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落枕嗎?試試針灸
2010/06/29 13:04:00瀏覽1420|回應0|推薦0

落枕

 

因睡眠姿勢不良或外感風寒侵襲,晨起後引起頸部酸痛,活動不利,此症狀稱為落枕。 

 

落枕也稱失枕,因病起於睡眠之後,與睡枕有密切關係故名發病特點是睡前正常,睡醒後頸部突然發生疼痛,保護性頸僵直活動受限或活動後疼痛加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多見於青壯年,男多於女,冬春兩季發病較高。 

 

【病因病理】 

 

()西醫病因病理 

 

由於睡眠時姿勢不正或枕頭高低不適,頭頸長時間處於過度扭轉位置,使頸部的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引起局部疼痛,活動受限。本症常產生保護性肌痙攣,將頸椎固定在某一特殊位置檢查時可有劇痛,甚至放射痛,故認為原發於關節扭傷的機會多。 

 

()中醫病因病機 

 

1.頸椎關節結構較平坦、關節囊鬆弛,活動度大,故穩定性差,如果睡眠時枕頭高低不合適,沒有支托住頭頸部或睡姿不良,在肌肉完全放鬆的情況下,頭頸部因長期屈曲或過度伸展而關節受損錯亂,受損的變化可能使關節囊及滑膜充血、水腫、其增厚的滑膜可嵌入關節,次日醒來即覺疼痛。 

 

2.睡眠時感受風寒,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經絡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另外,患者已有輕微的頸椎退變,活動度減少,經不良姿勢睡眠後或頸部活動突然超過正常範圍時,也可發病。 

 

【辨証診斷】 

 

往往是睡醒後突然起病,也可在一個突然的急速動作後發病。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并出現一側肩臂部疼痛。頭部被迫採取強制體位,呈僵直狀態,活動受限,頭頸不敢向後旋轉,向後看時,必須整個軀幹向後旋轉。頸長肌損傷時,可出現交感神經刺激症狀,如頭暈、耳鳴、惡心、視力模糊等。可見受損肌肉痙攣,局部壓痛,椎旁或風池穴可有壓痛點,頭頸轉向健側不受限制,但可牽拉受損肌肉加重疼痛。X光照片檢查可排除頸椎骨質病變。 

 

()鑒別診斷 

 

1.炎症波及引起的頭部肌肉痙攣:如淋巴結炎、扁桃體炎、腮腺炎等,這些疾病在引起頸部肌肉痙攣和疼痛的同時,局部與全身均有炎症反應。 

 

2.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常伴頸神經根受壓的症狀,上肢串麻,頸部活動或咳嗽時疼痛加重,并多向患側上肢串痛。X光片有明顯的改變。 

 

3.斜頸:頭頸歪斜、面部畸形。 

 

4.頸椎後關節紊亂症:棘突上或棘突一側韌帶肥厚,壓痛明顯可出現棘突偏歪,并局限在一、二個棘突上。X光片有的可見到後關節兩側不對稱關節間隙模糊。 

 

【治療】 

 

治則:疏風通絡,解痙止痛。 

 

取穴:風池、大椎、風府、肩井、肺俞、肩骨禺、天宗、缺盆、太陽、百會。 

 

手法:拿法、捏法、搓法、點法、滾法、搖法、扳法、揉法、拔絡法。 

 

操作: 

 

(1)點穴法:用拇指指腹按壓壓痛點及其鄰近穴位如肩中俞、肩井、肺俞、曲池。 

 

(2)拿捏法:用雙手拿捏頸肩肌肉,向上提起後迅速鬆開,起到彈撥作用使氣血通暢,肌肉鬆弛。 

 

(3)搓頸法:用雙手掌或雙手虎口對置患者頸部兩側,從枕後輕輕對搓至兩肩。 

 

(4)理筋法:按摩頸肩部肌肉,用拇指推順項韌帶及棘上韌帶,順肌肉起止方向,平穩推壓。 

 

(5)旋轉法:術者一手扶住患者後頭部,另一手托住下頷部,左右緩緩搖擺,然後乘其不備,驟然將頭部向右側旋轉,動作較為迅速,用力要適度不可過猛,以聽見關節響聲為度。如患者無明顯不適,可再作一次向左側旋轉,如有關節彈響聲,可增加患者舒適感。 

