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4 21:53:25瀏覽1680|回應4|推薦11 | |
寫在前提──無意毀損人本教育基金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調查指國中能力分班和體罰仍嚴重,教育部今重申「正常編班」和「零體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落實執行,學校若違法,不排除移送監察院懲處。人本基金會從22縣市(不含離島)抽樣訪談250所國中、1550名國中生,追蹤2009年國中教學正常化。調查結果發現,教育部喊了多年的嚴禁體罰,各國中仍普遍存在,體罰方式以罰寫、罰抄最多,其次是罰交互蹲跳、青蛙跳、跑操場,排名第三的是打手心或屁股。 ※※大概在十幾年前吧!就已經有人提倡不體罰教育,那時的人本教育基金會我是贊成的,但是有的時候許多事情往往由於過多的執著變成偏頗,過多的偏頗變成濫權,由於濫權變成另一種傷害※※ 過於保護是傷害 學生固然有自己的基本權益,但學生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的本分做好,一個年輕學生如果對於自己的本分都做不好,將來長大如何成為社會中堅份子,成為家庭的依靠,隨著時代的改變愈進步,往往很多策略不是當初所想的那樣,有時候理想在現實之間總是會有些許差距,如何在這些差距之間找到平衡點是當前身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課題,打罵教育雖不能成就一個孩子的人格發展,但過度保護孩子也無法平衡教育一個孩子,在罵與打之間找到對孩子最小的傷害才是上策,譬如:責罵孩子過後給予適度的說教與輔導,這才是保護孩子身心發展的最好方式。如果只存在於不能打、不能罵的態度,試問:對於一些較頑劣的孩子如何教導?該怎麼打罵有一定的原則,該怎麼疼愛也是有一定的準則,不是一味地提倡不體罰教育孩子就會變好,教育就會改變。 教育無所不在的存在著 眼看著當前社會如此紛亂,為人學子不斷地毆打師長、對父母施暴、對同儕施虐,這些都是人格發展不完全的結果,不是學校的能力分班就不好,而是來自於教學者的態度,家長的態度,社會大眾的態度,有能力搖筆桿(唯文者),有能力施體力者(唯武者),這就是在過去的時代裡講究的文武雙才策略,文者為官主內政,武者為官主紀律。社會自然而然太平,百姓有好文官施策略維繫生活所需,亦有好武官維繫鄉里城市間的和平,盜賊不起;偷兒不生,不用擔心誰被誰欺侮,誰被誰傷害。 我心中的教育環境不是在於能力分班,而是在於能力分班後對於這些孩子的教育如何看待,對一個不想念書的孩子硬要擺在升學班是一個痛苦,對於一個想讀書的孩子在一的常態班也是一個痛苦。我在乎的是當升學班的孩子除了重視其學識以外的品德教育,我們的教學者重視了嗎?我們的家長、師長給升學班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觀念?不要等到孩子一路都是讀書的好孩子,學校的模範生,到頭來卻成了社會的殺人犯,犯下了永遠都無法挽回的一生的遺憾,做家長的在孩子犯下了社會上無法原諒的錯誤傷害了另一個家庭,此時才來後悔有何用? 對於不在升學班的孩子,教學者、家長如果用一種放任無可管教的態度也將促成孩子 一生不可原諒的錯,不想升學的孩子要鼓勵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不是在學校可以完成的,也許可以幫助孩子勇於追求除了念書以外能力來創造自己的有效價值,然而我們的社會教育環境一開始就放棄他們了,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中,許多在常態分班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夢想,如果這些失去夢想的孩子還有一份上進努力永不放棄夢想的心,或許經過自己的單打獨鬥孤軍奮戰幾回年之後成為社會另眼相看的青年,實在難為這些曾經被遺忘的孩子沒有放棄自己,找到自己。相反的,失去夢想的孩子在學校家庭放棄了他,自己也自暴自棄,夢想隨著他的惰性沉淪在燈紅酒綠的街頭,不用我說,大家用想的都知道,社會又多了一個殺人犯,身為家長縱使有再多的怨恨也說不出,後悔遺憾又有何用? 能力分班就是有教無類,重點在於教學者是否具備有教無類的特質,兩者教育不偏頗,兩者能力皆重視! PS:附上教育部十年前教育改革審議方案條文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