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微笑與口音
2012/06/03 18:14:05瀏覽64|回應0|推薦0

媒體喜歡對某些人士做溢美之辭,真實面是這種善於公共關係的官僚和八面玲瓏的名人,對部屬或後輩是另外一副嘴臉,他們的招牌表情或是標準作為平時根本看不見,只有在公開場合和攝影機前才短暫流露,媒體不察盡力吹捧,一般民眾被誤導以為這些人物如何神奇,如何平易近人。

美國有一本書 Lip Service 討論面部表情,認為即使是微笑在不同的文化解釋下,亦有口音, 口音是語言的靈魂,口音賦予語言感情和真誠,這樣的說法非常經典,在台灣由於政治環境的變化,語言的口音成為另一種政治符號,既不是感情也不是真誠,許多人也許遇見過搭一輛計程車 也會碰到因為口音而造成的不快。

一個城市、地區、國家的文化是建立在對不同口音的接受度,愈有肚量和體諒,愈見其偉大。 無論是語言的口音或是面部表情的口音,都代表自身的感情與真誠,刻意取笑、誤解他人的口音,是一種自我貶抑且無稽的作為,他們在扼殺人們的感情和真誠。

判別一個城市、地方、國家的文明程度,可以用對口音的態度做為指標之一。媒體吹捧人物的語言、面部表情、細微動作,更該解讀他們的感情和真誠 口音在語言、面部表情、細微動作之中最能表達感情和真誠,所以請媒體大人多多瞭解所謂的口音在語言、面部表情、細微動作之中的含意。

任何一小塊地方都有自己的口音,同樣是福佬話,台中、台南、彰化地區都有些許不同的鄉音,它們沒有誰對誰錯、誰才是標準的問題,只是富有情感與真誠。我們過去可以接受各種不同的口音,充其量鄉音成為辨識同鄉的工具,曾幾何時,它既無情感也無真誠,成了政治敵我的鬥爭符號。

蒙娜麗莎的微笑和今天知名女影星的微笑有所不同,主要在所謂細緻的口音。這兒不是指聲音,是以微笑背後的文化蘊藏,文藝復興時代的女士還離不開男人肋骨的咒語,無法像今天的女子笑得如此開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2950&aid=648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