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01/06 19:08:49瀏覽2143|回應1|推薦9 | ||||||||||||||||
20161231台灣野生植物保育協會北投銀光巷導覽 感謝上帝賜下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 和Sherry, Tammy老師一起享受了這場學習植物知識的豐盛饗宴。 導覽員是位瀟灑的美女吳金鳳老師, 很特別的是她流利的台語, 我學到了”蕨”台語發音像”決定”的”決”, 很多腳的“馬路”叫”蜈蜙舅”, 取其”外甥似舅”的涵義; 她還有用一些詩歌引導我們認識北投和植物。 一同參加導覽的同學裏不乏植物專家, 每個人都不吝分享自己所知所學的, 包括Tammy老師。 一路上好不熱鬧, 無論是誰有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回應; Tammy老師有事先走, 到最後分享的時刻, 才知原來只有我和Sherry是新同學! 同學們說他們就是常參加這類活動才也變的跟専家一樣。 此行體會到植物真的很可愛, 別招惹它們本身都無害,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 都賜給人類太多益處, 叫人很容易就愛上它們; 也難怪寶可夢女王, 幽默風趣的Vickey, 福至心靈的脫口稱四季樹”刺桐”為”蟠桃”, 除了英文"Paulownia”音相似外, 它們當時真的就像王母娘娘的蟠桃樹一樣珍貴! Tammy老師也有提到, 貝多芬說植物不會騙人, 他在耳聾之後走進森林, 用心靈感受植物的愛, 後期才能譜成世界名曲”快樂頌”。 這次導覽的植物, 有很多之前就聽Tammy老師講過, 加上拜讀過Teresa精采詳細的報告, 現再聽第二次, 感覺像遇到新朋友般熟悉些, 也讓我這十足的”門外漢”, 開始啟蒙對北投公園附近植物有初步的認識。 聽了很多植物的故事, 植物的特徵, 還知道很多相似的植物其實是不同的, 要仔細比較才能分辨出來, 可見進入到植物的世界是多麼的饒富趣味, 難怪很多人會沈醉其中樂此不疲。 台灣原生的植物有5000多種, 再加上外來的就有上萬種的植物, 記憶再強也很難全部認識。 吳老師講了一個笑話: 有學生說: “教授你好厲害喔,一路上這麼多種植物你每一種都認識。”教授說: ”那當然,我昨天就來走過一遍, 看到有不認識的…………………..我都把它踩死了。” 不知吳老師昨天來踩死幾株? 哈哈! 如果是我的話, 大概要把山踩秃, 像阿美族走過一樣, 只剩下幾棵大樹勉強認得。 一行十數人從北投公園往銀光巷路上邊走邊認識路旁植物, 還有人負責大家的安全, 時時提醒我們車子來了要注意。 到了這年紀沒有好記性, 經常連上課都得靠Amer提醒, 秘訣是手中的一支錄音筆。 我也有見到一位拿專業攝影機拍照的學長, 他的錄音筆掛在背帶上。 不過我把從老師那聽來的, 再化為文字記下, 印象又深刻一些。 這次錄的是最多段的一次, 植物種類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很多資料雖然網路就能查到, 但遠不如老師親口講述來的生動有味, 記錄筆很快洗掉, 現在能記下多少日後就有多少可供再回味, 有很多都要感謝Tammy老師指正 : *先記下Tammy老師”構樹”那首有趣的台語詩: “公花長長親像蟲, 母花圓圓親像球, 公花母花冇同叢, 風吹尬因送洞房。” *這次導覽首先介紹公園限時専送涼亭旁的大樹”黃槿”: 可做防風林, 葉子可做粿墊, 有香味。