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semi s2認證與客戶滿意度 》在台北尋找高效SEMI S2/S8認證,哪些公司領先?
2023/12/27 01:19:18瀏覽8|回應0|推薦0

在高科技世界中,半導體行業的進步是推動創新和技術發展的關鍵。隨著這一行業的不斷成長和演進,確保生產流程的安全和效率變得尤為重要。

在這個背景下,SEMI S2/S8標準的角色顯得至關重要。這些標準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制定,旨在為半導體製造和設備操作提供一套全面的安全和環境健康指導原則。

SEMI S2專注於設備安全要求,確保設備在設計和運營過程中符合嚴格的安全標準。

同樣重要的SEMI S8則著眼於工作場所的人因工程學,強調改善工作條件以提高操作員的舒適度和效率。

這些標準不僅提高了工作場所的安全性,還促進了生產力和效率的提升,對於維護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變化,SEMI S2/S8標準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企業應對新的挑戰和機遇。

因此,對這些標準的理解和實施對於任何在半導體領域尋求成功的企業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半導體製造業的核心:追求卓越與SEMI標準的重要性

在現代技術驅動的經濟中,半導體製造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智能手機到先進的醫療設備,半導體是推動這些創新的核心。

隨著產業的迅速發展,對於製造過程的質量和標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這個脈絡中,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

SEMI不僅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代表,更是設定行業標準的先驅。這些標準旨在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可靠和高效。

從設計到製造,從測試到封裝,SEMI標準涵蓋了半導體製造的各個方面,確保了產品的質量和一致性。

面對全球競爭的激烈,遵循SEMI標準不僅是一種規範,更是半導體製造商追求卓越的象徵。

這些標準不斷地被更新和完善,以應對新技術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透過嚴格遵守這些標準,企業能夠保證其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總而言之,SEMI標準在推動半導體製造業的創新和成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還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對於任何渴望在這一行業中獲得成功的企業來說,理解並實施這些標準是基本的起點。

SEMI S2/S8標準:解決半導體行業的關鍵挑戰

在半導體行業,追求創新與效率的同時,面臨著安全和可持續性的重大挑戰。這正是SEMI S2/S8標準出現的背景。

這些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制定的標準,對於確保製造過程中的安全和效率至關重要。SEMI S2著重於設備的安全性,包括防火、化學危害和機械安全,而SEMI S8則聚焦於人因工程學,以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和舒適。

缺乏這些標準,半導體製造業可能會陷入多重風險。首先,工作場所的安全問題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影響員工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其次,設備的不可靠性可能引起生產中斷,影響供應鏈的穩定性。此外,非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可能降低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從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SEMI S2/S8標準不僅是對安全和效率的基本保障,也是行業自我調節和持續改進的基石。透過這些標準,半導體製造商能夠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進而在全球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

因此,這些標準在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和創新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實施SEMI S2/S8標準:提升生產效率與工作場所安全的策略

在半導體製造業,實施和遵守SEMI S2/S8標準是確保生產效率和工作場所安全的關鍵。這些標準設計用來解決行業特有的挑戰,從設備安全到操作人員的福祉。那麼,我們如何有效地實施這些標準,並從中獲益呢?

首先,全面了解SEMI S2/S8標準的具體要求至關重要。SEMI S2聚焦於設備安全,包括風險評估和控制措施,而SEMI S8則強調人因工程學,以確保操作人員的安全和舒適。企業需要定期進行培訓和審查,確保員工對這些標準有深刻理解並能夠恰當實施。

其次,將這些標準融入日常運營中至關重要。這可能包括更新或改進製造設備、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改變工作場所佈局。透過這些改變,不僅能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還能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

最後,持續監控和評估這些措施的效果對於確保長期成功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定期審查安全記錄、生產數據和員工反饋,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總而言之,有效地實施SEMI S2/S8標準對於提升半導體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和保障工作場所安全至關重要。這不僅涉及對設備和流程的投資,還包括對員工的持續教育和參與。

通過這樣的策略,企業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高整體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掌握SEMI S2/S8標準:提升安全與效率的關鍵指南

SEMI S2和S8標準為半導體製造業的安全性和生產流程優化提供了關鍵指南。這些標準不僅是行業規範的基礎,更是保障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工具。

了解並實施這些標準的細節對於任何在這一領域活躍的企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SEMI S2標準著重於設備安全,包括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它要求製造商在設計和維護設備時考慮到潛在的安全風險,並采取措施以減少這些風險。

這包括確保設備在高壓、高溫和化學品處理等條件下的安全運行。此外,SEMI S2還強調員工培訓和緊急響應計劃,以應對意外情況。

SEMI S8則專注於人因工程學,重點是提高工作場所的人體工程學和員工舒適度。這涉及優化工作站設計、減少重複勞動的影響,以及確保員工在操作過程中的安全。

這不僅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還有助於減少因勞動條件不佳而引起的事故和健康問題。

