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洪蘭:為何要了解史懷哲是哪國人
2009/12/29 23:07:33瀏覽2803|回應2|推薦10
喜歡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有學生寫信問我:既然他將來是走專業的路,為什麼還需要專業以外的知識?這原因是:「在辦公室所做的事決定我們的收入和地位,在家裡所做的事決定我們是何等人」。

如果一個人的工作正好就是他的嗜好(hobby),那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有人付錢給你做,這是最幸福的人生。但是一般人常常是不得不做他必須要做的事。在做完應做的事之後,如果有個嗜好可以來紓解壓力、安撫心情的話,人生會快樂很多。這個嗜好可以是閱讀、音樂、戲劇任何可以寄託心靈的東西,研究已發現,生活有寄託的人在碰到挫折時,比別人更容易東山再起。同時,我們在專業之外所關心的事決定我們是何種人。

在青少年人生方向尚未定型之時,讀偉人傳記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引。我為什麼會問學生史懷哲是哪國人,不是要看他能不能背出來,而是他如果仔細讀,就會發現史懷哲的國籍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也是他一生生長的重要問題,因為他成長的時候正是歐洲列強瓜分弱小民族的時候。讀他傳記,不但了解為什麼他會流芳百世,同時也了解了歐洲當時的情勢,國際化不是會講英文而已,它是了解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使自己在不同的場合中做出合宜的舉止與反應。

史懷哲出生在法、德和瑞士交界的亞爾薩斯(Alsace),現在它是法國的一省,但是在一八七五年史懷哲出生時是屬於德國(它曾在一八七一至一九一七及一九四○到四二時屬於德國,我們小學時好像都讀過《最後的一課》這篇文章)。戰爭殘酷、難民顛沛流離的辛苦,使他有悲天憫人的胸襟,他看到列強對殖民地人民的待遇,使他發願去非洲為黑人服務,他看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不因膚色、出生地而有優劣之分。一九五二年他得到諾貝爾獎時,德法曾經為了他是哪一國人發生爭議,最後法國贏了,因為史懷哲不認同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不願作德國人。

他有濃厚的音樂素養,是著名的巴哈樂曲演奏家,他去非洲時,巴黎的巴哈學會還捐了架鋼琴到非洲,讓他在工作之餘可以彈琴自娛。音樂對他非常重要,每天不論多忙都要彈一下,就像愛因斯坦每天都要拉一下小提琴一樣,音樂紓解壓力,安撫心靈,使他活到了九十歲。

專業以外的涉獵與嗜好使我們的心靈有寄託,談吐風趣,言之有物。人除了專業之外,還有感情,一個人必須先安頓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別人,人文的素養或許與他專業無關,卻與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關。史懷哲不只是醫生的楷模,他是所有人的楷模。只有透過閱讀他的傳記才知道為什他受到後人的景仰,自己才知該如何去效法他。

當一個教授怎麼教也教不完學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識時,老師能做的就是教會學生思考,指出未來的方向,引導學生走上正途。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讓我們看到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學生需要有楷模,需要從偉人的傳記中培養出「有為者亦若是」的志氣!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2/26 聯合報】@ http://udn.com/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meimei&aid=3636506

 回應文章

Dicky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史懷哲是哪國人,我不關心
2010/01/01 07:52

我覺得洪蘭老師想表達的是「閱讀」的重要性,

而記者拮取「史懷哲是哪一國人」是斷章取義或炒新聞的手法。

當然在洪蘭老師的時代「閱讀」是增加非真實經驗的方法;然而,現在科技發達,我認為電影和網路也是另一個方法。



噗芮
洪蘭的思想有點過時了
2009/12/30 10:59

 其實洪女士的論點要考慮到她的年代,在他們那個年代,資訊是很有限的,社會的典型是很有限的,而他在試圖給年輕學子較好的人格典範時,其實也只是拿她自身所知道的分享出來。

但是無疑的,現在不是那個時代了,我們需要知道的,想要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但也再沒有什麼是我們必然需要知道的,一個不認識史懷哲的醫生,他也許只知道馬偕傳教的事蹟、蘭大衛夫婦切膚之愛的故事,甚至他只是每天看靜思語,難道他的人格就沒有辦法受到完整的薰陶乎?

對於洪女士的觀點,想當然耳,我們可以想像她應該也會要求護士都要認識南丁格爾,殘疾人都要背海倫凱勒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