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30 22:17:07瀏覽165|回應0|推薦2 | |
前一陣子有個報導揭發地球有史以來最厲害的天才兒童查普曼,其實是她的母親假造的。
查普曼三歲時參加著名的魏氏 (Wechsler)兒童智力測驗,得到天才級成績,六歲參加權威的斯比智力測驗(Stanford-Binet),智商298,他考學術評量測驗 (SAT),語文650分,數學八百分滿分,轟動世界。到了去年11月查普曼疑似自殺,開始受到質疑。他的母親終於在近日坦承,三歲接受的智力測驗,13 道題目查普曼只做完兩道,其餘由她代填。考出298驚人分數的智力測驗,是查普曼自己在考前到大學圖書館找到題庫,然後把答案背熟。SAT,是她在電腦上找到鄰居兒子的SAT成績單,改成查普曼的名字。 這種事情在國內卻是以不同的戲碼上演。電視奶粉廣告裡,有兩歲半的孩子會心算三位數的加減,搞得一些媽媽憂心自己的孩子連1-10的加減都還不會怎麼辦?有些孩子才幼稚園中班就會寫國字,我的孩子都ㄅㄆㄇ都不會寫,怎麼辦?一個五歲的孩子TOFEL就五、六百分,還出了一本講如何學習英文的書,我的孩子連 Good Morning都還不會說,真是急死人了。於是有錢的將孩子送去貴族學校讀書,沒錢的自己在家猛教。 大家自己嚇自己,都忘了這些小孩子是「特例」,是所謂的天才兒童。他們是一出生就顯出強烈某種性向偏好,有些偏數學、有些偏語文、有些偏畫圖,不用父母教,就自己主動玩數學或語文。透過家庭或學校教育是可以使得一般資質的孩子原本五歲該會計算兩位數的加減,而提早半年或一年就會算。但是硬要他們跟天才兒童一樣,兩歲半的年齡就會三位數加減,透過各種恩威並施的教育方式,豈不就是跟查普曼的媽媽一樣在「製造天才兒童」嗎? 教育的功能是要把普通的小孩變成天才兒童嗎? 事實上,透過教育的方式,把普通的小孩變成天才兒童可能是一種很大的悲哀。因為兩、三歲的孩子透過教育提早有幼稚園小孩的能力,當他們進入幼稚園,家長就會希望其提早有國小學生的能力;當他們進入國小時,家長就會希望其提早有國中生的能力;當他們進入國中時,家長就會希望其提早有高中生的能力;當他們進入高中時,家長就會希望其提早有大學生的能力。 對於一般資質的孩子,相當於從兩三歲這麼小的年齡開始,就要馬不停蹄地「被教育、再教育」,其間通過人生的學習階段(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都是透過這種可怕的教育往上撐。然而多數人通常在中間一階段,便撐不住了,成績表現平平,用各種方式開始拒絕受教育,到最後家長也無可奈何地放棄,但是其間孩子的心靈受到多少的扭曲、多少的折磨,卻是怎樣都很難撫平。而小小查普曼則是用「不想活了」來抗議。 教育的功能絕對不是要把普通資質的孩子變成天才兒童。教育應該是幫助孩子們找到他們的興趣,並協助他們去發揮。但是現階段的教育體制是不太容易做到這點。有點像暢銷書「哈利波特」,即使是脫離人類世界的教育體制、跑到魔法學校去讀書的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教育體制仍舊跟人類社會的教育體制沒有什麼不同。書本即使會咬人、會說話,但是還是一課一課地上,一課一課地考試。成績最好的學生,還是那種花很多時間下去努力背書、反覆練習的學生。這也就是教育體制,只能提拔出某一類的學生(或天才),至於我們人類還有很多其他的興趣與專才,卻是很難給分數的。 例如,勇氣。這怎麼打分數?可是哈利波特最強的特質就是勇氣。另外,人際關係、組織協調能力、求新求變、溫柔、耐心、團隊精神、自信、憐憫、、,亦是很難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中給分數。但是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嶄露頭角的人,並非是「學校成績最好的學生」,而是卻是這些無法被打分數其他特質的綜合能力所表現出來,這些甚至比「學校成績」高低更有決定性的影響。 學校教育因著先天的限制,只能偏於智育教導,然而我們的家庭教育豈可一味地跟著強化智育而忽略其他也是很重要的人格特質培育。並且,讓孩子去成為按著天賦他該成為的人,這樣他會穩定、快樂、游刃有餘地過一輩子。勉強改造他,助他擠上不屬於他能力的那一階層,他只好每天放學或下班都得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並耗盡腦汁與體力,以努力跟上,一輩子辛苦地活著。 聖經中的「平安」,原意是指一種「健全狀態」,是一種終極、全面性的健全狀態。福音就是指上帝的恩典臨到某人,以致那人進入一種終極而全面性的健全狀態。領受福音的人,應懂得按著上帝所賜給各人不同的恩典,均衡穩健地過活。若孩子是天才兒童,那他將來有其使命要去完成;若孩子是一般資質,也有其特殊的使命去完成。人人都在上帝奇妙的計畫中,我們都歡喜領受,不是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