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 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院腹脹問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 或婦女 白帶 量多。 舌淡胖苔白膩白滑,脈濡緩。
病機分析:過食生冷,寒濕內侵,脾陽受困,運化失司,故院腹部脹問疼痛,納呆;胃失和降則泛惡欲吐;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津,故口談不渴;濕注腸中,則便 溏;脾主肌肉,濕性重著,故頭身困重;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外榮肌膚,故面色不榮;牌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溢,故面目肌膚發黃,黃色 晦暗如煙熏;寒濕阻遏陽氣,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表,故肢體浮腫;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寒濕內盛則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象濡緩。
相似證候的鑑別:區分寒濕困脾證與脾陽虛證。
兩者皆有脾失健運,寒像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側重點不同。 寒濕困脾證屬於寒濕內侵,中陽受困,屬實證,病程短,苔白膩或白滑,脈儒緩;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屬虛證,病程長,苔白滑,脈沉遲。
辨證注意點:①病程短,一般為新病;②素無脾氣虛證;③寒濕之症明顯,侵犯及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
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 常因久病脾虛域勞倦傷牌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婦女可見月經過多,崩漏等。 常伴有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溏,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病機分析:脾有統血的功能,脾氣虛則統血無權,血離經妄行,出現出血症。 血脫於下,見便血,尿血,溢於肌膚,則見肌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至崩漏;脾氣虛氣血生化不足,故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肌膚 失血儒養,故面色無華,脾虛水穀難化,濕濁內生,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相似證候的辨證:本證主要與各類不同原因引起的血證相鑑別,除外傷所致出血,內傷出血 多因於邪熱和淤血,邪熱往往一派熱象,血色鮮紅;瘀血則病程多長,血色暗淡。 而本證血色多偏淡,且有明顯脾虛之證。
辨證注意點:本證可以說是脾氣虛的重證之一,所以抓住脾氣虛辨證要領,見有血證者,即可作出診斷。
濕熱蘊脾
濕熱蘊牌證是濕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 由於過食肥甘酒醴,或感受濕熱外邪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皖腹痞悶,嘔惡納呆,小便黃,大便搪洩,肢體重困,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 舌紅苔黃膩,脈儒數。
病機分析:濕熱之邪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院腹痞悶,嘔惡納呆;脾主肌肉,濕性重著,牌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熱下注則大便搪洩,小便短赤;濕 熱內蘊脾胃,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故面目發黃,色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 香紅苔黃膩,脈儒數為濕熱內盛之徵。
相似證候的鑑別:主要與濕困脾胃、外感濕熱、肝膽濕熱三證區別。 有了熱的表現,即可與濕困脾胃區別開來衝P感濕熱,則有病程短,多於夏秋之季發病和明顯的表證症狀,如發熱惡寒,周身酸痛之類;
肝膽濕熱的肝區(兩脅)脹痛不適,而本證以脹滿為主,也可兩證合一。
辨證注意點:本證的表現可以黃疽為主,可以發熱為主,亦可以腹瀉為主。 無論這些單獨或併見,凡出現濕熱證,如苔黃膩d脾胃證,如納呆、脘腹脹滿籌,本證即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