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1 16:55:54瀏覽159|回應0|推薦0 | |
對於「政府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莫不鼓掌叫好。因為在過去傳統的認知中,這些公營事業的員工,不少是一副老公老婆被人搶走、頂著一張死魚臉的樣子,敷衍應付顧客,相當不敬業。反觀民間企業的員工,多半是鞠躬哈腰、畢恭畢敬,把上門的顧客當大爺大娘地熱誠招呼,個個被伺候得舒服到心坎裡。所以「公營事業民營化」這個政策,可讓每位員工兢兢業業,服務態度大幅改善,豈不是好事一樁?
因此,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可能《漫漫長路》這部紀錄片不會有太多人想要看,畢竟這片主要內容在談中華電信工會反民營化的事。但,身為第三者,中華電信的員工這些「既得利益者」,為自己權益罷工,是他們家的事,與我們旁人何干?特別是一般民間企業的勞工更可憐,隨時要看老闆的臉色,不時被老闆操,連個鳥工會都沒有,當發生資方欺負勞方不公義的事,只能忍氣吞聲,根本找不到可以為自己申冤的組織,以及勞資溝通協調的管道。更別提可以公然集體罷工,發洩一下烏龜氣這等美事。處在被壓迫的日子久了,甚至也有少數人可能會這樣嫉妒地想:「看這些高級勞工過去日子那麼爽,終於今天也淪落到與自己同樣的不堪了喔!」那種幸災樂禍的感覺。 然而,紀錄片《漫漫長路》的導演,很不簡單地引導觀賞紀錄片的閱聽人,隨著幕幕劇情推進下,心裡鉤出許許多多的問號,逐步放下原本旁觀者立場,起而跳出以超然的態度開始思考,政府的「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是否有賤賣國家資產、圖利財團之疑?是否損及消費者、勞工及弱勢團體的權益,是否達到當初民營化所楬櫫的目的,進而增進全民的福祉? 就如本片記錄著中華電信員工,為了公司海內外釋股,將轉型為民營公司罷工抗議事件。畫面上一個個上街頭抗議的員工,舉著「反財團治國」的旗幟。然後字幕敲出:「阿扁總統說『國營事業要企業化,不一定要民營化』。」張力之大,像一記悶棍敲在頭上,觀眾突然驚醒感受到,有個可怕的陰謀在美麗包裝的背後醞釀。 是的!「政府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本應該是要讓國營事業擁有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全民受惠,而非讓「國營事業家族財團化」,全民受害。若最後這些國營事業體民營化之後,被家族財團把持,這些比晚娘臉孔更可怕的千年樹妖與姥姥,將對廣大民眾予取予求,軟弱的消費者毫無反擊之力,只有任人宰割。紀錄片《漫漫長路》就這樣簡單又不平凡地紀錄事件進程,成功地讓觀眾與中華電信員工雙方的未來命運有了關係。 一般認知中的工會,就是一群敢向上頭吵著要糖吃小孩的聚集;工會所搞的工運是「等到發年終獎金的時候,才出來抗爭」的固定戲碼。強而有力的工會雖會讓公司妥協讓步,但更聰明的老闆會懂得讓工會幹部享受許多特權好處,外加上酒家吃喝玩樂,以塞住他們的口,被利誘的工會幹部,反倒成了資方逼迫勞工的結構共犯。工會形同虛設。 但,《漫漫長路》打破這個舊有的觀念。它讓我們瞭解,原來那些是不健康工會。好的工會,中華電信工會將其具體實現。他們爭取自己公司勞工權益之外,他們也關心其他公司的勞工,常聲援其他工會,甚至可以是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團體。在中華電信的網站上 http://www.ctwu.org.tw ,你可以看見更多事蹟。如聲援援彩券工會,聲援彰化銀行產業工會「舉行罷工投票」,工會幹部代表參加UNI歐洲電信大會,讓 UNI電信部共同連署聲明聲援中華電信反對民營化的罷工活動,與會代表並共同前往台灣駐德國代表處陳情,要求台灣政府應重視勞動人權……。 《漫漫長路》紀錄著中華電信工會在「反民營化」過程中,一反其他工運,不強調員工權益的保障,反而從國家整體利益著眼。之所以可以如此不一樣,原因在於中華電信工會裡有個很特別的人物:張緒中。 一般上街頭、聲嘶力竭帶領勞工向前衝的領導人,多是凶悍粗壯。然而張緒中出人意料,給人的感覺是一副文質彬彬、謙和有禮,裡面似乎湧流著無窮的精力與獨到想法的樣子。 他認為一個勞動者有工作才能延續生命,有生命才會有尊嚴;在有尊嚴的環境下,才有機會發揮創意;有創意的人生自然充滿希望。他與二十幾位高學歷、懷抱理想,充滿戰鬥力的年輕伙伴,以seven-eleven的服務精神,極力改造缺乏職業道德、吃喝玩樂的工會文化;挑戰黨政不分國營事業官僚組織;積極關心弱勢團體,協助爭取公民營友會勞工權益,改變國營事業勞工自私自利的社會形象。 難怪,他所領導的工會就不是眼光狹隘,只圖一己利益奮鬥的團體。在他的領導下,中華電信工會打破傳統工運狹窄的視野,將台灣工運與公民精神接軌,也與國際接軌。天下雜誌人物專訪對他所下的評語:「張緒中最大的貢獻,是將工運帶入現代化、專業化的層次,願意思考大方向、大問題,在全球化的挑戰下,將電信工會改造成有理想、目標的勁旅。」 一個張緒中的委身,讓工會、工運不再一樣。而十八世紀有個基督徒叫約翰衛斯理,他也造成了類似的社會改革,對工人的命運帶來重要的影響。約翰衛斯理打開了貴族和統治者的眼睛,叫他們看到窮人處境的悲慘、問題的嚴重,致使英國國會通過許多保護勞工及為窮苦大眾福利著想的法案。於是那些對上帝失去信心的勞工階級,因著福音而掌握到生命的方向,乾涸的生命便又活潑起來。這些勞工階級最後也彼此互相關心其他因工業革命受傷害的人、在社會的變動中失落的人。 從基督信仰的立場來看,不少基督徒會認為一個機構或公司若有工會,就代表著內部存在著勞資糾紛。特別在教會機構裡,當然更不允許工會的存在,畢竟所有的勞工應該都是彼此相愛主內肢體,怎會有分裂?然而這是對不好的工會,可以抱持這樣的看法。若是工會的意義是為維護基本工作權、工作尊嚴這等普世價值而奮鬥的團體,那樣我們就得對工會這個團體是否存在,重新再思考。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