通過精通並應用SEMI S2/S8標準,企業可以顯著提高其生產設施的安全性,同時優化生產流程。

這不僅有助於滿足法規要求,更能增強企業在逐漸嚴格的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實施這些標準是向高效率和高安全性邁進的重要一步。

國內3大SEMI S2/S8驗證推薦機構單位

在當今半導體產業中,SEMI S2/S8驗證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些驗證不僅確保了製造過程的安全和效率,也成為了衡量企業專業能力的標準。

對於尋求這項服務的企業來說,選擇一家合適的SEMI S2/S8驗證公司至關重要。

以下比較表格將從驗證效率、專業度、諮詢細心度以及客戶滿意度等方面,對三家著名的驗證公司:德國萊因、博翔科技和Lewis Bass進行評估,幫助用戶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驗證公司SEMI S2/S8驗證效率SEMI S2/S8驗證專業度諮詢細心度滿意度
博翔科技高效,流程快速專業深度高,經驗豐富非常細致
德國萊因效率合理,適中速度專業知識全面,技術扎實耐心聆聽中至高
Lewis Bass快速響應,時間緊湊專業且具針對性,經驗豐富詳細解答

SEMI S2/S8驗證推薦第一名:博翔科技

提供合理效率的驗證服務,擁有全面的專業知識和細心的客戶諮詢,客戶滿意度整體良好。

SEMI S2/S8驗證推薦第二名:德國萊因臺中分公司

以其高效的驗證流程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著稱。在細心度和客戶滿意度上也獲得高度評價。

SEMI S2/S8驗證推薦第三名:Lewis Bass

快速響應且時間安排緊湊,專業度高且具有針對性,對客戶諮詢非常細心,獲得了高滿意度評價。

 

semi半導體認證與產品開發在尋求半導體行業的持續成長與創新中,遵循和實施SEMI S2/S8標準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這些標準不僅保障了工作場所的安全性,還大大提升了生產過程的效率。對於任何致力於提升其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的地位的公司而言,掌握這些標準並將它們融入日常業務是不可或缺的。semi s8認證的行業趨勢

不論是新興企業還是行業巨頭,遵循SEMI S2/S8標準意味著展示對產品質量、員工福祉和環境責任的承諾。這不僅有助於建立品牌的信譽,還能為客戶提供額外的信心,確保你的產品與服務符合最高的行業標準。

現在就行動起來,使你的企業符合SEMI S2/S8標準。從詳細的自我評估開始,確定你的製造過程與這些全球認可的標準的一致性。如果需要,尋求專業的指導和支持,以確保你的業務達到這些標準。這不僅是對當前業務流程的一次升級,更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投資。semi半導體認證與企業策略

加入那些已經認識到並採用SEMI S2/S8標準的先行者行列,共同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確保你的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半導體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讓我們一起創造一個更安全、更高效的半導體製造未來。semi半導體認證的市場機會