 

(6)牽引法:患者坐低凳上,術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兩手同時用力向上提。如患者頸部緊張,則有提不動的感覺,此時應囑患者意念放鬆頸部肌肉,然後緩慢向上拔伸提拉,此種牽引拔伸手法有理順筋絡、活動關節的作用,1次牽引約12分鐘,可將頭部緩緩向左右、前後擺動并旋轉23次。 

 

(注意事項) 

 

1.「注意睡眠姿勢,不使用過高、過硬枕頭」。 

 

2.加強頸部肌肉緞練,運動前應做好准備各活動。 

 

3.民間在治療落枕時用強力猛扳脖子的手法一定要注意,如果遇到先天性頸椎畸形時,用力過猛有使頸椎脫臼,引起當場致命的危險。

落枕是在睡眠後發生的一側頸項強直,活動受限,患部酸楚疼痛,重者可向同側肩背及上臂擴散。
  
辨證治療:
主穴:落枕穴、阿是穴
  
1.太陽經病變
  
【診斷要點】
  頸項強直,痛連項背,頭部俯仰受限,不能左右回顧,項背部壓痛明顯。
  
【處方】
  後谿、昆侖、天柱、大杼
  
2.少陽經病變
  
【診斷要點】
  頸項強直,痛連肩臂,頸部不能側彎和左右轉動,頸側部壓痛明顯。
  
【處方】
  懸鐘、外關、風池、翳風
  
其他療法:
  耳穴貼壓:頸、頸椎、肩、神門、壓痛點
  皮膚針:取穴:風府、啞門、風池、天柱、肩井、肩外俞。方法:自上而下,自內向外進行叩刺,以皮膚潮紅為度,然後拔以火罐。

【類別】

交會穴:《針灸甲乙經》:「督脈、陽維之會」;《素問‧熱論》:「巨陽(足太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針灸聚英》作:「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釋名】

風,指風邪;府,集聚處。穴當風邪易侵之處,《素問‧風論》:「風氣循府而上,則為腦風。」位居脊椎第一節之上,所以又稱「上椎」。張舜民《畫墁錄》載:宋仁宗病,藥未驗,召草澤醫,始用針自腦後刺入,針方出,開眼曰:「好惺惺!」次日病大減。後有以「惺惺」稱所刺之穴(風府)。

【位置】


風池、風府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風府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項部正中線後髮際上1寸,當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深部為枕骨大孔後緣與環椎後弓之間。

  • 《素問‧骨空論》:「在上椎」,吳昆註:「言在項骨第一節上椎也」;
  • 《針灸甲乙經》:「在項上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

【解剖】

  • 肌肉:皮膚較厚,皮下淺筋膜層較發達;深部為項韌帶,項肌、環枕後膜。
  • 神經: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深部為小腦延髓池,小腦,延髓。
  • 血管:枕動脈分支,棘間靜脈叢。

【操作】

取伏案正坐位,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骨頦隆凸方向緩緩刺入0.5~1.2寸,不可過深,最深不得穿過項韌帶,尤其是在俯首位針向鼻類或枕骨大孔時,可損傷延髓而造成嚴重後果。《素問‧刺禁論》:「刺頭,中腦戶(枕骨大孔)立死。」也不可向兩側深刺,以免損傷椎動脈。禁灸。

【功效】

祛風,利喉舌,清頭目。

  • 古典:頭痛,頭風,身重,惡寒,項急不得顧側,眩暈,舌急難言,喉嗌痛,腰腳疾,足不仁,感冒風寒,嘔吐不止,鼻不得喘息,狂易,多言不休,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暴暗不能言。
  • 現代:感冒,落枕,美尼爾氏徵,神經性嘔吐,腰腿痛。

【配穴】

  • 喉嗌痛:風府、天窗、勞宮。
  • 足不仁:風府、腰俞。
  • 狂易多言不休:風府、崑崙、束骨。
  • 狂走、風府、陽谷。
  • 感冒風寒:風府、風池、風門、列缺、合谷、復溜。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ulee&aid=417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