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吃對保健食品!:江守山醫師教你聰明吃出真健康
2015/02/13 20:17:56瀏覽2427|回應0|推薦0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博客來

吃對保健食品!:江守山醫師教你聰明吃出真健康

作者:江守山醫師

購買保健食品,先破三迷思

除了慎選通路、避免選購來路不明的產品外,許多人在選購時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藥品級」、「有認證」的產品比較好,但我必須說:「這並不是絕對的」,因此在選購前,讓我們先一起認識保健食品的藥、食品分類,以及常見認證,到底藏有什麼迷思。

【迷思1】有食品字號就有保障?

市面上的營養保健食品,可分為「藥品」和「食品」兩類,而食品類又可分為「健康食品」以及「一般食品」。通常對產品的把關會因為類別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要求,就管理法規來看,規範嚴格程度的順序是藥品>健康食品>一般食品,所謂「藥品級」比較好的說法,指的是藥品級產品把關較嚴的關係。以下是關於藥品及食品不同的要求及規範。

◎藥品

管理法規:藥事法

產品上會標示藥品字號(如衛署藥製字第○○○○○○號),由於藥品必須由GMP藥廠製造,品管要求較嚴格,安全性與可信賴度也相對較高。

藥品查詢網頁/http://www.fda.gov.tw/MLMS/(S(fy ... veqz45))/H0004.aspx

 

◎健康食品

管理法規:健康食品管理法

在台灣,「健康食品」是有法律依據的名詞,一個合格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外進口或國內生產,從來源、製造到加工都受到衛生署的檢驗。通過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包裝上會印上如圖三的小綠人圖案,同時會標示健康食品字號,如衛署健食字第○○○○○○號、衛署健食規字第○○○○○○號。

健康食品查詢網頁/http://www.cgprdi.org.tw/functionalfood/helth_inf/hel_main.asp

◎一般食品

管理法規:食品衛生管理法

無認證字號,也沒有嚴格的要求,因為食品上市並不需要經過國家審查或掛保證。提到這,許多人在檢查保健食品時會檢查「衛生署字號」,其實只有藥品和健康食品有字號,食品是沒有的。事實上,所謂的「衛署食字第○○○○○○號」,只是業者跟衛生署之間的往來查詢或報備公文的文號,並不代表衛生署認可合格。但許多進口產品將當初報備字號印製於包裝上,甚至,有許多不肖業者以「衛署食字號」來招搖撞騙,造成許多消費者受害。為避免「食字號」產生的誤解,現在衛生署已明令公告,食品包裝上不得印製「食字號」,所以如果你現在還買到有衛署食字號的產品,千萬別再吃,而且還應該向衛生署舉發。

雖然一般食品不像藥品和健康食品般有專屬的查詢網頁,但仍可透過營業人名稱、 統一編號或營業人營業(稅籍)登記地址,於財政部查詢其營業項目是否為製藥、食品相關。

營業(稅籍)登記資料公示查詢/
http://service.etax.nat.gov.tw/etwmain/front/ETW113W1

【江醫師悄悄話】市面上常見的「衛署食字號」

提醒你,當你看到以下各種「衛署食字號」,就代表它是違反衛生署法規的產品,千萬不要繼續吃!
衛署食字第○○○○○○號
衛署食字第○○○○○○號許可
衛署食字第○○○○○○號審查合格
領有衛生署食字號
獲得衛生署食字號許可
通過衛生署配方審查
本產品經衛署食字第○○○○○○號配方審查認定為食品
本產品經衛署食字第○○○○○○號查驗登記認定為食品

目前國家對食品的管理原則,是從上游要求製造廠符合製造規範,及從下游檢驗食品衛生;換言之,國家並未對保健、營養補充品等產品的末端進行認證與把關,只有偶爾被衛生署抽查發現產品的成分或衛生有問題,才會被罰款或要求下架。可惜的是,這樣的觀念和認識很多國人並不知道,因此往往花了許多冤枉錢,甚至賠上身體健康。因此,我認為唯有透過正確的資訊與觀念,才能真正為自己健康把關,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目的之一。

【迷思2】「藥品級」的產品最好?