名家的沃土 史學的搖籃 求知的濫觴 ——回憶我的大學老師 時光如山中溪水緩緩流逝,當一個人經歷越多,越真正懂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真正含義。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孔子在河岸上看著浩浩蕩蕩,洶涌向前的河水說:時間就像著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的流逝。的確,時間最能消磨一切,一生中的許多事情都消失在記憶的長河里,可在大學里所發生的一些事,接觸到的一些人。尤其是當年教授我們的一些老師。縱然,他們有的也已經逝去,學生不在與他們謀面,但他們那期盼的目光、風趣的語言、灑脫的風度、淵博的知識、為人的謙遜和儒雅。至今仍然時時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耳旁回響著他們聲音,難以忘記。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當時都已經是中國名流的歷史學大家、泰斗巨擘了,如雷貫耳。這些令我終生仰視的大家,一生中有幸聽到了他們的親口教授,實乃不易,并終生難忘,感恩不盡!無以還報!寫這點兒文字,寄以對他們的懷念和敬意、敬仰。 張德光先生,男。這些老師中,我記憶最深的是張德光先生。據我的同班師姐云南大學歷史系黨總支書記曾鳳英所寫的紀念張德光先生一文中說:“先生1913年出生于湖南攸縣的一個書香世家,四歲啟蒙,由其父親自授課。1935年考入北大歷史系,他對先秦諸子百家及孔子所創建的儒家學派的研究,受馮友蘭、錢穆先生的影響較深。1939年畢業后,先生決意回到烽火連天的故鄉,投身于民族教育。抗戰期間先生曾任湖南攸縣臨時中學校長,在抗戰艱苦年代為故鄉培養了大批人才。1986年1月先生去世,攸縣人民政府決定將先生骨灰安葬于攸縣一中(其前身為攸縣臨中)校園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先生一直在云大工作,曾任云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教務長、歷史系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常委。張德光先生擁護黨的領導,為人民教育事業無私奉獻,他在云大任教30余年間,大部分精力投入校、系建設。他任歷史系主任31年,嘔心瀝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史學人才,他的學生不少已成為當今有名的專家、學者或教授,使云大歷史系成為國內史學界有一定地位和自己特色的系。先生治學嚴謹,謙和慎行,德高望重,光明磊落。用張先生的得力弟子現云南民族大學我國著名民族史專家謝本書先生的話來說“我與張主任的接觸多了起來,逐漸地認識了這位好領導、好老師,一個讓我心悅誠服的恩師。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事熱情關心,對青年放手放心,對自己嚴格要求。他平時話并不多,輕言細語,但簡要扼要,都能說到點子上。正是因為他的言傳身教,并與系黨總支保持良好的關系,使云大歷史系保持著蒸蒸日上的狀態。老師們的團結,師生的友誼,也比較良好。他穩坐系主任的位置30余年,無人不服,也無人挑戰。他幾乎成了云大歷史系永遠的系主任”。 他老人家一生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他授課數門,主要講授“中國思想史”“先秦思想史”,并親自編寫這兩門課的教材。他國學基礎扎實,精于古文字,藏有并閱讀了大量古典書籍。他對中國思想史有系統廣泛的研究,對儒家、道家、魏晉玄學和明清之際的乾嘉學派思想都作過深入研究。在他發表的數十篇論文中,其中有兩篇作品在我國學術界影響較大,再版劉文典大師的巨著《莊子補正》時,先生以精美的文言體為該書再版作《莊子補正跋》,對《莊子補正》給予了深刻的評價。 史學啟蒙教育從云大開始我入大學前,實際文化水平,只相當于初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后一切感到新鮮,對如何學好歷史也感到茫然。1974年,張先生已60多歲了,操著一口的湖南話。當時雖然身體不太好,聲音不大,講臺上擺著隨時應急的藥瓶。佝僂著腰,但仍堅持給我們上課,語言生動,條理清晰。他對先秦的孔孟老莊等思想家的思想分析深入透徹,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張先生教我們讀古文的方法,還建議我們多背誦一些好的文章,甚至是成語。我們下去后照著老師的方法去做,果然有了很大進步。老先生發現后高興地說:只要肯努力、肯下功夫,總是會有成效的。 張先生作為一位系領導,時刻關心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件事讓我們印象深刻。記得1975年,云南楚雄的萬家壩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一個難得的機會,結合我們考古知識的學習和了解。云南大學歷史系的師生結合社會活動會同省文物隊的專家一同前往考察。全班同學由張先生帶隊。生活上張先生關懷備至、無微不至。那時我們都是二十出頭的青年,統一集體吃飯,尤其是男同學,飯量大吃得多,半月后就吃超過了計劃。當時是計劃供應,每個人的定量是有限的,還不能都吃大米,還要搭配玉米面一類的粗糧吃。由于我們五十人的定量吃超了計劃,沒有辦法,為了使我們吃飽,張先生積極和當地部門積極協調,增加了一部分大米和粗糧。系里也投入了一定的補助。使我們度過了難關。經過那次活動,在省考古隊的耐心指導下,我們不但學習到了豐富的現場考古知識,知道了“探方”、“生熟土”的辮別以及通過墓葬壁的痕跡分析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狀況,等等考古知識。