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2/17 15:07:36瀏覽12|回應0|推薦0 | |
今天要再來顛覆一個一般人信以為真、習以為常的普通常識!人們總認為撕裂傷的傷口一定要儘快縫合,其實以個人長期擔任醫院急診室主任的經驗,鄭本岡說:「縫合絕對不是處置撕裂傷口的第一要務!」 此話怎講呢?新鮮傷口的容易誤判為容易處理的傷口,未經確認傷口乾淨就縫合後反而會感染,若輕忽傷口內污染的可能性,輕率地將新鮮傷口縫合,尤其是做過度完美的縫合,帶菌的污染物會在裡面引起發炎、促使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血管、神經,造成組織壞死,最終甚至導致必須截肢的下場! 處理傷口時,尤其是新鮮傷口,應判斷傷口是否遭受污染。遭受污染的傷口-Contaminated wound就不能立即縫合。而常見的污染傷口,如掉進農田、污水或是泥地造成的傷口,甚或任何的動物咬傷都是污染性傷口,另外就算是乾淨的器物造成的傷口,只要在空氣中暴露超過六小時也算是污染傷口,這些傷口都不能馬上縫合。必須先排除傷口的污染物,也就是清創。 當人們受到外傷,常會被緊急送到醫院急診室,但弔詭的是急診室並沒有可以進行清創的無菌環境,可以進行清創的無菌環境就是開刀房。但除非伴隨開放性骨折才有可能緊急安排開刀房,進行斷骨的接合並對開放性傷口進行清創手術。 所以鄭本岡表示,若是一般非骨折的開放性污染傷口應先處理污染物,例如以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並檢查是否有異物如泥沙、玻璃等殘留餘傷口中,並進行排除,隨後保持傷口開放,施以抗生素、蓋上濕紗布,觀察數日無恙後再進行縫合手術都不遲。 所以,日後遇有親友或自身因外傷到醫院急診室處理,醫師在清理傷口後沒有立即縫合時,千萬不要跟醫師吵鬧!這樣處置的醫師才是最專業的!甚至有時醫師故意不把傷口縫得很緊密,留下些許傷口開放未縫合,那也是專業的處理方式。這時應該是醫師懷疑傷口可能受污染,故意留下出口,日後讓感染的膿湯流出,以免形成組織腫脹壓迫血管、神經,造成更大的傷害。 確認沒有感染的傷口,保持開放數日後再行縫合也能完美痊癒,所以有傷口真的不要急著要求醫師快點縫合。請相信醫師的專業,先讓醫師依照專業醫療程序確認無污染,排除感染的風險,循序處理吧! 文/鄭本岡醫師 文章轉自 傷口醫生怎麼不縫好?看這篇學點常識,5種傷口馬上縫合,可能導致截肢 女姓在孕前、或懷孕初期如果能利用基因檢測,了解後代的患病風險,降低生下異常胎兒的機率,就能避鄭本岡免遺傳性疾病繼續發生;或是提早規劃後續早療計畫,讓寶寶獲得更妥善的照顧。 藝人Janet對於遺傳疾病的擔憂很有感,她與老公George育有一個可愛的兒子Egan,由於George有兩個自閉症弟弟,兩人一開始對於孕育新生命有遺傳疑慮。直到生下Egan,同時進行新生兒、兒科等基因檢測,目前Janet與George暫時鬆一口氣,也更有信心展開二寶計畫。 許多爸媽也和Janet同樣緊張不安,尤其新生兒、嬰幼兒階段不易觀察出異樣,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6~8%的兒童發展遲緩,以台灣0~6歲人口數推算,估計6歲以下兒童約有8~11萬名有發展遲緩現象,更有4~7萬名兒童可能有先天性異常。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新生兒猶如尚未建檔的電腦資料一般,無論是健康狀況、是否有藥物過敏等,都要靠著一次次摸索、累積經驗而知,但如果能進行新生兒基因篩檢,就能量身打造出寶寶個人化的醫療資訊,包括可提早發現是否有聽力缺損,確保在6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內及早治療,以免影響未來語言發展與成長發育。 黃瑽寧指出,了解寶寶是否有藥物過敏基因,免除用藥錯誤而導致的性命危險或健康危機,透過基因去了解寶寶對各個藥物的代謝狀況,藉此提供醫師更多用藥資訊,在寶寶需要藥物治療時做出最好選擇。新生兒基因篩檢能守護寶寶三合一,達到預防、診斷、治療的最佳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罹患隱性遺傳疾病「黏多醣症」,若是太晚確診,不僅全身骨骼可能會變形、影響生長發育,甚至連智力都可能受影響,如果能透過基因檢測提早發現寶寶的問題,就能及早開始治療、補充黏多醣症所需要的特定酵素,或考慮幹細胞移植的可能性。 (畢翠絲/台北報導) |
|
( 創作|武俠奇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