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4 21:44:15瀏覽7356|回應0|推薦17 | |
一
1829年,英國人史蒂文生(George Stephenson),新建一條鐵路, 從利物浦(Liverpool) 至曼徹斯特(Manchester)全程56公里。他設計製造的蒸汽機車--火箭號(Rocket),牽引一輛30人搭乘的客車,以平均時速22公里,最高時速38公里,順暢駛完全程。在當時,證明蒸汽火車遠優於馬車。史蒂文生因而有火車發明人的稱譽。 火車自1829年迄今已180多年。臺灣鐵路則始於1887年劉銘傳向清朝奏准興建鐵路,至今已120多年。 火車初期是以燃煤動力,因而「火車」的稱呼延用至今。火車的動力從蒸汽、進步到柴電、電力,營運時速從初期低於50公里,進步到高速火車最高300多公里(試運轉已達500多公里)。火車可謂既古老又現代,可懷舊可新穎。火車登高峻山嶺,越壯闊海景,是最能與大自然融合的運輸工具。雖是運輸工具,郤富於文化的意涵,無怪乎中外火車迷眾多,頗多以鐵道文化人自居。 詩是文化的精華,最精煉的文字藝術。火車一節連一節,修長壯偉的外觀,配以長長的月台,常引動詩人感懷寫詩。因而我常讀到因火車而感懷的詩,甚少讀到寫汽、機車或飛機的詩。 身為一個詩迷及半個火車迷,經常坐火車,讀過的火車詩,雖不到百首,但滋味深長。 二 火車現在是節能環保的運輸工具,大家已習以為常,但最初引進台灣時,郤被視為西方怪物, 眾人心生排斥,怕火車摧毀台灣地土的靈秀與完好。這從清末至日據時期,台灣保守派文人,古典詩重要詩人洪棄生(臺灣彰化鹿港人,1866-1928)的《鐵車路》一詩,可以看出來,例如「西人逞巧亦良危」「渾沌鑿死山靈顫」的詩句,反映出洪棄生對火車的徘斥與懼怕。 《鐵車路》 聲轟轟,如霆雷。火炫炫,如流電。雙輪日馭速催行,回頭千里忽不見。 抵掌欲笑夸父遲,輪臺一日周圍遍。西人逞巧亦良危,顛躓往往艱一線。 我道帶礪在河山,縋幽鑿險山河變。自古眾志方成城,不聞鐵車與敵戰。 又況勞民復傷財,民窮財盡滋內患。臺灣千里如金甌,渾沌鑿死山靈顫。 有潦有流間其間,不能飛渡復中斷。借問鐵路何時成?請待天爐為赤炭。 -洪棄生 不同於洪棄生的懼怕火車,美國建國(1776年)至今,最傑出女詩人狄瑾蓀(Emily Dickinson,1830-1886),對火車的心情,則是喜愛又好奇。 狄瑾蓀一生詩作1700多首,詩行多在 20行內,意象精澈,有如閃光。她生前無詩名,僅發表過7首詩且未具名。終生未婚,30歲後幽居在家,幾乎足不出戶。她有一首純粹描寫蒸汽火車的名詩,描繪火車是「雷霆之子」「像一顆星準時」,皆是動人的名句。我試譯如下: 《火車》 我愛看它一路舐鐵軌, 吻著谷地爬昇, 有時停下來,水櫃吃水; 之後,巍巍然,舉步 繞行層層疊疊的群山 且,傲氣凌人,注視 條條道路旁的小屋群; 接著駛過採石場 兩側平切,緩緩地前進, 一直在抱怨 以嚇人叫囂的聲調; 追著自己下山 嘶鳴有如雷霆之子: 且,像一顆星準時, 停-溫順而巨力無邊- 在它馬廄的門口 -狄瑾蓀 作 -游元弘譯 三 12月的冬天,凌晨4點,二列普通車交會於某荒野小站(想必是個無人荒野小站,列車上的人稀少),兩列車的小窗對向開啟,有2個人,竟是多年未見的老友,對望,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或許每個人會不同,有的人可能感傷,有的人可能驚喜...。鄭愁予這首贈人之作「小站之站」,描繪這種景像,如真似夢之感。 《小站之站》 ──有贈 兩列車相遇於一小站,是夜央後四時 兩列車的兩列小窗有許多是對著的 偶有人落下百葉扉,辨不出這是哪一個所在 這是一個小站…… 會不會有兩個人同落小窗相對 在同向黎明而反向的路上碰到了 但是,風雨隔絕的十二月,臘末的夜寒深重 而且,這年代一如旅人的夢是無驚喜的 -鄭愁予 四 中生代詩人陳黎,以散文詩超現實而幽默有趣的手法,描寫美妙的春光,在二結這個小地方,闖入宜蘭線的列車。將列車上仍正襟危坐,忙於工作,忙打手機賺錢的種種「打結」的人,搶劫一空。用字看似驚悚,其實是美好,春光解構了僵化的心,令人會心一笑的詩。 《車過二結》 車過二結,列車長向大家廣播說:「前方鐵道被兩面夾襲的野花和無恥的綠草佔領,列車在此臨時停車,請各位旅客不要下車,以免危險。」第一車廂裡打著蝴蝶領結,準備北上參加年會的扶輪社員們面面相覷,露出不安的臉色,直到一隻藍蝴蝶從洗手間的氣窗飛進來,誘走5號座位上王總幹事顎下緊緊繫住的黑蝴蝶,整個車廂的社員們才如獲大赦地奪門而出。然後是第二車廂裡捧著手提電腦,一邊 key in,一邊打手機的休假中的股市分析師們。然後是第三車廂裡正襟危坐的結構主義者和他飼養的大象,犀牛,無卵鰻魚,迷宮老鼠。等到最後一車最後一個座位,結紮二十年,死了兒子的寡婦阿金也如夢初醒地飛奔出去時,就只剩下列車長一個人,對著無線電話,結結巴巴地說:「車…過…二…結…,列車…被…春…光…搶劫…一…空……」 -陳黎 五 夜快車始發時,不斷地穿越層層的黑暗,到終點時是早晨;一端是暗黑,一端是黎明。我曾有二年時間擔任列車長,每週都會值乘從基隆開往高雄的夜快車,基隆約23時開,約6點到高雄,是人生中很特殊的經驗。在夜快車上每次放眼看去,車上的旅人多半睡去,我在車廂內走動,彷彿走在夢中,曾寫了一首詩記下感受。 《基隆往高雄莒光號夜快車有感》 穿越 一層又一層的黑暗 黑網層層,無論有多厚 看似無邊無盡 也擋不住你 奔向光明的決心 身旁眾生多昏昏睡去 你還醒著,晨曦之光 在前方不遠處,等你 -游元弘 六 前輩詩人余光中翻譯土耳其詩人塔朗吉(Cahit Sitki Taranci,1910-1956)的《火車》一詩,在台灣流傳頗廣。這首詩以樸實單純的文字,表達對火車的懷想與祝願。「汽笛的聲音」與「揮動手巾」送別,勾起人一種不捨又悠遠的心情。那月台場景與氛圍,人與人的心拉近了-「多少都跟我有親」;末二句的簡單的祝福,讓人心中湧現了溫暖與光明。 《火車》 去什麼地方呢,這麼晚了, 美麗的火車,孤獨的火車? 漊苦是你汽笛的聲音, 令人記起了許多事情。 為何我不該揮動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親。 去吧,但願你一路都平安, 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塔朗吉作 -余光中譯 <刊登於聯合報副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