老農家借來的《康熙字典》。他發現,在姓氏部分,有很多姓是從來沒見過的,有的甚至連字他都不認識。從此他開始抄錄這些眼花繚亂的姓氏,插隊結束時已經積累了2700多個。這就是袁義達對姓氏研究的緣起。後來上大學專業是生物化學,畢業分配到中科院遺傳研究所工作,似乎離他感興趣的姓氏遙遠了。

      1984年,世界著名的群體遺傳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魯卡卡瓦利-斯福紮來到遺傳研究所,帶來了「姓氏基因」理論,他希望能與中國的遺傳學家合作,通過研究姓氏在人群中的分佈,分析人群間的親緣關係和歷史上人群遷移模式等。而從事這項研究僅有自然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姓氏、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袁義達先生於是自告奮勇,他慶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現在,姓氏群體遺傳學——人類群體遺傳學的一個分支,已經成為國際上一門新興的學科,而袁義達先生是中國惟一從事此項研究的學者。

      前不久一家電視媒體提出採訪袁義達先生,袁先生為慎重起見請示了研究所領導,領導提了兩條要求:不洩露研究機密,不貶低同行。聽到後一條,袁先生樂了:「我沒有同行」。

      在袁先生的書架上,一排《二十五史》和眾多歷史學書籍格外醒目。他說:「別人讀史註重故事,我關註人名、姓氏。那些烈士、烈女名錄就是我進行歷史上姓氏統計的資料來源 」。

       袁義達發現,「姓氏基因」研究顯示的生動的生命遺傳信息與歷史的發展可相互印證。宋、元、明、當代四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佈曲線雖然吻合一致,但也存在細小差異,如明朝七大最常見姓氏占人口的比例比宋朝和當代都低1%以上,反映出宋朝到明朝中國人口曾經大幅度降低過。歷史人口資料表明,由於連年戰爭和屠殺,在元朝,北方和四川的人口急劇減少,而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帶的人口卻相對增加,姓氏分佈記錄與此吻合。北方地區主要姓氏王、李、張、劉和楊占人口的總比例在明朝比宋朝和當代都低1個百分點,尤其趙姓的比例降低了4個百分點,這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皇室之姓,自然受到更大的沖擊。到了清朝,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人口迅速增加至4億,南北人口比重趨於平衡,因此大姓人口迅速增加,以至恢復和超過了宋朝時期相應姓氏所占的比例。

     「目前,「姓氏基因」研究最引人註目的結果是:同是漢族姓氏,卻可以從血緣上分成兩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嶺為界,南北兩地漢族血緣差異頗大,甚至比南北兩地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差異還要大 」。 袁義達介紹說。十幾年來,袁先生與助手收集了上百萬份血型以及酶、蛋白質等遺傳標記資料,研究其分佈規律,並和姓氏的區域分佈比較,從遺傳學角度進一步證實了以前生物學和人類學、歷史學得出的結論:「漢族只是文化上而並非血緣上的完整群體,整個漢族是在與少數民族的逐漸交融中形成的」。

      中國人的姓氏資源

      中國人姓氏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在世界其他地區,姓氏的產生不過是近一千年的事情。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的歷史只有400 年。日本在西元5世紀出現姓,但只是貴族的特權,並未在民眾中普及。直到明治維新時期,1875年政府頒佈法令,實施戶籍登記,日本人才急匆匆為自己找姓,多以所居地名為姓,因此多為兩字姓,當時日本人一下子湧現出3萬多個姓來。

      中國人,特別是漢族社會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在漢人眼裏是一種很強的聯繫紐帶。袁義達認為,中國姓氏是中國幾千年父系社會全過程的見證,它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國人的姓氏種類和分佈是一項重要的國情」。

       在中國的東南和南部地區、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僑中,修家譜十分盛行。據袁義達介紹,民間的家譜類的傳統資料是研究中國漢族亞群體的重要資料,以美國猶他州國際家譜研究中心為代表的一批國際研究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十分重視收集中國人的家譜,並結合著各種學科的需要,研究著中國人家譜的歷史、今天和將來。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等收藏了中國年代最古、質量最高的家譜,全國圖書館收藏的家譜種類達兩萬多種,總數大約20萬冊,這還不包括民間收藏和 1949年以後重修、新修的家譜。「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和具有持續研究價值的寶貴資源」。

     「除了通過姓氏研究中國人的源和流、研究漢族劃分標準、研究中國人Y染色體基因的多樣性,姓氏群體遺傳學還要研究姓氏與病理的關係」。袁先生說。

      國外最新的科研結果表明,男性成人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的染色體突變率是女性的兩倍,而基因突變和疾病的發生關係密切,這和Y染色體目前尚未得知的功能有何聯繫呢?「既然姓氏反映了基因的傳遞,那麼對「姓氏基因 」的研究就有望找出疾病分佈與姓氏分佈的關係、長壽因素與姓氏的關係,甚至找到藥物的姓氏差異」。

     「 患同一種病,因姓氏不同吃不同的藥將來不是沒有可能的 」。袁義達說註重個體差異正是醫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追根溯源—姓氏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不僅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還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西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 」。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

      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經幾千年傳承而來。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誌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郭
六、以字型大小為姓。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淩的人,後代以淩為姓,還有蔔、陶、匠等姓。
十、以諡號為姓。
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範圍之內。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5399272

 回應文章

雲端逸 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喔!好不容易看完.有點複雜!!!
2011/07/19 20:53
喔!好不容易看完.有點複雜!!!

烏拉瑰本尊在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DNA的檢驗
2011/07/12 03:42
這篇摘錄提供了很好的資訊﹐收入書簽. 也許不久的將來﹐天下本一家。聽說三國時﹐漢獻帝被曹丕篡位﹐其一支后代避難去了日本。通過DNA的檢驗﹐ 或可證實此事。。

尉左(weizuo) 於 2011-07-12 13:37 回覆:
謝謝朋友! 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