同時,還和張先生以及其他老師結下了深深的情,濃濃的意。至今,仍難以忘記這位歷史系的“掌門人”。 民族歷史學大家方國瑜先生,男。當代著名社會科學家、教育家,九三學社成員。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五一街人。1929年秋后相繼在京師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師從錢玄同、章太炎、劉半農、余嘉錫、馬叔平、陳垣、梁啟超、趙元任、李方桂等攻讀音韻、訓詁、目錄、校勘、名物、金石、史地、語言等諸門課程。畢業和結業后曾在京師大學研究院、私立民國大學、洛陽師范學院和云南大學歷史系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歷任編輯、教授、系主任、文法學院院長和云南通志館的編審、審定、續修委員及云南省民委委員、全國人大民委委員、省博物館籌委會副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云南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副組長、九三學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等職。 當我們回顧過去的20世紀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方國瑜無疑是20世紀云南最了不起的民族史學大師。他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實事求是的態度,刻苦認真的精神,在中國民族歷史、中國西南邊疆史地、云南史料目錄、東巴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震古爍今的杰出成就。 1933年秋,長江第一灣的暑氣未消,玉龍雪山已銀妝素裹。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的方國瑜回到魂縈夢繞的家鄉。他此次回鄉的目的,是要揭開東巴象形文字及東巴文化的神秘面紗。 東巴教是流行于麗江一帶的巫教,其經書用原始的象形文字(東巴文)書寫,多數東巴教徒雖滔滔念誦,卻不解字義。方國瑜在導師劉半農的支持下懷著發掘、整理傳統文化的志向,不畏山高水險深入到金沙江邊的石鼓、中甸等地考察,首次發現了納西標音哥巴文摩崖。他虛心向東巴經師求教,浴心鉆研,并翻譯了東巴文記錄的納西傳說《人類起源》及若干經書的章節。經過近半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納西象形文字譜》的初稿。1934年6月,他滿載納西象形文字資料回到北京。劉半農先生不幸病歿,經董作賓先生介紹,他到南京向趙元任、李方桂先生學習語言學,用國際音標為納西象形文字標音,編成既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翔實、科學的《納西象形文字譜》。章太炎先生大為贊賞,欣然為之作序,稱此書是研究納西歷史文化的“先導”。郭沫若、吳晗、胡厚宣、周有光等著名學者都認為該書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納西象形文字譜》,不僅是一本語言文字學的工具書,也是一部關于納西族社會歷史的學術專著,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德國科隆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雅納特教授不遠萬里到方國瑜門下求教,稱他是“納西語言與歷史學之父”。方國瑜先生以求實獨創的精神,把鮮為人知的云南納西族象形文推向全世界。 方國瑜是云南學術界向西方歪曲歷史的所謂學者發起挑戰的先鋒。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帝國主義在侵占緬甸、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后,妄圖進一步侵入我國云南邊疆。西方一些“東方學家”對中國西南歷史表現出“特殊的興趣”。他們打著科學研究的幌子,想方設法收集我國西南邊疆史地資料,歪曲歷史,偽造史實,為侵略政策張目,干著分裂中國的勾當。把南詔說成是泰族建立的國家,就是西方學者分裂中國西南最卑劣的一個例子。他們精心虛構了一個泰族早期歷史的線索,為西方殖民主義侵略云南“制造歷史依據”,產生了惡劣的影響。方國瑜力排眾議,第一個向西方學術界發起了挑戰。1936年他在《益世報》發表《僰人與白子》一文,以令人信服的縝密考究,用歷史事實有力地戳穿了西方漢學家們編造的謊言。方國瑜的這個論點自1950年以后被學術界廣為接受。連西方和有關國家也改變看法,不同程度地接受這一觀點。l981年,一位年輕的美國學者在劍橋大學出版的《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一書中也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一點理由堅持南詔是泰族王國的理論。相反,有更多的資料說明應該拋棄南詔國等于泰族王國這一早已過時的錯誤方程。 方國瑜是在英法帝國主義覬覦云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關頭,毅然改變研究方向轉而考究云南史地的。他始終以學術為武器,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侵略而戰斗。