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朱自清【背影】
2012/06/13 20:33:23瀏覽12254|回應0|推薦8

*** 

朱自清【背影】

寫在轉引這篇精采至極文章朱自清【背影】之前的幾句話

CDOK在第1048號文章浦口   兼答葉子

當中為著好友 葉子  的要求

整理了 南京浦口  的一些資料   PO出

卻發現   以前根本不求甚解的好文  

朱自清【背影】


一些細節

包含"浦口車站 / 南京北站"真實場景

如今

車站已經走入歷史

以前還說"物是人非"

現在

卻得說"人已非物亦非"了

儘管如此

那已成千古傳唱的"父親"身影

深深烙印在心中

是這車廂嗎 ?

朱自清【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悉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了,北京已往來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咐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了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有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朱自清【背影】

                      1925.10

《讀<背影>有感》

.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通常都寫得細緻感人。這篇【背影】,正是他抒情散文的經典。這篇文章發表以來,一直為人喜愛,且收在教科書裏作為範文教學課文;甚至他逝世時,都有人記得他曾經寫過這篇文章[1]。近來也有廣告商藉此文的精彩片段,拍攝成廣告在電視上播放[2];其影響之大之遠,亦由此可見。

  抒情散文要令人感動,單靠呼天搶地的抒發情感是不足夠的。抽象的情感能具體地抒發出來,使人們產生共鳴,往往需要文章中的記敘及描寫的場面配合得宜,才能發揮神奇的化學作用。很多寫得出色的散文,本來就要求文中的記敘、描寫及抒情成份配合得宜;所以在範文教學上,也要讓學生明白這三者的關係,及這三者對文章的重要性。

  回說本文,故事以祖母的喪事為序幕,時間則從父子回家奔喪開始,一直記述到父親送別作者為止。由於是為奔喪而回家,當中實有很多事情發生了,例如葬禮、祭祀、與親戚朋友敘話等等;但作者一概略過,只集中跟父親有關的事情才記敘,而且都是粗枝大葉地寫幾筆。因為文章的重點並不在這些地方,所以作者也是輕輕地略過就算。所以文章首兩段的記事時間跳動極速,即文章首兩段的時間過得極快;彷彿眨眼間,回家喪奔的情景、喪禮的情形都已一一過去,文章很快就描述了父子分離的情景。

  文章至第三段慢慢進入正題,寫到父子分離的情景。在第三、 四兩 段中,作者詳細地記述了父親在他離開前,細心替他打點一切的情景。相較於首兩段,這裏的敘事時間明顯地慢了下來,因為這裏除了記敘外,也加進了描述的成份;儘管跟第五段比較,這裏的描述成份還不算多。第三段中寫到作者父親送不送自己兒子到火車站去,也頗為轉折。先看下表一:

層次

父親的心理(主意)轉變

第一

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作者。

 

第二

父親叫旅館裏一個熟悉的茶房陪作者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第三

但父親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

 

第四

父親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作者去。作者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這一段的文字不多,但卻把父親心裏的矛盾寫了出來。父親的矛盾在於,誠如作者說,自己已經二十歲了,而且北京也往來過兩三次,實在不必要父親相送。不過那是非常的時候,父親的母親(作者的祖母)剛去世,身邊的親人著實不多;作者又遠行,作為父親即使怎樣忙碌也該送子女到火車站去。就是這種對立的矛盾,所以才令作者的父親猶豫不決;而作者這樣簡短的描述,卻又把父親愛護子女的心情極寫出來。

  接著第四段,寫父親送作者到火車的情景。這一段中描寫的成份漸漸加重,作者透過記敘父親的言行,把他的一舉一動輕輕地描繪出來,並且透過他的舉動,也把父親愛惜子心的心情隱約地交待。請看下表二:

層次

父親的舉動

第一   

作者賣票,父親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

 

第二

作者行李太多,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父親便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第三

父親決定了腳夫小費的價錢,並送作者上車。

 

第四

父親給作者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

 

第五

作者把父親給作者做的紫毛大衣鋪在座位上。

第六

父親囑作者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咐茶房好好照應作者。

  這段落裏,作者一面詳細記敘父親送他上火車的情景,一面也把父親叮囑及珍愛自己的形象寫了出來。這裏寫到父親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是以作者為中心而展開的;從上表的說明可知,父親的舉動其實都是因為愛護作者而做的。

