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 -運-同-轉~ 安心四寶送災民~各界要多關心災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災後急性壓力反應 須適時紓解 ; 多說少看 找回破碎的心
2009/08/15 00:16:38瀏覽2157|回應0|推薦0
88水災 醫師籲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莫拉克颱風帶來88水災重創南台灣,救援行動積極展開中,精神科醫師提醒,謹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呼籲要注意防範睡眠障礙、憂鬱、恐懼、焦慮等症狀。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陳柏熹今天指出,當有極端壓力發生,如颱風、洪水等天然災害,因事件無法預期、控制或逃避,受難災民感受、難過、恐懼會特別深,這種急性創傷會由短期壓力演變成長期夢魘。

他說,不論親身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如經歷88水災,往往會產生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兒童可能出現混亂或激動行為,若事件過後持續感受到上述情緒反應超過1個月,就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3個月以內緩解,稱為急性創傷後症候群,若超過3個月則為慢性,也有個案在創傷後6個月才出現症狀,這種情形稱為晚發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他指出,壓力對於精神與腦的影響,可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來形容,創傷後壓力症狀會出現記憶力與注意力減退,導致睡眠障礙、憂鬱、恐懼或社交焦慮等症狀,或脫離現實、厭食、暴食等。

陳柏熹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還可能帶來心血管或消化系統疾病、免疫失調、慢性疼痛等,嚴重者甚至有濫用藥物、企圖自殺等自傷傾向。這種症候群,除了受難者及家屬可能會發生,也可能發生在目睹災難的救難者身上。

陳柏熹呼籲,莫拉克颱風過後,應提供大範圍的服務與團體治療,對受災者快速依其風險分類,提供所需服務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的協助,將讓受難者盡快擺脫夢魘,恢復至災難前正常生活。

陳柏熹建議,颱風水災過後,受困擾者可以求助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透過認知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改善憂鬱、焦慮、失眠等急性壓力反應,千萬莫讓災難在心中留下揮不去的痕跡。

【2009/08/14 中央社】

各界要多關心災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1/5078513.shtml

八八水災造成南部縣市嚴重死傷災情,不少民眾因此流離失所,處境堪憐,成大醫院雲林縣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陳柏熹表示,此時災民最容易有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籲請家屬要多予關心。

陳柏熹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除受難者及家屬外,也可能會發生在目睹災難的救援者身上,建議可求助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透過認知、行為及藥物治療等方法,改善憂鬱、焦慮、失眠等急性壓力反應,並請民眾多關心身邊受災親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他表示,八八水災災民或家屬,不論是親身經歷或目睹極大創傷,特別是威脅到生命或極重大傷害時,會產生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受,如果持續有此情緒反應超過1個月者,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使記憶力與注意力減退,並導致睡眠障礙、憂鬱、恐懼或社交焦慮等疾病,以及脫離現實的解離症狀,有的人會有厭食或暴食困擾。創傷壓力還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失調、消化系統疾病、骨質疏鬆、慢性疼痛等,甚至藥物濫用、自殺企圖等自傷行為。

【2009/08/14 聯合報】

創傷壓力症候群/多說少看 找回破碎的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1/5077436.shtml

災區畫面不斷在新聞上播放,災民流離失所,英勇救災救難隊員也殉職,令人心碎。重建家園時,要注意嚴重災難對災民及救難人員身心狀況的影響。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面臨可能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情境時,部份人會出現急性壓力的情緒症狀,如焦慮、易怒、憂鬱、麻木、疏離、失去現實感、不斷浮現出創傷事件、或是逃避創傷回憶、無法回想起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另外也會出現身體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心悸、呼吸困難、手抖、流汗、失眠、注意力不佳、坐立不安等。若上述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為創傷壓力症候群,後續部份有急性壓力症狀者可能會惡化成憂鬱症、焦慮症或酒精藥物濫用。因此如能早期處理創傷事件後所造成的情緒障礙可減少稍後的精神疾患。

早期處理方式為多鼓勵受災者、救災人員與親友或心理專業人員分享創傷事件及心理的衝擊感,宣洩害怕、生氣、哀慟等情緒;避免使用不良的因應方式,如逃避或酒精濫用來處理情緒。當事人若過度焦慮或嚴重失眠,可考慮就醫並短期使用低劑量鎮靜安眠藥。對於過去曾經歷類似災難的患者,要避免過多地收看收聽災害新聞,以免情緒又再度受到影響。若發現受災的親友身心的症狀並未隨著時間漸漸緩解,甚至症狀惡化或出現過度的自我責備、存活的罪惡感或是自殺意念時,就需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2009/08/13 聯合報】

信?運?同?轉 安心四寶送災民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1/5077435.shtml
莫拉克颱風襲台,豐沛的雨量造成南部各縣市淹水災情嚴重,連鴨子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記者高彬原/攝影

黃龍杰/北市中崙諮商中心資深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88風災,重創南台。從電視直播畫面,全民都目睹了災民呼天搶地的畫面。所謂「心理創傷」,就是指經歷人身安全的威脅,或親眼目睹悲劇性的畫面,如村落家產被沖走,或猝不及防喪親喪友,因而驚嚇、焦急、憤怒、自責的反應。

通常災後會以如下幾種形式出現。

1.經驗重現:心驚的畫面歷歷在目,不斷浮現,聲音或氣味揮之不去。被惡夢糾纏,不自覺「掉回過去」(flashback),情緒或行動反應強烈,如歷其境。被人、事、物、時、地勾起回憶,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身心痛苦。