早在20世紀30年代,方國瑜就率先向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有關歪曲云南、貴州歷史的謬論發起沖擊,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痛斥其讕言,證明早在公元前109年云南就屬于中國漢王朝的一部分。70年代初,某些國家重彈伯希和老調,方國瑜冒著風險上書中央,揭露其狼子野心,為我國的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為反對霸權主義作出了巨大貢獻。 方國瑜先生強調,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他的這個主張在20世紀50年代被誣蔑為“史料掛帥”、“史科即史學”的資產階級觀點,遭到不公正的批判。但他不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意見,他引用馬克思關于“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和毛主席關于“要像馬克思所說的詳細的占有材料,加以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等論述,證明自己并沒有錯,堅持把史料的收集與整理作為史學研究的前提,埋頭從事云南史料目錄的研究。他說。“蓋高樓大廈先要有磚瓦,研究歷史先要有史料,我心甘情愿地做個燒磚瓦的人,為別人蓋高樓建大廈提供磚瓦。”他強調,有人是講道理擺事實,先說道理再找事實;我是擺事實講道理,從客觀事實出發引出道理,實事求是是我們作學問惟一正確的態度,也是惟一正確的方法。 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方國瑜孜孜不倦地在云南史地學的田野里篳路藍縷,開拓前進,是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西南邊疆歷史地理諸方面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拓荒者和勤懇踏實的奠基人。他撰寫了《云南史料目錄概說》、《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彝族史稿》《漢晉民族史》、《滇史論叢》、《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方國瑜文集》等大量傳世之作。著名史學家徐中舒教授稱他是“南中泰斗,滇史巨肇”。 1975年,方老先生已72歲高齡了,還擔任了我們的專題課教學任務。對方老先生印象最深的是歷史系數百平方的資料閱覽室,滿書柜的大部書籍都是方老的著作,真令人望塵莫及,著作等身。“南中泰斗,滇史巨肇”名不虛傳。每逢專題課開講,上百名的師生(其中有些老師都是他的學生)座無虛席,聆聽老先生娓娓道來的史實,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爛熟于心的廣博知識,真似一頓豐盛的知識大餐,咀嚼的那么有味和香甜,讓人不愿離去。聽大家的講課不但是學習歷史知識,更是靈魂深處的洗腦和美的享受。當時給我們的感受是:一個70多歲的老人,沒有一字的講稿,史實交待的那么的清晰,分析的那么的有條有理,他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云南民族歷史通!是云南人的驕傲和國寶。 尤中教授,男,云南宣威人,中國民族史碩士,中國民族史博士研究生導師。1954年畢業于云南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是方國瑜先生的第二代學子。他秉承其深厚的學術傳統,一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研究范圍及于地方史、地方沿革史、云南民族史、西南民族史乃至中華民族發展史等領域,其中尤以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成就斐然,成為中國民族史研究領域之巨擘。先后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講有《少數民族文學》等課程。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批準為中國民族史博士研究生導師。1983年至2000年間,共培養了二十多名碩士、十四名博士。還指導了美、日等國研究生多人。 秉筆直書,是史學傳統,也是尤中的做人原則。他在中華民族史的園地里辛勤耕耘,辛勤教學。"認認真真教了一輩子書、吃了半個世紀粉筆灰、寫出了8部教材的教書匠。"這就是尤中對自己的總結。尤教授當時教我們的時候,還不滿50歲,但那時他已經是云南引領民族史的專家級人物了,梳著一個大背頭,一口的云南宣威話,課講的挺快,滔滔不絕,喜歡看著教室的天花板娓娓道來。語言是那么的流利、史實是那么的嫻熟。云南各民族的祥實史料和來龍去脈,怎么全一股腦地裝在了他的腦海里。真叫人不可思議!由于語速快,有時候把我們聽的云山霧繞,一頭霧水,但下來看他親自給我們編寫的講義,居然全是書上的原意。是尤先生的背功好呢還是他的記憶驚人,這使我突然想起當代著名作家姚雪垠撰寫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一段情景。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內城。崇禎皇帝在命令后宮嬪妃自殺后,帶著太監王承恩逃向煤山,之后兩人先后上吊身亡。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建立的大統一王朝,由此覆滅。