  至此我們可以作一小結。首先本篇文章詳略記敘得宜。作者從簡而繁,由疏入精的手法,把一些跟本文重點無關的事情略而不述;而對於一些輔助性的事情如奔喪,也盡量化繁為簡,使文章能盡快進入題旨並緊貼主題:父親的背影。其次本文以父親的背影為主線,藉此來抒發父子之情;所以對於父親的描述,作者也是精心巧思的。先從描述父親送不送作者的矛盾心理開始,然後寫到父親送作者到火車去的一舉一動---顯出了父親對作者的關懷,為後段具體描寫父親的背影埋下伏筆。

  如果說第五段是全篇文章的高潮,相信沒有太多人反對;但這個高潮的來臨,並非一蹴即至,而是文章不斷經營所得出來的成果。在這一段中,作者著力描寫父親的背影,細緻地為讀者勾勒出父親的愛護子女的形象。若說首兩段的敘事時間頗快,三、 四兩 段次之,那麼這裏敘事時間就仿如慢動作一樣,把父親買橘的具體行動,慢慢地向讀者展示出來。這裏的敘事時間之所以慢下來,全因作者具體地描摹父親的背影。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最善於以文字寫影像的作家之一,他筆下好些作品[3],都能藉著文字而具體突出眼前的景物,使讀者仿如親歷其境。本文也不例外,作者栩栩如繪地寫出父親為作者買橘子時攀上爬下的具體形象。為了方便分析,我把這段文字列成下表三:

1. 父親是個胖子。

2. 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那時正值冬

  天)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

3. 父親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

 ,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4. 作者流淚看不見父親。(這時讀者們看不見父親的影像)

5. 父親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

  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6. 到這邊時,作者趕緊去扶父親。

7. 父親和作者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8. 父親說了兩句話「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有人。」作者就一直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

9. 作者的眼淚又來了。

  這段文字指出作者的父親是個胖子,加上冬天臃腫的衣著,就更令父親舉步維艱,於是作者用上了「蹣跚」一詞來形容父親的行動。而「顯出努力的樣子。」一句,也顯示出父親為兒子買橘子這事上,已盡了最大努力的模樣。這時作者已經流淚了。終於父親把橘子買回來,並放在作者大衣上,作者用上了「心裏很輕鬆似的」來形容父親如釋重負的感覺;接著作者看著父親的背影消失於人群以後,作者的眼淚又來了。究竟看著父親買橘子的身影及離去時的背影,為何會令作者如此感動呢?(又為何我們會覺得很感人呢?)固然我們會對父親那種「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感到十分動人,畢竟對一個穿著臃腫的胖子而言,在鐵道月台間攀上爬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父親除了可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之外,別的他已經做不了。

  賺人熱淚的情景描寫,不一定是呼天搶地,也不一定是氣勢磅礡;而可以是平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見的場景。文中頭幾段的記敘,實在可幫助我們思考為何父親買橘子的情景,是如此令作者和我們感動。作者說過祖母喪事前後,家中陷入極困難的光景:家中滿院狼藉,可以典當的都已典當;父親虧空了,又要借錢辦喪事。兩父子難得見面,卻又要各散東西(一個在南京,一個在北京)。錢,作者的父親是沒有了;家,又弄得如斯地步,實愧對兒子;加上自己也要謀事去,自然無法盡父責去照顧兒子。除了送兒子一程,替他打點行李、囑咐茶房代為照顧之外,父親對兒子還能做些甚麼呢?所以父親千辛萬苦地在月台鐵道間攀上爬下替兒子買橘子,就是為了盡父親最大的努力去照顧兒子,此外無他。令人感動的、賺人熱淚的,也許就在於此。明人洪自誠在【菜根譚】中說得好:「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作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文章固然寫得恰到好處,文字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作者父親之於他來說,也算得上是盡了父親最大的責任,也做到了人品的極處了。

.