在沒衛生紙的古早時代還被拿來當清潔用; 而每年淡水都會演一次的”西仔反戰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4%BB%94%E5%8F%8D , “黃槿”和”林投”還曾為在台灣為中法戰爭立下戰功, 可惜當時網路不發達, 清廷不知道我們打勝仗, 仍是立下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 *”山蘇”: 雖然老師有說不能講吃的, 但山蘇一看就很好吃的樣子, 是蕨類中最好認的。台灣山蘇又叫鳥巢蕨, 葉子向外簇擁生長,中間形成一個空「漏斗」,外觀看上去很像「鳥巢」,因此取名鳥巢蕨。山蘇共有3種, 有台灣山蘇花, 南洋山蘇花, 山蘇花, 葉脈中勒凸起為其特徵。一般炒來吃的山蘇是南洋山蘇, 很可口很脆。 *要認識植物要從”榕樹”開始: 榕樹有800多種, 種類最多到處都看的到, 被台北市訂為市樹。 能自由生長不被砍的原因, 是榕樹沒有經濟價值, 因沒路用而長命。 種子最容易傳播, 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長的很好, 還會把別的樹幹掉, 整塊地都變成榕樹的天下。吳老師像喊口號的說, 榕樹就象徵著台灣精神: 生命力旺盛~~ 氣生根越長越粗變成支柱根, 能一樹成林, 彰化就有由一棵榕樹佔了1公傾的地。 有很多大榕樹樹身用紅帶綁起來, 表示像有樹神存在會庇廕人類。 *附生在楓香上管住不管吃的”槲蕨”: 別名就是”骨碎補”, 表面有褐色鱗片與毛茸如同兔腳, 又稱“兔腳蕨”; 葉子一片片長在楓香樹幹上, 長的很密, 可以收集水分養分, 沒水了就枯掉,水來又復活;在客家莊的磚牆上都能見到。 *”九芎”: 這是棵很有趣的樹, 因樹幹光滑, 愛爬樹的猴子都爬不上去, 別稱”猴不爬”或”猴難爬”; 老葉乾掉會脫落, 也叫”剝皮樹”; 是早先最好的薪材, 當所有材火燒光後, 只剩九芎還在燒; 也是低海拔中變枼樹的一種, 隨季節葉子會變紅; 最好玩的部份是摸他樹幹, 枝葉會抖動, 像感覺人家在搔癢, 有神經一樣, 所以又叫“癢癢樹”。不過當吳老師摸上次秀秀猜中”樹杞”, 對面的這棵九芎樹時, 卻沒有反應, 大家說這棵太老了變遲鈍, Sherry說它是”老神在在”, 下次找棵幼齒的試驗, 公園裏有很多棵。 *”麵包樹”: 果實可以煮排骨湯很好吃。 很多有毒植物水滾煮十次以上, 毒性降低, 吃了不會死, 野地求生可以用。 *老師在地上撿起楓香的果實”毬果”: 告訴大家這叫”路路通”, 可治婦女乳腺不通,但她可能不知道上次Tammy老師有給同學們看, 毬果泡水拉空抽絲, 外皮脫掉, 中間硬果就會變成有很多孔洞的”路路通”顯露出來,還可以當裝飾品綁中國結。 *觀一瀧涼亭旁蘭種是”螫蟹蘭”, 不是蜘蛛蘭; 旁邊紅花是”蕾絲金露華”。 *關於如何分辨羊蹄甲屬, 維基資料如下: 本屬中有3個種的中文名經常被混淆導致混亂,以下為它們在兩岸三地較常用的中文譯名:
就以上所見,單「洋紫荊」一詞就分別指三種不同的羊蹄甲屬植物。該屬中的艷紫荊(Bauhinia × blakeana)最先在香港發現,1965年已經成為市花,其圖案印在了香港區旗和其硬幣。 Tammy老師幫大家補充的: 洋紫荊和艷紫荊是秋冬開花, 羊蹄甲是春天開花; 艷紫荊沒有果萊, 洋紫荊和羊蹄甲有果萊, 葉型都很接近; 艷紫荊葉子深一點, 艷紫荊是羊蹄甲和洋紫荊雜交種所以只開花不結果。 *三個葉子連在一起有三出葉和紫色的花就是”葛藤”, “茄苳”也都是三出葉; 圖書館沒開窗的西面種植的爬藤植物就是”台灣葛藤”。 *”珊瑚珠”: 又稱數珠珊瑚、念珠珊瑚、珍珠一串紅或蕾芬數珠珊瑚, 唸珠, 上有一顆顆小紅果真的就像珊瑚一樣漂亮。 *”二葉松”: 別名黃山松, 比較珍貴, 華山是”五葉松”, 所以華山派輸了。 因一束有二根針葉, 無論是長在樹上或落在地上都黏緊緊的, 上次大家在兒童樂園就有撿來觀察。吳老師分享一首關於二葉松的詩: “不要送我玫瑰花, 花枯葉落兩相離, 請你送我二葉松, 生生死死不分離” 聽起來好像又不費錢又浪漫, 其實二葉松盆景動輒數十萬以上, 是很值錢的。 *”天門冬”無刺, “武竹”有刺,兩者外觀很像。 “鳳尾蕨”是另一科, 無刺, 基部的葉子會再長出葉子來, 會變成五角形。 *”白匏子”: 因為背葉是白色的, 風吹一片白, 所以和油桐花很相像。 今年氣候異常, 導致今年油桐花從十月開到現在還在盛開。 白匏子有一首詩: "風吹葉反那海湧, 樹葉兩色足分明",因為葉背是白色的; , "山內那急真好用",因為可以當草紙用; "狗蟻起厝佇樹頂, 三頓討食免無閒", 螞蟻常駐紮和這棵樹互利共生; 屬地球上最早長出的先鋒樹種, 早先被用來做木屐和薪材。 *植物名稱有桐的, 其實是不同科的。春天有”刺桐”, 長紅花, , “泡桐”, 五月雪是”油桐”, 非梧桐科, 還有”血桐”, 被刮傷汁液透明, 空氣氧化會變深咖啡色, 像流血一樣故名”血桐”。 *阿嬤時代沒潤絲精洗頭, 還有長頭蝨時, 都是用”蕃仔藤”清潔潤髮。 大家走到一個潮濕的山壁, 長滿各式各樣的蕨類, 老師封此為”蕨谷”, 是蕨類的最佳生態教室, 能記錄下的有: *”姬書帶蕨”, 像看書時用來當書籤用, 書本上的那條小絲帶。 *”腎蕨”: 有毛葉腎蕨和長葉腎蕨。 孢膜是腎臟型, 野外求生如果缺水, 可以挖起腎蕨, 它球狀的球莖像是儲水器, 又叫”鐵雞蛋”, 老師有吃過味道很澀, 可能要找顏色深一點的可能比較好吃。 *”橢圓線蕨”: 基部圓形,邊緣有疏鋸尺。 *”粗毛鱗蓋蕨”: 孢膜是一片片, 位於葉脈頂端, 開口向葉緣。學習蕨類的人常會唸一口訣:一台二粗三熱帶,其分別指一回羽狀複葉的台北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的粗毛鱗蓋蕨、三回羽狀複葉的熱帶鱗蓋蕨。該三種蕨類均屬碗蕨科鱗蓋蕨屬。*”沙皮蕨”: 接近地面營養葉的葉面比較圓.胖.大, 因為要製造養分, 孢子葉比較細長, 因為要靠風傳播, 才易吹的動, 但孢子葉繁殖要靠水, 佈滿葉背的紅褐色孢子,摸起來感覺就像砂紙一般,因而名叫"沙皮蕨"。 *有的蕨類是兩形葉, 分為營養葉和繁殖葉, 營養葉像老公出去賺錢, 提供養分給繁殖葉老婆衍生下一代。不開花, 靠孢子繁殖, 它們的孢子體和圓葉體世代交替, 以葉子為主體, 孢子翻過來長在葉背上。蕨類小時候都長的很像, 很難分辨出是什麼蕨。 *”弧形蕨”:也是兩形葉, 比較細長。 *”鼠刺”: 刺是銳刺, 果實像老鼠, 有個小鼻頭。 *”大頭茶”: 落花是整朵掉下來, 又叫”斷頭花”。 如果有人送你大頭茶時, 不要因為送花給你而竊喜, 還以為人家是表示愛你, 其實是叫你”斷了念頭”的意思。 *”芒萁”: 莖部弄成中空可以當野地求生的天然吸管; 古早時阿嬤帶去河邊洗衣放肥皂的小藍子, 就是用芒萁的葉柄編織而成, 也可以編成水果藍; 裏白科, 葉背會變白色; 是蕨類裏孢子囊形狀最美的, 像寶石戒指戒面一樣, 五顆一圈, 中間再一小顆; 中間有一根休眠芽, 水份夠葉子就會無限延長, 可以擴展地盤, 火災後恢復最快。 *"石朴": 音"破", 台灣原生種, 這個字有3個音, "破""普", 用在性氏上要唸"瓢", 所以要唸朴(瓢)槿恵才對。 *普遍大家認為的三(葉為)楓五(葉為)槭, 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 楓與楓香是不同的http://tnl.twbbs.org/article/taxa/maple/maple9.htm 全世界楓樹約有200種左右, 主產地中國大陸和北美洲。 北美洲的楓樹大又質硬, 所以可用來建木屋, 做球棒, 全世界楓樹中有1/3是不會變紅的; 台灣原生特有種共6種楓樹, 也是有1/3不會變紅; 就是有兩種永遠不會變紅, 老師用圖片秀給大家看: 1. “樟葉楓”, 長的像樟樹的葉子, 大都在高海拔; 2. .“台灣三角楓”, 原生在北海道, 大都是灌木類; 四種會變金黃色: 1.陽明山的”尖葉楓” 葉脈尾尖很長; 2.