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推翻暴政,建立新王朝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此時李自成手中握有重兵,并且占據了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以及廣大的北方地區,看起來,改朝換代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但就是在這樣一種大好的形勢下,李自成卻僅僅占領北京42天后,就灰溜溜地帶著部隊撤離。最終暴死荒野,死時年僅39歲,實在可悲可嘆。 姚雪垠在寫李自成的戰爭場面時,首先曾經是用口在李自成的戰爭現場口述事件的復雜情節過程,然后再寫成文字。而我們的尤先生就如同姚雪垠一樣,把自己早已爛熟于胸的過程通過他的口再復述出來。真叫人叫絕! 王玉笙老師,男,標準的天津人,上課時甜美純正的普通話,口齒清析,悅耳動聽,很吸引人。他是隋唐史的研究生,當時是隋唐史的主講人。王老師的課最大的看點表現在精彩上。記得當時有一個活動叫“評教評學”活動。他經常到學生中間去反饋他上課的效果。不斷地改進,在這個活動中得分最高的就是他。深受學生的青睞。王老師的課把歷史講成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那種波瀾起伏的故事穿插在歷史的復雜過程中,讓我們聽得入神、著魔!佩服得五體投地!王老師教導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句話至今在腦海在記著:古漢語是學習歷史的一把鑰匙。只有掌握了這把鑰匙,就能打開歷史殿堂的大門,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海洋里馳騁。王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極好,課下學生經常到他住在云大的家里去拜訪。由于成天忙于教學業務,宿舍里到處堆滿了歷史書籍。生活顧及不到,零亂,有點邋遢。為這,經常和醫學院當老師的愛人伴嘴,成了王老師的一點雅趣。記得還有一位教我們世界史的男老師,我記不得他的名字了,只知道他是研究印度“種姓制度”的專家學者,課講的非常精彩、幽默。胖胖的身材。冬天里,每天穿著一個毛泥長袍,頭上戴著一個鴨舌帽。他喜歡吃油條,每天在路邊的攤位上喝著豆漿吃著油條。完畢,滿嘴的油跡用右手一抹,順手又抹在了自己的腰部口袋處,時間長了,口袋處發出錚亮的油光,成了他的一個符號。對這些老師的生活細節,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我們也不去過多的計較了。在我們的內心里,他們的淵博知識永遠是高大的!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滿滿地、美美地在我們的心里珍藏!值得懷念。 吳繼德、左文華、董孟雄、馬忠明和一位想不起來名字的寫作課老師。這幾位男老師,當時教授我們的世界史部分是吳繼德、左文華。吳老師上課有個特點,當我們還沒有進教室,他早就在教室里的黑板上認真地描畫準備講課用的世界區域地圖了。勾勒得仔細認真、形象。由于是個四川重慶人,說話風趣幽默,甚至是滑稽可笑,課堂上站累了,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面前的課桌上。翹著二郎腿面對著大家講課。課堂上表現的比較隨意。是不是原來他曾經是重慶日報的記者經歷有關。不得而知。不過他的課沒說的,精彩紛呈,圖文并茂,尤其是板圖沒人能比。當他講到“二戰”德國法西斯希特勒內容時,一幅嚴肅的神情,深邃的眼睛凹的很深,那個一片瓦的發型,儼然一副希特勒神態。情景交融,蠻有意思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左文華老師的課則采取是情景教學的方法。世界古代史學習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尤其是時空概念難以建立。左老師想盡了辦法。譬如世界史的開篇埃及金字塔的歷史。他這樣敘述道:“現在我帶領你們一起去的埃及金字塔,去那里觀光旅游,進入金字塔內,了解埃及的遠古文明(實際上他在學習世界歷史時這些文明的發祥地早已去過)”經過這樣的描述比干巴巴地講述半天要好的多。等等。董孟雄老師和那個想不起來名字的老師他們兩個擔任我們的寫作課教學。董老師主講的是邏輯學的內容。上大學之前根本不知道邏輯學是講什么的?一無所知。但在董老師的循循善誘的引導下,我們對這門課程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董老師在黑板上那些流利的板書,寫的吱吱作響,俊美的文字格外引人注目。邏輯學的深懊知識,被他敘述的深入淺出。演繹、推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等知識,被他講的活靈活現。真是太有意思了!課堂上的筆記整整記了一大本。想不起來名字的那位老師在寫作課上主要是給我們批閱作文。記得給我們的布置第一篇作文是寫我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拿到題目后,挖空心思地想,文思窮盡,費了好大力氣寫了一篇。主要內容是敘述我剛參加鐵路工作的那件事兒,一千多字的作文,老師整整給我寫了近四百字的批語,用紅色墨水的鋼筆工工整整寫滿了大半頁紙,細致到每一個詞的用法。記得當時我剛參加鐵路工作。我把它稱做“剛入路”。老師在批語中寫到:“這是你們鐵路的行話,我們聽不懂!”。就是這個第一次的作文,全班50人寫的作文匯在一起,把他改的昏天暗地,頭痛腦漲。以至于他在課堂上講:“改你們的作文真像是得了一場大病!”我清醒的記得,那天這位老師在課堂無精打采,顯得相當的疲憊,一臉的落腮胡雖然刮得干干凈凈,但一臉的發青,臉上沒有了光澤,和他平時上課不一樣。從他說話的口氣里,我們心里想,昨天晚上老師開夜車給我們批閱作文,太疲倦了。他太辛苦了!他對我們真真做到了認真負責,嘔心瀝血了。有這樣一位寫作老師指導真是我們的福氣。