  上文曾說過本文的敘事時間的問題,在這裏我想更深入地說明一下。本文的時間是以作者回憶兩年多前回家奔祖母的喪事而開始的,之後以順敘的記事法,一直寫到作者與父親分離為止。文章說喪事發生在冬天,又從作者形容送別的父親的衣著來看,當時天氣也該很寒冷;照此推斷整件事情的始未先後,都應該發生在冬季裏。前後約莫兩至三個月左右。至於文章中敘事時間的推移,是先快而後慢;文章的剪裁,也是先簡而後繁;文章的文字多寡.亦是先少而後多(按每段來計算)。請看下表四:

段落

事情/敘事的時間

字數

第一、 二兩 段

說明:祖母喪事的前後,第二段末已點出父子分離。

特色:敘事的時間十分之快,可能已經過了個多月。

(記敘較為簡略。)

第一、 二兩 段合共約185字。

第三段

說明:作者到南京去勾留了一天,第二天到浦口;父親考慮送作考與否,結果還是親自送行。

特色:敘事的時間稍慢下來,時間可能在 一兩 天之間。

(對父親送與不送作者的心理狀態轉折地寫了出來。)

此段共約155字。這段的字數已差不多是一、 二兩 段的總和。

第四段

說明:作者父親送作者上火車時的情景。

 

特色:敘事的時間再慢一點,時間可能不出兩三小時之內。

(既敘述父親送別作者的經過,也具體描摹父親送別作者過程中的一舉一動。)

此段約200字左右。

第五段

說明:描述作者父親買橘子的經過及情景,並與父親的分別。

 

特色:這裏敘事的時間十分慢,因為描寫的成份十分強,這裏時可能不出十數分鐘左右。

(詳細描寫父親為作者買橘子的情景,與文章主題連起來。可參考表三)

此段約410字左右。這段文字數目是三、 四兩 段的總和。

第六段

說明:抒發作者對父親的感受。

 

特色:這裏是作者的抒情,可說並無敘事的時間,又或是零碎及片段的。

此段約250字左右。

(全文約1330多字)

  從上表可見【背影】一文敘事時間的特色:前快而後慢,尤其是第五段描寫父親買橘子的情景,描述的時間就更是慢了下來。從第一段至第五段,記敘的時間由快而慢,也配合事情記述的詳略,即從簡而繁,由疏入精,把一些跟本文重點無關的事情略而不述;而對於一些輔助性的事情如奔喪,也盡量化繁為簡,使文章能盡快進入題旨,並緊貼主題,即父親的背影。

  其實在記敘一件事情始末先後,總會有很多相關的細節情景出現,這時候就要看看與主題有沒有關係,若然沒有的話,就得略而不述。【背影】一文中,祖母喪禮的情景似乎跟主題沒有直接的關連,也就可以略而不述了。另一方面在記敘事情時,也得要看看當中有沒有值得詳細描述的片段(至於怎樣選取則並非本文所論,故略而不談。)。若然有值得詳述的片段,就該把敘事的時間慢下來,並著力描摹其中的形形色色。所以通常此片段的記述時間都會顯得特別慢,彷彿電影的菲林在逐格播放一樣。【背影】的作者在選取描述片段上可說十分成功。他以臨別一刻父親替他買橘子作為著重描摹的中心,緊扣著主題背影,把父親盡力照顧兒子的形象,寫得栩栩如繪;也把父子捨不得分開的感情,隱隱地流露出來。文章的第五段描述作者父親買橘子的經過及情景,也就是與主題最緊密地連繫著;所以作者用字最多,而描述的時間也比文章其他段落要來得慢。

  經過這樣的分析後,或許使我們分辨到敘事與描寫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可使我們明白到文章剪裁及段落鋪排的重要性。朱自清在談論他寫【背影】時曾說: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4]

  所謂「敘述的那一回」,該是文章中詳細描寫作者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第五段。能令作者(讀者們)淚如泉涌,固然是第五段的精采描寫,但在文章的首四個段落的記述,亦把文章的文氣由低而推至高潮。文章始終是有機體,不能忽略每一個部份;每一個部份加起來所產生的化學效應,並非單單一個段落所能夠表現出來的[5]

.