身邊最常見”青楓”, 因樹幹是綠色, 樹幹都能行光合作用; 3.“台灣紅榨楓”, 中海拔見到; 4.“台灣掌葉楓”, 中海拔雲霧帶, 最美, 7掌, 長年都紅; 但是台灣的楓樹,沒有一種能製成楓糖,也很少用於建築。果實很小, 連松鼠也不吃; 楓樹果實正確學名叫分果, 果實長出來分開變兩顆。翅果幫助他飛行。 *有見到樹幹遍體鱗傷, 那是松鼠的傑作; 另有果樹樹幹有砍傷的痕跡, 其至要環狀剝皮, 是因為沒長果實, 所以要給樹身刺激, 激發生命潛能, 讓它感到生命受威脅, 有絕子絕孫的危險而開花結果。 *”青苧麻”: 早在戰國時代, 就已被用來當做織布的材料。”詩經陳風東門之池”篇有詩可證: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 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 可以漚紵, 彼美淑姬, 可與晤語”。 就是講一群美麗的女孩在東門水池邊洗麻抽麻, 好的抽出做衣服, 不好的抽出做繩索。 一直到現在的台灣原住民也還在抽麻織布用; 喪事時用來穿, 稱”批麻戴孝”, “穿茶仔衫”。 除了可以抽麻織布外, 也可以食用。常用來製作草仔粿的”七夕粿”, 材料就是用青苧麻葉、大葉田香草、桑葉、香蘭葉、雞屎藤, 大花咸豐草等。 花長的很小很不起眼, 不必吸引蜂蝶, 因為是屬風媒花, 靠風傳播, 所以花要小要多, 才能被風吹走, 而有機會繁殖下去。 *”伏石蕨”: 春雨綿綿時葉片變厚, 像瓜子一樣, 別稱”瓜子蕨”; 夏天枯水期時, 葉片變薄來適應環境, 甚至捲起來, 是蕨類裏的仙人掌。 *”豬母乳”: 就是”馬齒筧”, 王寶釧苦守寒18年就是靠吃這種植物。 *山壁上出現有名的食蟲植物小小圓圓的小”毛氈苔”, 可惜我和它緣慳一面, 因為實在長的太嬌小可愛了! 有位攝影學長的大相機一直堵在它上面, 直到大隊拉向前走了, 他還快門咔擦咔擦按不停都不捨得走, 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再去看個飽。 從8:40一直走到11:30分享完解散, 都沒察覺我已經走那麼久了, 因為太有趣了都不覺得累。那時還有林務試驗所的一個專家, 大家稱為”唐爺”的也來到,我想到也許可以探聽到珙垌樹的消息,結果很驚喜的, 他真的知道! 可惜說還沒種出開花來,否則像鴿子般兩朵耀眼白花出現在台灣, 必定會驚艷絕倫; Tammy老師解釋的有道理, 被移動到別處的植物因水土或氣候不服, 所以會導致不開花結果。 現在那20株還在福山植物園的秘密深山處養著, 期待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這篇報告是我花最久時間寫的一篇, 植物的世界真是太深奧太奇妙了! 有時要聽好幾次才會搞的清楚植物家族的關係, 又有太多有趣的想記下, 不想有遺珠之憾, 不過還是只能記到小小小小的一部份, 而且根本記不進腦袋, 看到了同樣的植物,它還是不認識我。 現在見到日常會見到的植物, 都好想影相下來請教Tammy老師, 就像見到朋友想認識它名字一樣。 以上資料給大家做參考, 同學們如果有興趣, Tammy老師說可以帶我們再去走一遍喔。 吳老師提供有關於北投的詩詞也記錄如下: 磺水噴空直直濺 山脈有氣出溫泉 溫泉洗著氣直趕 醫病會好無相瞒 清朝光緒十九年 德國商人名奧厘, 探着北投有燒氣 發見溫泉就是伊 北投雜詠 林湘沅 蒼蒼煙樹鎖層巒 瑞氣蒸騰入望寛 到此已將塵慮滌 溫泉欲罷不知寒 北投夜宿 王中滿 溫泉滾滾湧如潮 客舍青幽傍嶺腰 最是斜陽紅一抹 笙歌聒耳鬧終宵 另附錄關於北投詩詞的連結如下: http://beitoutime.blogspot.tw/2010/12/ 報告完畢, 終於~~~~~~~~~~~~~~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