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石鐘山的天籟之聲
2013/12/31 23:10:47瀏覽725|回應0|推薦36
      天籟的「鐘聲」發自石鐘山,淙淙錚錚,水石皆鳴,時而悠遠時而清新,時而蒼閔,時而激盪,空空成韻律。這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圖景是由「鐘聲」和濤聲構成的,墨客騷人難以形容,樂者無法以模擬,因而,歷代前來探尋者,就為這神曲般的立體圖象。
  位於鄱陽湖出口處,有座關於石鐘山的記載,最早在酈道元的《水經》一書中。記說「下臨深潭,微風豉浪,水石相捕,響若洪鐘」;唐代的李渤,在「山上忽遇雙石,扣而聆之,南聲涵胡,北聲清越,抑止響騰」,因石質而發聲。
      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路經湖口,登臨石鐘山,對於酈、李兩說十分不以為然,因而在一個月明之夜,帶著兒子蘇邁乘坐一葉扁舟,出現在絕壁深潭之間,進行所謂實地勘察。終於發現絕壁下,「多穴罅」,水浪進出其間,澎湃衝擊,有「窾坎鏜鞳之聲」,因是以為已解開這「鐘聲」之謎,找到的真正原因,也作了《石鐘山記》,他認為酈道元考察過於簡單,李渤立論過於簡陋。
      明、清朝時,羅洪先和彭雪琴,評述蘇東坡是「過其門而未入其室」,結果並非正確。羅、彭二人先後,繞過石鐘山轉了數次,仔細探尋,發現東坡當時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訪山,適逢水漲,未見全」,而羅、彭二人則在冬春之季江水下落時,踏山尋蹤,才找到「鐘聲」的真正原因。「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至此,石鐘山的天籟之聲,終於找到鐘聲為何而響。
     石鐘山處在江與湖分界點,一側是長江,其水色深黃,一側是鄱陽湖,其水色深綠。而蒼翠山體本身夾在這綠黃的中間,形成「諸色並陳,各領風流」的氣勢。再加上山體上的建築體,呈現給人們一個色彩斑爛的世界。當風輕月江的夜晚,微風摧起輕淺的瀨波渦洲,月光和山上的燈光投射到水面上,彎彎曲曲,幽幽麗麗,閃閃爍爍,隨著水面漂流,隨著波紋抖顫,像是一幅幅緩緩流動的風景畫,徵兆著丹青高手的無限靈想與幻感,給人以極度大的慰籍。「水文黃赤界,峰影有無間」;備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是讚賞石鐘山的色奇。
  「江天一覽亭」在石鐘山頂上,可憑欄遠眺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顏色分明,半席濁流半席清。遠眺匡廬雲遮霧障,夜遊雙鐘月湧江流。明代詩人王英詩云「五老雲中出,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岩石,萬壑鼓風雷」。
  石鐘山特有地形是大自然造就的奇蹟,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境地。它的「鐘聲」,讓人驚動,這鐘聲的境界,在於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原始自然聲音,悠揚峻冷,天地迴響。這聲音經過千古的磨練,竟變成天籟絕響。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ritashero&aid=1027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