  文章裏曾提及的人物一共六人:祖母、父親、我(即作者)、茶房、腳夫及我的兒子(即作者的兒子),當中曾出場的應該只有四人:我、父親、茶房及腳夫。但由始而終,文章所描寫的人物,都以我和父親為重心;而在用字置辭方面,都是以我和父親為中心而展開的,看看下表五:

段落

父親

第一段

較為激動、傷感。

例如:作者回家後,看見滿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落淚。

冷靜及樂天知命。

例如:祖母死了,父親差使也沒了,加上父親虧空、典當過活、借錢辦喪事,種種的不幸卻因看見作者回家後簌簌落淚,反而安慰作者起來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第二段

要回北京唸書。

(暗示了父子分離,天各一方)

要到南京謀事。

第三段

不想父親送行。於是作者兩三回勸父親不必送。

 

 

因為自己已經廿歲,且曾來回北京兩三次。

起初想託相熟茶房代為相送,但考慮了一會,改了初衷,決定送作者(自己的兒子)一程。

因為茶房總是外人,所以父親說:「他們去不好!」

第四段

1. 作者總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幫腔不可。(作者以為自己聰明)

 

2. 作者心裏暗笑父親的迂(腐)。

1. 父親替兒子向腳夫講運行李的價錢。

(父親顯得笨拙)

 

2. 父親對兒子千叮萬囑,還託茶房代為照顧。

第五段

1. 作者本想代父親去買橘子。

2. 作者只能袖手旁親(所以不禁流下淚來)

 

3. 作者一直凝望父親的背影,直到父親消失於人群中。

1. 父親堅持自己買橘子去。

 

2. 父親盡力在月台鐵道間攀上爬下,顯出努力的樣子。

 

3. 父親買了橘後就走,並說了兩句無關痛癢的話。

第六段

抒發作者惦記父親之情。

父親對作者的轉變:由遷怒而化為惦記。

  上表中我詳細列出文中父子的關係,讀者們其實可以發覺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對立面:父親冷靜樂天知命,作者感性衝動;父親世故老練,作者聰明睿智(雖然作者兩次說自己太聰明)。這些父子性格特徵的差別,都可以在作者的描述中看得到。從這些對比的描述中,又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兩代之間的代溝,正也因為彼此的代溝,才令人產生共鳴,明白文中父子性格儘管不相同,但彼此的情義卻是真摰的。

  文末作者說:「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父親)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6]這一句,明顯地指出了父親曾遷怒於作者,父子之間曾有過不快的時候;不過作者藉著對父親背影的描述及回憶,這樣的不快的感情,早已一掃而空;而藉著作者具體地描寫出「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父親的)背影」,使得那種抽象的父子之情義,得以具體地呈現於我們的眼前。

  文章開始時我曾說過抒情散文要令人感動,單靠呼天搶地的抒發情感是不足夠的;抽象的情感能具體地抒發出來,使人們能共鳴,往往需要文章中的記敘及描寫的場面配合得宜,才能發揮神奇的化學作用。很多寫得出色的散文,本來就要求文中的記敘、描寫及抒情成份配合得宜;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在這三方面都寫得很出色,所以才給人們選到課本裏去。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既要讓學生明白這三者的關係,也要讓學生了解到適當的記敘及描寫手法,確實對文章的抒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希望這篇對朱自清【背影】的賞析文章,也能對這方面解說清楚就好了[7]


[1] 參閱李廣田:【最完整的人格】

[2] 這個廣告是維他奶的廣告:回鄉探望爺爺篇。

[3] 例如【冬天】、【松堂遊記】、【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及本文等等。

[4] 見【關於散文寫作答<文藝知識>編者問】,收於朱喬森(1996):【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4-7

[5] 所以我不大明白葉聖陶為何把本文刪去頭兩段及最末一段來分析。詳參其書(1998):【語文隨筆】香港,三聯,頁74-79

[6] 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經對父親的和藹形象作過描述。詳參【冬天】,見朱喬森(1996):【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96-198

[7]除了注9葉聖陶曾對【背影】一文提過分析外,陳孝全等著(1981)【朱自清作品欣賞】廣西人民出版社,頁108-116也曾對此文作過賞評。

 

***圖文取自網路   若侵權   通知即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32488&aid=654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