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5 14:37:58瀏覽4162|回應0|推薦1 | |
十二怒漢:大審叛 ( Twelve, 2007 ) 原俄文片名: 12 Razgnevannyh Muzhchin 取材不等同翻拍. 尼基塔米亥可夫(Nikita Mikhalkov)2007年版的 "12怒漢:大審叛"(12)是翻拍(remake)美國導演薛尼盧枚(Sidney Lumet) "12怒漢" (Twelve Angry Men, 1957)的說法, 我不認同. 危險機密(The Juror, 1999), 失控的陪審團(Runaway Jury, 2003), 烏籠陪審團(Jury Duty, 1995) 都有如下題材: --由一人逆轉12人陪審團的判決 ---合理的懷疑(reasonable doubts) --大部分時間僅用一場景 -- 衝突和辯證 -- 大逆轉 96分鐘 vs. 159分鐘 "十二怒漢" (Twelve Angry Men, 1957) 電影的原著和編劇雷吉納德羅斯(Reginald Rose )創造一本幾近完美, 充滿張力的作品, 拍攝成96分鐘的電影; 1997年翻拍電視版, 傑克李蒙飾演八號陪審員(1957原版亨利方達的角色). 尼基塔米亥可夫(Nikita Mikhalkov)2007年版的 "12怒漢:大審叛"(12)全長159分鐘, 除了時空背景不同(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 vs. 21世紀初的俄國) ; 拍攝的手法有異( 完全辯證 vs. 內心解剖與重建), 注入了許多新元素和議題 (俄羅斯vs.車臣, 種族衝突vs.融合重建, 前蘇聯vs.新俄羅斯, 共產主義vs.資本主義, 老學院派vs. 哈佛學者, 工人階級vs.科技新貴, 歷史包袱vs政經現狀, 傳統文化vs.社會寫實); 檢視一個判決的成立, 檢察官的鄋證是否完備, 證人的證詞有無瑕疵, 辯護律師的專業與能力, 絕對不是單純的有罪vs.無罪. 審判究竟能還原多少真理與公義, 罪與罰的兩難, 如何定罪和定罪後的社會衝擊, 法律和人文不可分的關係, 導演在12個來自不同領域和人格成長的陪審員的特質表現上, 俄羅斯轉化為大舞台, 呈現給全世界的觀眾. 消失的一分鐘: imdb記錄159分鐘, 但實際影片是158分鐘, 「消失的一分鐘」是俄國發行《12怒漢:大審叛》時, 多加了一分鐘當地發行公司的片頭. 12 12位陪審員...在影片中僅以先生或同志(comrade)互稱, 演員表上也只用數字代號. 尼基塔米亥可夫的"十二怒漢:大審叛 ", 原譯英文片名就是"12 " ("Twelve" *沒有angry men, 怒漢是台灣加上去的). 數字12: 12人, 12票, 12生命, 12身份, 12空間, 12思域, 12故事, 12單元... #否極泰來的工程師: 第1個投無罪票; 揭示檢方誤導兇器和瑕疵證人, 扭轉情勢. #藝術工作者: 唯一有早有定見, 深不可測的評審主席. #法西斯主義的計程車司 #懷才不遇的演員: 感受祖母臨終的微笑, 相信被告無罪. #哈佛畢業的電視製作人: 沒有主見; 但提出reasonable doubts看法. #深思熟慮的猶太學者: 不滿辯護律師的鬆散, 開啟了後續對證物的查證工作. *水電工認為寬恕才能導正. *來自北高加索的外科醫生: 刀舞的高手. 解析兇刀該有的方位. *劫富濟貧的墓園經營者: 道出人所不言的虛偽充斥各階層. *營建業者: 質疑土地開發引來殺機. *校長: 對犯罪行為一再追索. 