在了解保健食品的藥、食品分類後,我要強調的是,所謂「藥品級」的產品比較好,通常是因為藥品級產品由GMP藥廠所製造,品管要求較嚴格的關係。但其實並非所有藥廠製造的產品,一定都是藥字號的藥品,很多藥廠自行生產的保健食品,也都屬於「食品」類,因此與其說是「藥品級」的產品比較好,不如說是「藥廠級」產品比較好。

當然也有人會主張,還是應該選藥品級產品,因為藥品有療效,食品則沒有療效。但我要強調,這絕對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藥食同源」,很多藥物其實也都是食品,而很多食品也具有藥性,有人說:「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因此我認為硬要劃分藥品或食品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很多國人也對「健康食品」深信不疑,覺得一旦掛上「小綠人」符號的產品絕對是功效的保證,關於這一點我也存著保留態度,因為它所採用的並非人體對照雙盲研究,所以我認為不該過度迷信它的效果。

我認為,要分辨保健食品的好壞,最重要的還是得自己多做功課,吃自己需要且真正有效的成分,並選擇經審慎評估的上游製造端,包含:公司背景、研發團隊、產品成分、生產品管等,綜合資訊後再做判斷。

【迷思3】有認證的絕對沒問題?

除了「藥品級」的說法外,許多人還主張購買保健食品應該要選「有認證」的比較好,但這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個人認為,不僅要看有沒有認證,還得注意認證單位才行。

目前國人最熟悉的認證,除了國內的「健康食品」認證外,就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見圖四)。您或許會這麼認為,美國是健康食品王國,因此通過FDA認證的產品,絕對可以放心吃吧?但我在前面章節也曾說過,允許牛隻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的單位,正是FDA,因此我對FDA認證的品質是存疑的。

至於哪些認證單位值得信賴呢?我個人認為,歐盟的檢驗項目其實比較嚴謹,因此其認證也比較值得信賴。同樣以萊克多巴胺為例,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認為在檢驗數據中,人體實驗的樣本數太少(只有六例,且其中一人出現心悸現象,中止實驗),且沒有採取雙盲測試,加上所有數據都由負責製造萊克多巴胺的美國愛蘭可公司(Elanco)提供,缺乏可靠性,所以認為萊克多巴胺並無法確保安全無虞,因此禁用。除了「歐盟EFSA食品安全認證」,另一個可參考的歐洲產品品質認證為「CE認證」,所謂的CE是法語”CONFORMITE EUROPENDE”的簡稱,其意為「符合歐洲標準」。這兩個單位的認證,我個人認為比較可以作為國人選購保健食品時的參考。像歐盟對於保健食品中塑化劑的要求也較嚴格。可惜懂得法文或德文的人較少,會形成語言障礙以致選購不易。

保健食品劑型劑量,大有學問

市售的保健食品,依型態通常可分為膠囊、錠狀、液狀或是粉狀產品,因此我們常會聽到廠商們宣稱「某產品液態好吸收」的說法。理論上來說,液態的產品的確吸收速度會比較快,因為所有劑型的保健食品在被吸收前,都必須先溶於胃液中,液態劑型的產品因為少了「崩解」及「溶解」的過程,當然吸收會最快,其次是粉狀的劑型,再來依次為膠囊及軟膠囊,最後才是錠狀劑型。不過我必須特別強調:「最快被吸收的產品,並不一定就表示吸收效率及人體利用率最好。何況液狀的產品因為含有很多水份,還有使用防腐劑的疑慮(所有的水如果不充分的消毒並防腐很難維持無菌狀態。」

強調快速吸收只是噱頭

我們要知道,保健食品的作用在於預防保健,需要長期且有恆心的服用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快速吸收的劑型並非保健食品的必要條件,相反的,有時候營養素的「慢慢釋放吸收」對身體來說才更有用。例如有些高劑量維他命B產品, 如果太快被釋出,人體一時無法全部吸收利用,就會很快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吃下這樣的維他命,很快的小便就會因為排出維生素B而變成黃色,也就是某種品牌汽水的顏色。因此必須採用慢速持續釋放型錠劑(Sustained release & Time release),一粒錠劑完全溶解釋出成分要長達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讓身體有時間慢慢運用這些營養。

