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3 01:31:56瀏覽31|回應0|推薦0 | |
近日,安徽省蚌埠市王先生通過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台反映,五河縣育英中學要每個學生花5800元買平板電腦,以用於佈置作業和個人學習;還有部分家長向長沙市12345政務熱線反映,學校推廣企業開發的教育App,交錢才可以看孩子考試成績排名或考試試卷錯題信息,而且費用不低。“巧立名目”的收費花樣層出不窮,這些本該屬於學校本職範圍的教育內容也越來越變味。為何此類亂收費現象屢禁不止?中小學收費亂象究竟該如何解決? 在中小學的一些收費項目推廣活動中,學校與家長的地位並不均衡,學校的強勢地位顯而易見。很多時候,家長並不是具有充分自主選擇權的消費者角色。 首先,學校往往不會提供備選項,家長的選擇範圍十分受限,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只能硬著頭皮接受。而且,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被排除在服務範圍之外。或是出於保護孩子的自尊,或是出於同老師關係的維護,家長一般不會拒絕來自學校的收費。 其次,學校與家長的利益相關性並不只存在於收費項目這一件事情上,被夾在中間的學生是最大的“砝碼”。這些收費項目多是與學習成績相關,很精準地戳中了家長的焦慮和“痛點”。成績排名、老師答疑、作業佈置……這些內容與收費捆綁在一起之後,不付費就意味著沒有權限,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就會受到干擾。 教育信息化原本是個好事,利用技術手段提升學校和家長的管理水平,減輕學校和家長的壓力,便於家校交流,提升學生成績。但是信息化不僅僅是把教育“電子化”,更不是把教育“商品化”,如果把這些服務完全交給了市場,就有違教育的本義,徒增家長的負擔。 教育亂收費從來不只是錢的問題,同時也關涉教育公信力和教育公平。學校要求購買的平板電腦或者付費才能查看的App,在功能定位上雖有差異,但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目標:付費才能獲得更多的教育服務內容。有些家長不禁質疑:“不交錢,我連小孩的成績都看不到了嗎?”“不交錢,小孩的家庭作業都沒法做了嗎?”甚至還有學校把平板的使用率與教師的績效考核相掛鉤,將平板配置定為評選優秀班的重要指標。這些變相強制銷售手段,不僅違反了有關學校收費及價格管理的規定,更是違背了教育的平等原則,人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門檻,極大地侵蝕了教育的公益性目標。 學生是“樹苗”,不是“韭菜”,不應成為學校牟利的工具。這些被商業利益捆綁的教學服務背後,必然存在著很長的利益鏈條。“入校”的教育服務類App這兩年的發展可謂是遍地開花,動輒有數百萬次的下載量。長沙高新區一家專門從事教育信息化的企業負責人曾透露,“這兩年,我們利用市場化的手段,一家一家'跑市場'進行協商,和長沙不少學校達成了合作。”這句意味深長的“市場化手段”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學校在這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為什麼這些商業產品能被允許進入校園推廣? 要解決中小學收費亂象,並不能只依靠家長“義憤填膺”的舉報。從根本上說,只有讓學校加強自我約束,並形成嚴密的監督監管體系,才能剎住這股不正之風,讓利益輸送無機可乘。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