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07 13:04:29瀏覽2779|回應0|推薦0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算是人類首度驗證由杜黑提出的戰略轟炸理論。但是絕大多數在二戰時進行的戰略轟炸,對於戰爭的影響並不是快速而且直接顯現出來,能夠讓高階指揮官判斷出對於敵人的損害或者是軍事力量的持續運用,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真正要能夠達到強大的戰略轟炸,得要等到原子彈出現之後,才真正地接近杜黑的理論。 因為二戰是在訓練,器材,計畫與戰略等方面,開始進行戰略轟炸,無論是德國,英國,日本或者是美國,皆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德國和日本,基於國力,資源與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無論是轟炸機的數量和飛機的大小,都遠不如持續擴大規模的美國,也不如躲到夜間去轟炸的英國。然而,即便如美國在1942年開始,與英國配合,日夜不斷地對歐洲地區展開轟炸,在大戰結束前,美英兩國對於他們轟炸的效果,目標的選擇以及對德國軍用物資與軍事行動產生的影響,都不是很清楚。甚而在決定目標的思考路徑上,內部也產生過多次爭論。 二戰結束後,美國派出許多人員走訪歐洲與日本地區,對曾經轟炸過的地區展開調查,蒐集當地與官方的資料,訪問相關人員,並且與己方的資料交互比對,以澄清和驗證究竟戰時的這些轟炸的效果在哪裡。這些資料相當龐大,而其中一個最終的出版品,就是這裡要介紹的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報告結論,也就是濃縮版。 這份結論雖然早在1942年就出版,但是第一次在網路上發現的時候(超過15年前),只有看到歐洲戰場的部分。後來網路搜尋比較容易,電子化的資料也愈來愈多之後,終於有機會找到完整的濃縮版。至於說整套戰略轟炸報告倒是沒有想要去找過,因為內容想必非常龐大(濃縮版就超過100頁了),可能等到退休以後再說吧。 報告結論中分別描述美國對於德國和日本空中武力的瓦解計畫,對於兩國各種地面目標轟炸的效果,造成的人員死傷等等。各類數字都分散在文字當中,並沒有另外整理出表格,所以想要一次看到各種表格數字的人,可能會有點失望。不過,這些資料可以說明,在那個年代對於轟炸前後的情報取得和分析,還在非常原始的階段,錯誤相當多,誤差也很大。 有興趣的人可以在此下載這份報告:http://www.au.af.mil/au/aupress/digital/pdf/book/b_0020_spangrud_strategic_bombing_surveys.pdf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