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腹部胃痛才一個月 竟已胰臟癌末期
2016/02/02 13:38:48瀏覽3741|回應0|推薦3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健康醫療網

上腹部胃痛才一個月 竟已胰臟癌末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2016-01-19

一名年約五十歲男性,因為上腹部胃痛,到台北慈濟醫院看診,竟被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未期,而且已轉移到肝臟;他從出現胃痛症狀,到被檢查出罹癌,不到一個月時,病程進展迅速,讓醫師都為之震驚!

 
民眾若出現上腹部不適,最好能進一步做檢查。

收治這位胰臟癌男子的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華表示,這名男子因為上腹部胃痛來看診,而且之前有自行服用胃藥,但是一直都沒有好,因而進一步來院看診;沒想到,檢查結果竟已是胰臟癌末期,並且已經肝轉移。

病程進展迅速且難診斷

胰臟癌的危險性除了進展迅速之外,也和難以診斷有很大的關係;陳建華醫師指出,胰臟癌很難透過超音波診斷,主要還在於胰臟癌是長在後腹腔器官裡,必須得用電腦斷層以及核磁共振才易發現。

對於胰臟癌的治療,陳建華醫師說,並無法做手術切除,所以通常是以化療加上電療,而且存活率不高,大約只有5 %;不過,目前也有質子治療,可以精準的針對腫瘤進行治療,至於免疫療法或是放射線療法,也可做局部治療。

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可做酒精注射治療

陳建華醫師指出,美國蘋果電腦創辦人史提夫賈伯斯就是罹患胰臟癌,而且是屬於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這類癌症可以做酒精注射治療,但是賈伯斯是較惡性,而且已轉移到肝臟,他還做了肝臟移植,但是治療效果也不佳。

所以,陳建華醫師特別提出呼籲,由於胰臟癌目前病因不明,民眾若出現上腹部不適,使用胃藥一直又治療不好,最好是能進一步做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導致,才能及早發現,及早做治療。

 

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有下列情形,則要提高警覺考慮是否為胰臟癌的可能性。

1. 上腹疼痛

早期胰腺癌最常見為上腹部飽脹不適、疼痛,而且是持續的痛,有時「疼痛」會放射至背部。「右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頭部,「左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尾部。

2. 黃疸

黃疸是胰臟頭癌較常見的症狀,可能原因是胰臟的腫瘤壓迫到總膽,或是腫瘤已轉移到肝臟所致。黃疸是作為診斷是否患有胰腺癌的重要依據。

早期胰臟癌症狀還會有明顯的體重減輕,可能與食慾不佳、消化吸收異常有關。如果出現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可能是腫瘤阻塞胰管,無法處理的脂肪由糞便排出,形成的脂肪便。

3. 胰腺癌的關鍵誘因

其實,胰腺癌形成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吸煙、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過量飲用咖啡、環境污染及遺傳因素有關。近年來的調查報告發現,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而慢性胰腺炎病人發生胰腺癌的比例也明顯較高。
-----------------------------------------------

胰臟癌延誤醫治常見原因的分析及其探討

由於一般人都誤以為胰臟癌早期症狀是不具特異性,因而忽略其存在。事實上,由回顧式的探討得知,不論是胰頭、胰體或胰尾癌腫在早期還是有些蛛絲馬跡可循的症狀,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其中包括有腹痛、腹脹、食慾減退、全身倦怠甚至體重下降(總佔85%);由於這些症狀缺少特異性,與常見一般消化道疾病症狀相類似,因此常易被延誤診治。從解剖學觀點而言,胰臟癌不論引起上腹隱痛不適或是黃疸,其肝外膽道(尤其是總管下端)一定會有不等程度的被壓迫,而使總膽管以及胰管內壓力逐漸異常增加,此時臨床上才會產生症狀;但或許在早期只是因膽汁及胰液引流不暢,表現出消化不良的症狀,也就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了。

此外,「胰臟癌」在其發展過程中,或許會有膽囊增大的表徵,往往亦易被誤診為「膽結石」。因此,一旦在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中發現膽囊腫大、膽總管擴張,或許亦應先排除「胰臟癌」存在的可能性,主要是由於胰臟癌(尤其胰頭癌)常會壓迫肝外膽道,而在觸及腫大膽囊時常被誤診為「膽結石」;有時亦會誤診為「肝癌」,主要的症狀及表徵包括有上腹疼痛、厭食及黃疸(或伴隨肝腫大),此時必要考慮有胰頭癌合併肝轉移,而胰體胰尾癌呈現黃疸者僅15~30%之間。