鐵路工人: 否定特權. 12位陪審員, 將一生中的悲喜噌怒都反應在辯論較勁, 從而得到內心的合解. 罪與罰 涉嫌殺害養父俄羅斯軍官(弗狄亞)而遭起訴的車臣男孩(烏瑪), 父母務農並未參與車臣抗爭, 卻雙雙遭流彈斃命; 當12位陪審團的團員在為車臣男孩有罪或無罪而反覆說詞, 唇槍舌戰, 激盪出每個團員的人性弱點與慈悲; 對照將車臣男孩因俄羅斯與車臣的戰火失去了和樂的家庭淪為孤兒. 當審訊車臣男孩的殺人罪時, 又有誰為車臣男孩的父母申冤? 用刀殺一個人是殺人, 國家用砲彈轟掉一個城市是戰爭. 殺人的罪要審判, 戰爭的禍要怎麼追究? 一開始的11票有罪vs. 1票無罪, 在於職業工程師的陪審員認為沒有經過討論就投票太魯莽. 工程師講述當年落魄時, 因有貴人相助而才能重新振作. 發自內心的感激投射在給予少年生存的機會, 所以工程師力排眾議, 投出無罪的一票, 讓原本草率速決定罪, 引發出合理的懷疑, 而有了轉機. 轉折點發生在11票無罪vs. 1 票有罪, 是擔任陪審團主席的藝術工作者Nikolai認為他一開始就已經認定車臣男孩是被設計的, 真正兇手還未伏法之前, 將車臣男孩無罪開釋, 讓他一人孤苦的淪落成加害者的標的, 無異置他於死地. 俄國沒有死刑, 最多就是終身監禁, 判他有罪關進監獄是保障他的生命安全. 無罪是死路vs.有罪是活水, 這樣的思維挑戰司法是唯一追求公道判決的途徑. 只有經歷過政治清算, 社會鬥爭的殘存者能體會個中的矛盾和悲壯. 最後Nikolai投下第12張無罪的票, 他決定要收留車臣男孩並找尋真正的兇手原來Nikolai 真正的身份是前高階黨政要員, 他長思遠慮車臣男孩的未來命運, 遠超過有罪和無罪的司法定讞窠臼. 司法的無罪判決只是形式公義, 真正的公道在於罪行的消滅. Nikolai 感慨的說: 俄羅斯還有"前"這字嗎? 40年前, 40年後, 永遠都是討論, 討論, 沒有改變. 室內室外同樣的冰冷...........為取回聖母像折返的工程師對小鳥說: "你要飛出去, 海岸不遠! 或是你也可以留下來, 你自己決定. " . 最後一幕: 光明的文字劃過黑暗,比流星更為神奇(取自電影) 象徵隱喻充斥全片: 看不見面容的下樓腳步, 車臣男孩舞蹈, 記憶中的母親, 童年的小狗, 兇刀和刺青一樣的刻字...臨時充當陪審團室沒有熱氣的體育館, 卡在籃架的籃球, 超大號的胸罩, 用途不明的針頭, 可以噴鼻噴眼噴耳的藥劑, 成為廢渣的暖氣管, 差點被遺忘的聖女像, 被困的鳥. 不是下雨就是砲火煙陷, 在一片被戰火交烽的斷垣殘樓中, 還有趁亂剝削巧取土地的建商虎視眈眈. 小老百姓--車臣人, 俄羅斯人--,受戰爭的摧殘還不夠嗎? 出現五次, 最後一幕才清楚看到黑狗口中的斷手上閃亮的鑽戒. 究竟是屬於被俄羅斯和車臣兩邊戰火擊中的無辜人民? 還是當得知車臣男孩無罪釋放後匆匆搭乘高級轎車離去的神密男子? 真相不易獲得; 就算有了真相, 還是永遠無解的紛爭? 對立和和解 俄羅斯是個多種族國家, 近十多年來車臣的戰爭是國際間矚目的焦點. 俄國導演尼基塔米亥可夫(Nikita Mikhalkov)特意在片中車臣男孩和養父俄羅斯軍官的關係, 以及Nikolai將協助車臣男孩尋找真兇, 將法庭裡的被害人與加害人, 被告和陪審員的單線關係, 提昇到俄羅斯和車臣戰場上的對立廝殺與人民的相容和解. 戰爭的結果不論勝負, 受害的永遠是她的人民. 宣判有罪無罪, 傷害都已經造成! 但對於無辜的被告, 法庭的正義是他應得的. 俄羅斯的陪審團對車臣男孩無罪認定, 叛離了相方交戰的事實, 卻還原了司法真理的本質. 法律的本質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