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圖文創作】上海風尚名片“龍鳳旗袍”路向何方
2013/08/20 08:14:55瀏覽411|回應0|推薦0

      一件旗袍的毛樣製作完成,需要顧客試樣,這是最見功底的環節。在陜西北路上的龍鳳旗袍專賣店內,師傅正在對旗袍的肩、胸、臀、下襬等最能突出女性線條的部位進行微調。

  新開張的大型購物中心上海環球港四樓,海派旗袍藝術館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那裏不僅展示著許多珍貴的古董旗袍,還提供 “龍鳳旗袍”高級定制服務,一件手工旗袍的定制價在數千元至十幾萬元不等。

  旗袍,堪稱中國近代女性“國服”,一度是“遠東第一城”上海的時尚風向標;而“龍鳳旗袍”這個名字,對上海人來說既親切熟悉,又似乎要被遺忘。已走過鼎盛階段的“龍鳳旗袍”,如今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市中心的老字號“旗艦店”也不再門庭若市。

衣袂搖曳、風尚輾轉之際,龍鳳旗袍該何去何從?記者日前走進這家老字號的裁縫間,一探究竟。

  飛針走線之間顯絕技

  沒有料到,龍鳳旗袍的裁縫間坐落在如此鬧中取靜的地段:靜安區奉賢路183號,隱匿在恒隆廣場、中信泰富背後。這裡既不是高檔商務樓,也不是沿街鋪面,如果沒有“上海龍鳳中式服裝有限公司”和“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習所”兩塊銘牌的指引,很難不把它當做一處普通民宅。

  更沒有料到,一樓靠電梯處一間“簡陋”的房間,就是龍鳳旗袍的裁縫間——所有精心縫製、無一重復的海派旗袍,都從這間屋裏誕生。

  裁縫間裏鴉雀無聲——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間,放著工作臺、縫紉機、衣架等簡單陳設,六七名裁縫正專注于手裏的旗袍,甚至沒有察覺到記者的造訪。

  龍鳳旗袍製作工藝第三代傳承人徐永良,正在趕制一件“立體手推繡”旗袍。他手裏的客戶訂單上,精確標出一位中年微胖女客戶身體36個部位的尺寸,他正根據這些數字測量、劃線、定位,為裁剪出一件合體的旗袍做準備。

  手裏的活計告一段落,徐永良才和記者說話。“裁剪前期準備很重要,”徐永良說,裁剪時要對布料材質有深刻認 識,由於不同布料,質地、紋理不同,縮水標準有別,如果不注意,成品就可能走型;縫製過程中更有嚴格工藝標準,比如“寸金成九珠”,就是對手工縫製時針腳 提出的要求,做滾邊時針腳必須細而均勻,一寸長度裏剛好九針;還有成衣後的熨燙也要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熨燙溫度和力度必須視布料質地而定,每個接縫都必 須燙平整。

  裁縫師傅飛針走線之間,記者幾乎看遍龍鳳旗袍鑲、嵌、滾、宕、盤、繡等各種傳統工藝。“鑲”是為了讓整件旗袍 的花型圖案更加亮麗,把近似旗袍本身顏色的真絲綢緞裁剪成條狀,鑲在各接縫處,增加服裝層次感;“嵌”主要起到顏色過渡的作用,“滾”則是沿襲旗服做法, 用真絲綢緞在旗袍領口、袖口、下襬、四週邊緣處進行手工縫製,使布料毛邊不會外露;“宕”就是用反差性極強的真絲單色綢緞截剪成流線型或波浪型,縫製在領 口下方至袖口上方胸口處,讓旗袍富有張揚的感覺。老師傅還有“鏤”、“雕”獨門絕技,在絲絨布料上手工鏤雕出龍鳳、如意、花卉等圖案,然後貼縫在旗袍袖、 領、肩等部位。

  據說,龍鳳旗袍的客戶中,老、中、青都有,有人是日常穿著,有人則是想穿著旗袍當新娘或是出席特別場合,還有的海外華僑回國時特意趕來量體裁衣,要留一件名牌旗袍“壓箱底”。訂單多的時候,老師傅們持續幾週加班加點,訂單少時他們就自己研究裁剪,開發新工藝。

  “傳統技藝不要斷在我們這輩人手裏”

  “龍鳳旗袍從來都是前開店後作坊,手工製作響噹噹的。”指著店裏陳列的老式縫紉機、熨斗,門店營業員介紹說。在龍鳳旗袍門店,不管是營業員,還是裁縫間老師傅,都能娓娓道出一段“龍鳳故事”:

  上海開埠後,華洋並處、五方雜居,相容並蓄的海派文化也影響了上海人的服飾衣著,西式裁剪結構與中式精細零部 件裝飾結合,形成“海派旗袍”特色。20世紀30年代開始,旗袍從“全國時裝中心”上海擴散到各地,就像一首民謠所唱:“服裝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 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