膠囊千萬不可去「殼」吃

此外,前陣子的塑化劑風暴,也讓很多人對膠囊殼產生疑慮,因此寧願將膠囊中的粉末倒出來和水喝,也不願意把它(膠囊殼)吞下肚;但這樣的作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膠囊內有些成分是高濃縮或具刺激性的,而我們人體食道的保護膜並不像胃黏膜那麼強壯,一旦直接吞服,反而可能對食道黏膜太過刺激甚至造成灼傷等後遺症,因此建議服用膠囊劑型時,最好連同膠囊一起吞服比較安全。

有些業者為了強調膠囊的壞處,會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保健食品的膠囊殼浸泡在冷開水中,告訴消費者,這些膠囊殼泡一整天的水都沒辦法溶解,所以是很可怕的東西。但這其實是一種誤導,因為人體的消化系統絕不是一杯冷開水就可以比擬的。想想,如果我們將蔬菜、水果放進水裡泡一整天,食物也不會融化不是嗎?人類的胃有胃酸,而且會蠕動,通常膠囊到了胃部,約15分鐘後就會崩解,我們唯一該注意的是,服用保健食品時一定要喝足夠的水,以免膠囊提早軟化黏在食道上,同時大量的水可幫助膠囊被充分崩解吸收。

錠劑不一定要咬碎才好吸收

至於錠劑,很多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該不該咬碎服用?」一般錠劑外都有一層膜衣,可用來控制錠劑的溶解時間及防止胃酸的破壞。,如高單位維他命類產品會做成錠劑加上膜衣,以製成長效釋放型膜衣錠;容易被胃酸破壞或傷胃的成分,可以在錠劑的外表包覆一層不溶於胃部酸性環境的膜衣,如此錠劑就算吞到胃部也不會溶解,會一直運送到腸道鹼性環境下才會崩解並釋出活性成分。換言之,一旦我們將這些特殊的錠劑膜衣咬碎或磨碎時,錠劑的特殊效果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說,除非產品特別註明為「嚼錠」,一定要咬碎吞服外,一般的錠劑都是不該咬碎再吞服的。

至於營養保健品的劑量,千萬不要以為平均單價較便宜的大罐裝就比較划算,因為保健食品一旦開封,就會逐漸氧化,所以務必在「開封後六個月內吃完」,否則可能對身體有害。很多人在購買營養保健品的時候精打細算,以為越大罐越划算,其實反而因小失大。

服用保健食品,三大原則不可破

【原則1】天天定時定量才能達有效劑量

常有人說:「吃藥傷腎」,並因此認為保健食品也一樣,不宜長期吃;也有些人因為工作忙常忘了吃,因此不是每天的量減半吃,就是昨天沒吃的量今天加倍吃,雖然吃吃停停,但有吃總比沒吃好。以上這些都是國人服用營養保健品的常態,相信你應該也不陌生。但是,身為一個專業醫師,我必須告訴你,如果不能每天定時定量並持之以恆的服用保健食品,那麼就不如不要吃。

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才有效

在談營養保健食品的療效前,我們得先來釐清保健食品與藥品的差異。藥物的主要目的是治療疾病,講究的是時效,想要「藥到病除」,就必須忍受藥物可能對人體所產生的副作用,當身體痊癒後,越早停藥越好。但保健食品不一樣,服用保健食品的主要目的是保健,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呈現,因此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吃法,是吃不出效果的。換句話說,營養保健食品對身體的改善是循序漸進的,身體必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當有效成分在身體裡累積足夠的劑量時,才能達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服用保健食品千萬不能性急,只是想求速效,也不宜吃吃停停,除非是本來就不宜長期大量服用的特殊營養品(例如紫錐花只適合在感冒前服用),否則保健食品要呈現效果,就一定要定時、定量,並持續服用三個月以上才有效。

【原則2】精準記錄用量,掌握自己吃了多少

坊間的營養保健食品百百種,如果你曾經買了一些,那麼請打開自己的櫃子看看,像是維生素B群、魚油、蜂膠、靈芝、鈣片……等,這些營養品的名稱可能不同,但如果仔細列表來分析,你將會發現,這些保健食品可能有不少功能是重複的,有些甚至會和藥物抵觸,吃了不但花冤枉錢,甚至還增加身體負擔。因此我認為,除了定時、定量、持續,才能吃出效果,你還得「確實掌握自己吃了什麼」才行。

