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里山炮子崙
2022/02/20 18:55:58瀏覽37|回應0|推薦0

2008年日本放送協會(NHK)播出了一部名為「里山」的紀錄片,這部影片紀錄了日本琵琶湖畔「針江」這小聚落居民的生活種種,影片中田中三五郎駕著小舟划過湖畔水域的絕美影像,震撼了所有觀賞影片的大眾,從此「里山」這種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生活方式,成了現代人心靈寄託之所在。

里山不必遠求,位於深坑南邊一偶的「炮子崙」正是我心中里山生活具體呈現之處。「炮子崙」地名的由來,有此一說,遽聞以前當地盛產柚子,這柚子的外觀、大小,很像清朝時期的砲彈,當地人就這樣一路稱這柚子為「炮子」。以前路旁還有殘存幾棵柚子樹,這裡的柚子嘗過幾次,說真的味道並不討喜,但當地人都直誇這柚子酸甜適中,是極具特色的果物,結果期間,一過中秋之後,地上掉滿了被赤腹松鼠咬過的柚子。

多年前初到炮子崙就被這裡的山徑、土埆屋聚落及田園風光所吸引,所以一遇學校或鄉公所有辦戶外活動就極力推薦至炮子崙一遊,記得有一次要帶東南樂齡大學的夥伴來此遊賞,我習慣行前先跟當地人打個招呼,才不至於冒犯而有所不知,當時炮子崙還沒有流動廁所的設置,於是找農會茶葉產銷班蔡金來班長幫忙,讓這些樂齡的夥伴有個歇腳及方便的地方,只記得蔡班長淡淡的說當天會幫大家準備一壺茶水,言謝之後我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久強颱襲來,所幸颱風過境雖有損害但並不影響活動的行程,當天帶了樂齡的夥伴依約來到蔡班長的家打擾,一進班長家綠籬之後,只見三合院前擺滿了桌椅,一個大茶桶上貼著寫著「奉茶」的紅紙,原先以為只是壺大茶壺而已,沒想到這奉茶正是當季採收製成的蜜香紅茶,這種溫暖人心的感受著實讓我感動萬分,等我進入班長家的廚房,看到班長家的冰箱門是開著的,一旁矮櫃上擺滿了瓶瓶罐罐,笨拙的我此時才明白過來,雖然颱風已遠離多日,但炮子崙這地方電力還未恢復,腦中只閃過大清早他不顧自己的不便,為著我們的來訪而忙著泡這壺茶葉的身影,頓時心頭熱流滾動,這樣的感受是我未曾遇過的。

深坑人行事低調,炮子崙這地方的人更是如此,就如同山徑上的烏心石一般,早春之際,從炮子崙走往林家草屋,一路綠蔭遮蔽不時聞到淡淡的香氣,但抬頭張望總不知這暗香從何而來,總要等到步道上落滿了白色花瓣才驚覺「啊!烏心石已開花了」。

這條通往猴山岳鞍部毫不起眼的山徑,曾經是假日期間多位志工犧牲休假時間,在蔡班長的帶領之下費時多月才得以完成的手做步道,整修步道從砂岩的重新排列、挖排水溝以防下大雨沖刷表層泥土、鋸倒木做成路階,無一不是需要經驗和體力的工作,有時路旁的指示牌,蔡班長都有他堅持的地方,「不管大小的指示牌要合尺寸才行,字體選用隸書才會好看」這是班長常掛在嘴邊的話語。

步道雖已完成但故事還繼續上演著,步道另一方的林家草屋因地處偏僻之處,又加上林家主人都已進入老邁之年,所以生活上所需的瓦斯、日常用品都是這群茶山志工利用假日完成,通常都是先在蔡班長家用餐,吃飽養足精神,才能有扛鼎的力氣,餐點都是平常的鄉野飯菜,一鍋白飯、炒米粉、蘿蔔排骨湯,幾樣炒青菜外加志工自己買來的白斬雞,但這樣看似平凡的飯菜卻讓人垂涎三尺,垂涎的是這頓飯菜後面的人情味。

有時心裡納悶為何需要如此大費周章?但時間一久才明白,這種早期台灣社會普遍存在互助的精神,一群人合力完成一件事的生活哲學,一直都保存在這平凡的聚落之中,走在山徑上,也許地上的足跡,正是志工用蔗架扛著瓦斯桶所踩下的痕跡,以許是多年前林家草屋的壯丁下山前來支援蔡家蓋土埆屋的印痕,或者是婦人擔著茶點所留的記憶,明白了這些事,這山徑不再是條單純的山徑,踏著山徑每一個步履都連接著過去、現代或者更期許著未來。

林家草屋也是我常帶學生前往打擾的地方,這裡的茶飲在山友間廣為人知,一壺熱茶、林媽媽熱情的招呼聲更為這茶飲注入了別地方無可取代的味道,也為疲憊的身軀燃起通往下個行程的活力,有些山友更為了這特殊的茶飲,拾級百階而不覺其苦。

除了草屋之外,林家周圍的茶園、水田更是里山生活的實踐,也是志工著力的區域,為了三年一次換草屋屋頂所需的白茅,除了犧牲茶園種植面積廣植白茅之外,白茅曬乾、儲存也是耗人力的工作,插秧、收成的季節一到,常可以看到蔡班長帶著幾位有經驗的志工及林家兄弟在田間賣力的工作,有時稻作成熟時又碰上颱風季節,帶著志工搶割稻子都是常有的事。一年四季農事循環不斷,這些百年前農村互助的精神也一樣在此依循著季節上演。

何其有幸可以見證這些事情,有時跟林媽媽聊天,聽她老人家拉大嗓門說:「昨天在田裡又看到了一隻大黃鱔」這話語聽在耳裡,好像自己也親身體驗一般,喜歡這樣的山居生活,所以每次我來炮子崙不管是爬山或是拜訪蔡班長,我都習慣用走路上來,因為每個步履之間,對我來說都像是時間凝結在一種美好的空間裡,我捨不得讓這樣的時空在這時代的巨輪下快速的溜走,這裡是我的「里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lin2600web23&aid=1717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