  當時,龍鳳旗袍的創始人名叫朱林清,這個自幼家貧的年輕人,從江蘇吳縣老家來到上海學裁縫。他從打雜工開始, 逐漸掌握各道裁剪工序,還漸漸地吸納海外服飾工藝,創造出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和風格,開辦了一家“朱順興中式服裝衣鋪”,成為上海最有名的蘇 廣成衣鋪。公私合營以後,“朱順興”與 “范永興”、“錢立昌”、“閻鳳記”和“美昌”等成衣鋪合併成立“上海龍鳳中式服裝店”,店址在南京西路849號。1996年,龍鳳服裝公司資產重組,併 入國有企業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鼎盛時期,龍鳳旗袍在上海有三四家門店、近四百名裁縫師傅,年銷售額達千萬元以上。這些年 來,龍鳳旗袍逐漸“衰落”,門店減少到了1家,裁縫師傅也僅剩下了10多名。兩年前,在南京西路駐紮了半個多世紀的“旗艦店”搬遷到了陜西北路……作為龍 鳳旗袍製作工藝傳承人,今年48歲的徐永良時常感嘆:“我最多還可以工作20年。希望這門技藝不要斷在我們這一輩人的手裏。”

  好在許多徐永良這樣的老師傅,一直保持著“創牌子不易、毀牌子便當”的危機感。記者看到,師傅們正在設計一款 高附加值的改良旗袍,這件無袖拽地黑絲綢旗袍上,正面以“盤金繡”繡出繁複的鳳尾圖案,金線上點綴白、紅、粉幾色繡線,遠看大氣靈動,近看則細膩精巧。這 件旗袍由3名師傅合作,至少需兩個多月才能完成,光繡期就要50多天,市場價在六七萬元左右。

  根據公司設想,今後將推出一系列高端設計,讓龍鳳旗袍更多出現在國內外重要場合,延續海派文化根系。去年,陜西北路門店從62.5平方米擴建至125平方米;不久前,又在上海環球港開出了展示中心。目前,龍鳳旗袍還準備在北京開分店、設總代理,探索新的經營模式。

  希望找到年輕有才的繼承人

  為擴寬市場,龍鳳旗袍開始引入時尚化設計元素。公司負責人陶堯康介紹說,傳統旗袍領口較高,看起來拘謹,改良後的旗袍推出高翻領、連領等設計,有的新款下襬還做成“A字”裙短款或寬鬆休閒款。設計圖案上,設計師也跟隨近年“復古風”,引入侍女、京劇臉譜等古典花紋。

  然而,與時尚潮流更替所帶來的 “外部壓力”相比,更令龍鳳旗袍老員工們憂心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缺少傳承人這個“內部壓力”。

  2011年,靜安區文化部門為使龍鳳旗袍製作技藝重煥光彩,成立了“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傳習所”。如今,傳習所古色古香的銘牌就挂在公司招牌一側。靜安區還與逸夫職校聯手,把中式服裝製作技藝作為一門選修課,鼓勵學生到傳習所拜師學藝。

  區裏還把龍鳳旗袍的歷史演變等背景及現狀,製作成錄影資料,對傳承人進行調查、登記、錄影、建檔等。這些資料,都曾在各種場合向專業對口的年輕人推介。

  儘管如此,但年輕設計師和年輕裁縫,對龍鳳旗袍的興趣還是不大。有的年輕設計師,見習沒多久就因對收入不滿而離開,陶堯康說:“在許多年輕人眼裏,這種傳統手工技藝並無多少珍貴可言,反而覺得報酬不高,工作強度又大。”

  採訪中,記者遇到了前來暑期實習的東華大學工業設計係一年級學生包懿樂。她對龍鳳旗袍的盤扣製作工藝很感興趣 ——剪出布條,兩邊折光後放入細銅絲,盤成花型再結成鈕扣。實習兩周多,她每天專心致志學盤扣,老師傅們都很願意把技藝傳授給她。包懿樂說:“只要顧客能 說出來的花型,老師傅都可以做出來,一件旗袍上的盤扣往往要花費一天或者幾天時間。”這個實習崗位,與包懿樂學習的專業其實並不對口,但她很喜歡傳統手工 藝:“如果收入中等,我或許會願意到這裡工作。”

  實習生一語道出龍鳳旗袍人才短缺的根本問題。其實公司負責人也很清楚,相較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國有老字號給出的薪酬很難吸引人。未來幾年,公司將要做的是不再增設更多分店,而是通過革新旗袍款式的方式增加銷售量,增加盈利能力,從而吸引、聚集人才。

  徐永良說:“如果能找到年輕有才的繼承人,我願意把所有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相關鏈結

  · 如何分辨轉基因食品
  · 炎炎盛夏重慶上演“水上飯館”
  · 德酒店派發“中國人警告”:想安靜吃飯等他們走了
  · “到此一遊”的題字史(圖)
  · “南海儒族”探秘沖繩的閩人三十六姓
  · “讓中國人看自己動畫”任重道遠
  · 中美民眾的人生追求:中國人更愛錢
  · “不閱讀的中國人”緣何那麼多
  · 中國古人怎樣藏冰消暑(圖)
  · 從茶文化看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yu777&aid=819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