馬忠明老師是我們的古漢語老師。戴著一副高倍近視眼鏡,上課時,手里拿著的講義都快貼著到馬老師的臉上了。看來眼睛近視的不輕。每次上課馬老師把古文講的有聲有色,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并認真地指導我們做批注,受益匪淺。特別是他的那手粉筆字堪比黑板上的毛筆書法。橫、折、勾、提、撇、捺漢字筆劃,均如宣紙上的精美書法! 由于字寫的漂亮,馬老師曾得過省級書法的大獎。馬老師家住昆明明朝永歷帝遇難的華山西路 “逼死坡”。班里的幾個同學經常相邀到他家里去拜訪。待人隨和的馬老師,課堂上的一臉的嚴肅這時蕩然無存。屋內家具擺設古樸大方,滿屋的古籍文獻就是他一生的財富。 還有一位公共課政治教師申有龍老師,他不屬于歷史系的老師。是政治系給我們上公共課的教師。當時政治系和歷史系在一間大教室里一起上哲學課。但申老師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的印象是:他一位感于說真話,針砭時弊的良師。記得當時哲學課的內容是學馬列的原著。《路德維希 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我們學習的原著。這本只有幾十頁的恩格斯的原著。這本名篇,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過程,當時申老師就講了二十年。課堂上申老師的剖析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原理套著原著講,板書仔細認真。絲絲入扣,形像深刻,饒有興趣,語言生動,通俗易懂。——黑格爾是辯證法的創始人,但他是一個半截子唯物主義,上半截是唯物主義,下半截的唯心主義。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不像費爾巴哈潑洗澡水,連同嬰兒一道給潑了出去。多么生動的語言。記憶深刻,至今不忘! 由于篇幅,還有幾位教過我們的老師,如明清史的李英華老師,中國近代史的羅秉英老師,中國古代史的蔡葵老師,世界史兼輔導員的黎家斌老師,黨史的尹于槐老師,他們也都為我們的學習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還有當時沒有給我們上過課的青年才俊史學家謝本書,史學家李埏、江應樑。都是我們十分尊敬的專家教授。在此不一一敘述了。 云南大學源自1922年創辦的東陸大學,至今傳承已有近百年。20世紀初,全國各地開設大學之風漸盛,在云南督軍兼省長的唐繼堯極力推動下,東陸大學于1922年12月8日正式成立。云南首批留美學生董澤被任命為東陸大學校長,當時東陸大學的辦學宗旨是“發展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造就專才”。這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30年改為省立東陸大學,1934年更名為省立云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云南大學,是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1937年夏天,熊慶來辭去清華大學理學院代理院長并算術系主任之職,就任云南大學校長。 龍云治滇,重視教育,熊校長堅守人才興校之道,慎選師資,延攬名家,吳文藻、費孝通、許烺光、陶云逵、姜亮夫、李長之、吳晗、林同濟、施蟄存、呂叔湘、劉文典、馮友蘭、馮景蘭、錢穆、林徽因、白壽彝、顧頡剛、方樹梅、瞿同祖、陳復光、納忠、林耀華、梅遠謀、尚鉞、王贛愚、聞宥、何魯、趙忠堯、華崗、楚圖南、劉堯民、方國瑜、徐嘉瑞、華羅庚、陳省身、彭桓武、嚴楚江、崔之蘭、秦仁昌、王士魁、趙雁來、胡小石、伍純武、江應樑、楊堃、張若名、李埏……,這一串名字,閃耀著學術之光,照亮了東陸古園;這樣的師資陣容堪稱“豪華”,讓后學羨慕不已。令人仰慕!如果只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這里是名家的沃土、史學的搖籃 、求知的濫觴。 最后想說的話,寫完這篇回憶大學老師的短文,又回過頭去想了想,總覺得在哪些方面有些不妥。由此文產生了隱隱的心理壓力和惶恐。心里總是想,寫一下小學老師、中學老師的回憶文章本人覺得尚且可以。畢竟自己也與他們一樣,做了幾十年的教書匠,有同樣的經歷、同樣的工作環境、同樣的結局,無可厚非,但要去寫大學的良師益友,如同一個學生坐在教室里上課去妄加評論講臺上自己的老師一樣,總顯的不妥,亂了“輩份”,不合常理。更何況像方國瑜、李埏等這些名流大家,在云南乃至全國均是知識的大鱷、滇史的巨擘,尤其是方老這樣的大家,就連偉人毛主席、周總理都知曉的社會名流,任命全國人大委員的公文函都是他們親手簽發的,豈是我等妄加評論的對象;再從知識的層面上看,他們中的有些人,有的雖然已經做古,有的已是當今的學者大師了,又豈是一個知識淺薄的學生所能堪比和評價的。他們身上的學術之光,照亮了云南的山川溝壑,森林草原,學生只能是仰望高山,期盼光芒四射的學術之光照亮自己的心扉,并不停地品味兒著學術之光灑下的甘露,滋養著自己貧脊的大腦。限于這種誠惶誠恐的心理壓力。左思右想,遲遲不敢動筆。干脆,這樣吧!撇開威望和知識的層面不談,畢盡他們是對我影響較大的人,是領著我在知識殿堂門口的人。且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作為一個曾經交往過的良師益友;作為一個每天在課堂上親口傳授知識的老師和益友;作為一個和我們朝夕相處了幾年的大學良師,怎么不值得學生的回憶和懷念、尊敬呢?僅此而已吧!帶著這種自信,去除那種心理,冒冒失失,跌跌撞撞,斗膽寫下了這篇欠妥的文字,只望老師見涼、批評、斧正了。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美文:情感短文