雖然,「無痛性黃疸」伴隨有「膽腫大」是胰頭癌的特異性表徵;因此臨床上診斷胰臟癌時,往往強調有無阻塞性黃疸:如無阻塞性黃疸出現,則就被排除胰臟癌的診斷,如此不僅不能早期發現胰臟癌,就連中、晚期胰臟癌亦被誤診為「黃疸性肝炎」。基本上,胰臟癌並非都會出現黃疸;反之,胰體癌與胰尾癌本身的黃疸表徵並不常見,而以黃疸為早發症狀的僅佔胰頭癌的百分之15~20%之間,更何況某些胰頭癌始終未出現黃疸;而胰臟癌是否出現黃疸,主要是取決於癌腫位置、膽管以及胰管阻塞狀況,而在胰臟癌未期則與胰臟細胞本身破壞情況及有無肝轉移有關。因此,黃疸並非胰臟癌的早期先兆,而在臨床診治上過度強調黃疸的有無,是胰臟癌被誤診的主要另一個原因。

 

在臨床經驗上,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陽性率在75~90%之間。早期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對胰臟癌早期非典型的表徵若能提高警惕,大多能及時發現某些相關的異常徵兆。雖然如此,初步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檢查末發現病變者也不能掉以輕心,也應囑咐病患要定期追蹤檢查。事實上,腹部器官重疊較多,胰臟位置又深在後腹腔,再加上腹部脂肪也較厚,因此對某些較小的腫瘤不易偵測出來,會有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出現,故對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既不能忽視其重要作用,也不能僅相信一次檢查的結果。

此外,為防止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所導致的誤診,不僅要依據病患的臨床表現,對上腹部器官做詳細篩檢,一旦發現異常陰影時,亦要進一步區別腫塊與胰臟的關係;對發現胰臟鄰近臟器有轉移病灶,亦應排除其原發病灶是否來自於胰臟;而對於某些高危險群亦要其定期追蹤檢查,以避免誤診或漏診。

再者,血清免疫學檢查如CA199及CEA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價值的血清腫瘤標記,但兩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陰性,如CA19-9假陰性率亦在5~30%之間。

在臨床上,胰臟癌發病年齡在40~50歲之間,此年齡也是其他慢性消化道疾病好發年齡。胰臟癌在早期病變尚不明顯時,常與某些上述消化道良性疾病症狀互相混淆,也因而將胰臟癌輕易當做一般性消化道疾病來治療;因此,倘若在臨床上存有持續性上腹痛但無明顯黃疸時,也千萬不要只考慮膽道感染或胃十二指腸疾病,而錯過早期篩檢出胰臟癌的機會。

由於胰臟癌本身惡性程度高、腫瘤本身侵襲性高、病情又進展快速,再加上缺乏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此外,由於胰臟本身解剖位置特殊,較易直接侵潤腹腔後壁的重要血管,甚至在癌症的早期時已發生遠端器官轉移,因此胰臟癌一旦被確診時,絕大多數已無法手術根除;即使能行手術切除,其完全根除率也甚低,甭談術後五年存活率了。雖然,胰臟癌主要治療亦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尤其是早期小胰臟癌),但早期胰臟癌手術根治後的五年存活率也較低,而晚期胰臟癌的外科手術切除率僅在15%左右,其五年存活率不到10%,因此說胰臟癌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預後最差者也不為過。因此,在臨床上對於小胰臟癌的早期診斷也就顯得更重要了。

此外,在臨床上對某些罹患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追蹤檢查,其中包括某些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核磁共振掃描檢查、逆行性內視鏡膽道及胰臟攝影檢查及經皮穿肝膽道X光攝影檢查,一旦發現有腫瘤陰影可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而對某些高度臆斷為胰臟癌而未能確診的個案,或許應建議病患進一步接受剖腹探測檢查;因為在剖腹探查術中,可以用肉眼詳細觀看胰臟以及其鄰近器官的異常解剖部位。

 

事實上,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口群中,倘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慢性持續性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甚至腹部腫塊,應仔細觀察腹痛部位、時間、性質,以及在臨床上是否出現某些伴隨症狀如黃疸、或突發性糖尿病罹患者。事實上,就胰臟癌而言,一旦呈現明顯的上腹痛以及腰背痛,其癌瘤已累及腹腔神經叢,此時病變已進入晚期了,其存活期約在四至六個月之間。此外,某些胰臟癌罹患者在出現初發症狀時(如上腹痛或不適),而病急亂投醫或服用某些所謂的偏方,使症狀有所緩解,但卻因而使得誤診率增加了。

基本上,胰臟癌罹患者的臨床症狀及表徵是相當複雜的,但在仔細的病情探討分析以及理學檢查中亦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線索;對某些被初次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炎者,在一段時間臨床追蹤檢查中,倘若發現有體重下降、腹瀉現象,此時更應排除「胰臟癌」的可能性;因此,醫護人員本身對胰臟癌的警惕性以及早期某些非特異性症狀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摘錄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6977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ctor&aid=4561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