營養素列表,精確計算攝取量

如果你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只有一瓶,那麼服用的方式很單純,只要在服用前先徵詢醫師、營養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照指示用量服用即可。不過,如果你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不只一瓶,雖然基本上不同種類的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對身體應該不會有危害,但還是要小心「攝取過量」問題。我的建議是,先將身邊正在服用的營養素列表、計算各成分的總攝取量後,再重新徵詢醫師、營養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服用綜合維他命和鈣片,由於綜合維他命當中也含有鈣和維他命D,因此你必須將鈣和維他命D做累計,才能避免攝取過量的風險。我的病人就因為同時服用善存與挺立(來自同一家藥廠),造成銅的攝取過量與肝功能的傷害。

服用藥物者,小心藥物交互作用

如果你正在服用藥物,那麼請務必留意保健食品是否會和處方藥物產生「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處方用藥,像是阿斯匹靈、抗凝血劑等就不能與銀杏、大蒜等保健食品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引起凝血異常或出血等副作用。不過藥物交互作用,並不一定會在產品標籤上標示,有的或許寫在說明書裡,但用詞往往又太過專業,一般消費者並不容易理解,因此建議最好還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才能確保安全。

依標示服用,搭配均衡飲食才有效

此外,除非經專業人員的建議,否則不宜服用超過產品的建議劑量,像是每次該服用多少劑量、服用時間(三餐前或後,早上、晚上或是不限時間)等,最好都能依照產品標示說明服用,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服用方式。再來,保健食品是為了補充平日飲食上的營養不均,但不能取代日常飲食,因此如果平日不吃蔬菜、水果,卻想靠維他命、纖維質來補充,那是絕對行不通的。建議讀者,若想維持身體的最好狀態,最好平時養成從各種食物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並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再配合服用保健產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原則3】要正確保存才能避免變質

我們經常會在西方電影和影集中,看到戲裡的角色從洗臉槽上的化妝鏡後取出營養保健品,並在浴室吃維他命的畫面,但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保存營養保健品的好場所喔,因為台灣的濕度高,如果保健食品放在浴室裡很容易變質的。營養保健品要怎麼保存呢?以下是三個重點叮嚀,請務必遵循。

叮嚀1:存放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熱源、受潮

事實上,保存營養保健品一點都不用傷腦筋,最根本的原則是:關緊瓶蓋,放在家中陰涼、乾燥處即可,並避免將保健食品放在濕氣重、溫差大,以及紫外線強大的地方,例如:廚房、窗戶邊、靠近熱源處等。此外,很多人會將保健食品放在冰箱內,但我認為除了益生菌外,其他產品都沒有這個必要。另外,當你外出旅行或是為了方便攜帶時,往往會將營養保健品分裝到攜帶盒中,建議只要準備所需的份量即可,以免產品受潮而影響品質。

叮嚀2:正確的保存期限,開封日起六個月

我們國人一直有節省的美德,就算過了有效期,也會覺得東西沒壞就可以繼續吃,但事實上一旦營養保健品過了有效期後,不但有效成分會降低(一般來說,保健食品內的有效成分會隨著時間而遞減),甚至還可能出現氧化變質,吃了反而對健康造成負擔。所謂的保存期限,是指產品未開封的狀態,一旦開封,產品便會逐漸氧化,如果再加上瓶罐未封緊等人為因素,保存時間將大幅縮減。因此我認為,未開封的產品要看保存期限,但對已開封的產品來說,最好在開封日起六個月內吃完,才是最安全妥當的作法。

叮嚀3:乾燥劑、棉花團,開罐後馬上丟

廠商為了避免產品受潮,封裝時會在瓶內放置乾燥劑和棉花團,但這些東西最好在開罐後馬上就取出丟棄。因為一旦開封後,每次取用營養保健食品時,就會開開關關,這時吸了水氣的乾燥劑非但達不到防潮效果,還會增加產品長霉的機會;而充填在瓶中的棉花團,則會因為取出後吸附到空氣中的髒汙,一旦再放回瓶內,就會造成汙染物與產品接觸,反而促使營養素敗壞。同樣的,我們在取用營養保健品時,一定要保持手部的乾燥、清潔,最好先將產品倒置於瓶蓋內再取用,千萬不要用手直接伸入瓶罐中接觸產品,以減少產品受到污染。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ctor&aid=2089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