此昆明池是古長安的昆明池,而非昆明之滇池也。 剛聽說昆明池時,曾心存疑慮,古長安相距昆明數千里路,怎么會有一個“昆明池”,是取名的巧合,還是存有淵源? 后來多方查證,“昆明池”與昆明、與滇池確有淵源。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在此擴鑿昆明池,是仿滇池而建,是為攻打昆明國訓練水軍而建,為平定南方和西南方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訓練水軍的作用弱化,逐漸成為泛舟游樂之地,許多文人墨客踏足湖池,留下吟詠昆明池的傳世之作,元行恭在《秋游昆明池詩》寫道:旅客傷羈遠,樽酒慰登臨。池鯨隱舊石,岸菊聚新金。陣低云色近,行高雁影深。欹荷瀉圓露,臥柳橫清陰。衣共秋風冷,心學古灰沈。還似無人處,幽蘭入雅琴。杜甫在他著名《秋興八首》中,專門寫昆明池:“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由此可知漢唐時期昆明池的興盛,但晚唐以后,昆明湖逐漸干涸。 新時期,陜西實施“引漢濟渭”工程,擬利用昆明池低洼舊址,建設斗門水庫,重現昔日昆明池盛景。因牛郎織女傳說起源于此,當地七夕文化源遠流長,故稱作 “昆明池。七夕公園”。 公園于2015年6月開工建設,2017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主要景點有云漢廣場、七夕湖、鵲橋、漢堤、荷花島、泛鹢臺、落霞塢等。 寬闊的云漢廣場上,一艘宏大的戰船矗立在廣場中央,漢武大帝披風飛揚,手持寶劍,屹立在船頭中央,威風凜凜,頗有“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氣勢。七夕湖波光粼粼,鵲橋水榭蜿蜒相連,幾十只喜鵲棲立鵲橋之巔,默默地注視著成對結群的情侶游客,似乎在向人們悄悄地訴說牛郎織女相思相會的故事,祝愿人們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細長的荷花島與鵲橋遙遙相望,現在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荷花島上葉圓花紅,映日連天,頗有點“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味道,微風吹來,花葉隨風搖曳,像一張張笑臉,喜迎游客的到來……沿路還有幾十座婚姻紀念習俗雕塑,雕刻精美,形態各異,從執子之手,一直延續鉆石婚姻,祝福人們婚姻幸福美滿。 目前“引漢濟渭”工程還沒有完工,待到漢水引到之日,昆明池將會更加秀麗,成為西安人民郊游的好去處。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不知從何時起,我的生活已離不開蘭花了,雖說她看上去并不起眼,淡淡的幽香卻宛若一股清泉滋潤著我的心田。 去年秋天,一位好友從外地幫我捎回了幾株建蘭,并再三叮囑我說建蘭喜濕潤但又怕水澇,畏陰暗但又懼烈日。我素愛蘭花,但卻疏于管理,只是隨意地將其插入到陽臺上一個空余的花盆里,不澆水,不施肥,任其自然,隨心所欲……沒想到今夏小暑時卻蕙葉茂盛,四處伸展,葉根部悠悠間現出細細長長的鵝黃色莖苞。 見此情景,之后便日日觀察,發現其莖苞慢慢抽長變壯且逐漸脫萼吐蕊,進了三伏季節居然竄出了兩株亭亭玉立的花梗,綻開了兩組微黃鮮嫩的蕊群,還散發著陣陣幽香。“笑靨半含還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我欣喜若狂,連忙將這寶貝搬入室內,細細賞玩。 夏日賞蘭不由地總會想起與蘭花共享“四君子”美名的梅、竹、菊。花因其品性方才享有君子之名,人更應注重品行才能修君子之德。中國文化歷來重視君子之道。孔老夫子最講究君子立德,他在《孔子家語·在厄》里強調:“芷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蘭花生于幽谷,悠然飄香,不顯擺,不張揚,有君子之風范,故而文化人都喜歡以蘭自喻。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多次歌頌蘭花香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毗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等。他不僅以蘭為佩,朝露夕飲,還以蘭花為范,潔身自好,嫉惡如仇,最終以投江的方式向世人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取向。 歷代諸多文人賢達對蘭花的頌詞不勝枚舉,我最喜歡的還要數李白的那句“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輕輕一說,流傳千古。還有他的“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將清風與蘭香此二雅合為一處,足以顯示出他孤傲不群的個性。“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是畫蘭花的一代宗師,他的那句“蘭竹石,相繼出,大君子,離不得”,也是其自身的真實寫照。 古人將純潔高貴的友誼稱為“金蘭之交”,也將美好的地方叫作“芝蘭之室”。蘭花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所以其文化自然極其豐富,我對蘭花也是感慨良多。能于斗室之中看到親手栽種的蘭花含苞怒放,細細觀賞,猶對佳麗盡聞幽香,讓人忘卻了煩惱憂愁,只留下一絲蘭韻芬芳,還有內心的一份清涼。 酷暑炎夏,賞荷理所當然,然而,我今年于三伏天賞蘭倒也別有一番情趣。竊以為,賞荷可悅目,而賞蘭,足以清心也! >>>更多美文:散文隨筆

TT115VR7115V58VEVE


semi s2認證的策略
semi s2認證的國際標準 》高雄SEMI S8認證:效率和質量兼備的選擇是?
( 知識學習美妝保養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86fvpf68814&aid=18019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