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4 13:40:10瀏覽168|回應0|推薦2 | |
一個國中孩子非常熱愛打籃球,就像卡通片《灌籃高手》裡的籃球癡,每天放學有時間就留下來練習打籃球,遇到星期假日就在籃球場上奔馳,汗飛成舞。因為家境不太好,父親建議他去考軍校。
●一心只想打籃球 口試時,主考官問他「你為何來報考軍校呢﹖」這個單純的孩子不選擇一般人會講的標準答案「我要用年輕的生命報效國家」,卻誠實地講出心裡的話﹕「因為我要來打籃球。」那個面試官當場楞住。 這麼勁爆的答案,當然沒有被軍方錄取,於是他回到一般的國中,繼續他的籃球夢。他準備進入學校正式的體育班或籃球校隊。但是體育老師竟然跟他說﹕「我看你不要進來好了。你父親身高又不怎麼高,我估計你將來頂多長到一八○。你不可能成為籃球國手的。」要他乖乖地去讀書﹑成為一般人,不要佔體育班的名額。 一向支持他的父親與我們分享,聞者同感惋惜。而這個父親因為老師點名點到他,認為是他基因不好﹑孩子才不夠高﹑無法打籃球,所以也只好摸摸鼻子,接受這個事實。 ●質疑制式教育 然而,為何一定要當籃球國手,才能讀體育班﹖體育老師的邏輯,是過去常見制式教育的觀念模式。我們的成長過程,不是常聽聞類似的話語﹖「你家又不是田產很多﹑背景又不是很強﹑認識很多達官貴人,幹嘛讀政治系﹖」「你家又不是很有錢,幹嘛學音樂﹖」「你這麼老了,現在學畫畫太晚了吧﹖又不能當畫家。」「中國人的身材又不像西方人腳長手長,學芭蕾舞又上不了國際舞台…」 然而現實社會許多人的人生經驗裡,更是充滿對上述邏輯的逆反例子。鄉下孩子阿扁,成了總統﹔洪通五十歲時,才忽然對繪畫產生興趣,狂熱地投入繪畫世界,沒幾年「洪通狂潮」震撼台灣藝壇。而我們的朋友,一個教兒童鋼琴的老師是到了大專時代才學鋼琴﹔一個從商的弟兄,也並非有台塑的家族企業等著他去經營。 而這個愛籃球成癡的孩子,在國﹑高中籃球校隊裡,仍可以發展其他,好比加強運球跑步速度﹑強化抄球的技巧,以及苦練三分球的神射法。即使日後因著天生的限制﹑無法成為國手又有何妨﹖ ●興趣轉化也會成功 成人們可以在這些經驗當中,慢慢帶領孩子對籃球的熱情能量予以吸收轉化。若是這樣,將來他可能會成為很棒的籃球教練﹔也可能會成為籃球專用鞋的設計師﹔或者是籃球體育播報員﹔搞不好成為畫「灌籃高手」的漫畫家﹔說不定他成為偉大的商人,出資搞一個籃球隊。籃球的周邊相關事務多得不得了,都需要擁有對籃球熱愛的人去共同完成。幹嘛非得名列第一﹑條件好得不得了,才能涉足該項領域﹖ 制式教育下,只見專才訓練﹑專才競爭﹔老師只看才能,只提拔在當時﹑在該領域有才能的人。但若站在時間的縱軸面,觀看孩子的成長,便看見許許多多其它的可能。 ●單純快意地涉足 兩者的不同,就如聖經約翰福音十章所記載雇工與牧人的差別﹕「羊的牧人…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前者大概就是雇工的等級,所以只看見當下。後者是好牧人的等級,因認識每一隻羊的獨特性,所以能夠看見當下與未來。 這個孩子籃球夢被破碎的遭遇,其實很普遍。許多人的成長過程,遇到的父母師長都可能具有同樣的觀念,而充滿許多這種無奈。然而耶穌宣告說﹕「我是好牧人﹔ 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翰福音十章14節)我們至少可以回到造物者上帝的面前,尋求每個人不同的獨特性,排除「非得名列第一﹑條件好得不得了」的競爭痛苦,單純快意地涉足所喜歡的領域。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