2.逃避或麻木:對於和那件悲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敬而遠之。故意避而不談,甚至想搬家、轉行,遠離傷心地。創痛太深的部份,選擇遺忘,甚至失去記憶。對外界活動漠不關心,失去興趣,不願參與。自我封閉,疏離他人,社交退縮。壓抑情感,甚至變得麻木不仁,無喜無愛。對未來悲觀絕望,感覺「沒有明天」。

3.神經過敏:焦慮警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或熟睡。暴躁易怒,大發雷霆,甚至發生衝突或暴力事件,也無法專注,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常如驚弓之鳥,容易驚嚇。

台灣人在遭逢親友意外死亡時,還常會出現以下特有的本土化反應。

4.靈異經驗:怕黑,怕鬼,害怕死者回來,或者夢見死者回來託夢。把外物,如照相機、麥克風、燈光、車門等故障,解釋成靈異事件。常彷彿聽到怪聲、看到白影、聞到氣息、認為東西被動過。把身體不適或諸事不順歸因於死者作祟,要求做法超度或燒金紙。

筆者要強調,以上的創傷心理,可以說是人之常情,短期之內絕非病態。十之八九,應該會在幾天到幾周內自然改善,不至於長久影響到生活。所以您可以趁機告訴親友:「難怪你會覺得(這樣)或(那樣)……但這是很自然,很常見的。」「我也一樣,他也一樣,大家都多少和你一樣。」

有時候,我們雖非當事人,也會受到親友情緒的感染,替代性地出現上述四組驚嚇反應。請您不必驚慌,採用下列「安心口訣」來自助或助人,慢慢即可恢復平常心。

安心四寶,「收驚」專用

您可以把「信、運、同、轉」這句口訣送給災民,當作吉祥話。

「信」,信仰:參加法會或是禪修,上寺廟燒香、拜拜、收驚、念經、求護身符、或集體禱告、望彌撒等,往往「如有神助」,能重拾對上天的信賴和人生的意義,逢凶化吉。

「運」,運動:從事有氧運動,讓自己喘喘氣和流流汗,或是練氣功、打拳、瑜伽,或幫老人家做穴道推拿、刮痧、腳底按摩、芳香療法等體能保健,把壓力賀爾蒙排出體外。

「同」,同伴:和同鄉里的家人、親友、鄰居、寵物團聚,作伴,同樂或通電。不要離群索居,封閉自己。最好能把擔憂和慶幸都說出來,哭訴如同心靈洩洪,有紓解和整理的效果。

「轉」,轉移:要有事做,不管是勞力或勞心。最好能開始動手改善環境,幫助別人。或寄情於平日的工作、興趣或娛樂。這樣才能暫時把煩惱放下,避免鑽牛角尖,越陷越深。

除此之外,建議大家這陣子要多保重身體,注意均衡的飲食和休息。不要熬夜、避免喝酒,因為「舉杯消愁愁更愁」,容易發生意外,或養成酗酒的惡習,日後衍生憂鬱症。晚間要避免喝咖啡、濃茶,小孩別吃太多甜食,因為這些飲食可能會讓一家人更亢奮、更焦躁、更容易失眠。

災民安康叮嚀:

1.短期災後創傷,惡夢、驚嚇,人之常情,非病態。

2.勿驚慌,「安心口訣」自助或助人。

3.多運動、接觸人群、勿鑽牛角尖。

心理問題可諮詢:

衛生署免付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 24小時服務。

※延伸閱讀》
?關懷風災 海大啟動安心助學專案
?天晴心浮躁 災民憂未來…

【2009/08/13 聯合報】

災後急性壓力反應 須適時紓解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1/5077438.shtml

莫拉克強風豪雨重創南台灣,災民除待建家園的煎熬外,心靈上所受的創傷一時間難以平復,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周裕軒提醒,災後伴隨而來的「急性壓力反應」會出現焦慮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等症狀,若急性壓力反應未隨時間減緩,持續一個月以上,極有可能演變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要求醫治療。

周裕軒醫師表示,不論是受災或救災者都有可能會出現以上症狀,應儘量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充分的休息及飲食,並適度藉由互相支持關心來抒發情緒,以減緩「急性壓力反應」,避免「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發生。

周醫師提醒,協助救災者在緊急狀況下進入第一現場,心理上的衝擊感大,需適時跟身邊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分享當下的心情,抒發急性壓力反應所帶來的焦慮。

受災者及曾有相同經驗的民眾,在面對災害新聞訊息時,周醫師建議不要讓自己過度暴露於災害訊息中,以免情緒受到影響。若發現身旁的親友未隨著時間(超過一個月)減緩急性壓力反應症狀時,需尋求醫療上的協助,找出憂慮源頭,建立自我調適機制以防憂慮症發生。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救災者的災後心靈重建工作是很重要的,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諮商心理師施夙真表示,軍中曾針對921救災者做調查發現,因為情境導致憂鬱情形者約占1%。

施心理師表示,在幫助救災者的心靈重建上,需跟救災者探討救災做了些什麼?幫助些什麼?而不能讓救災者沉溺在看屍體的難過鍾,導致心情被困在那,轉都轉不出來,而有憂鬱症的傾向。

絕大部分的救災者,在離開救災工作、環境時,其情境會比較好,她建議,最好以輪替的方式,例如二至三天在輪一次,也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

此外,有些救災者還是會有憂鬱的情形,施心理師表示,這與有些救災者本身曾經是受災戶,如今來救別人,當初卻無法救自己家人,那種無力感,使他們也易在憂鬱的框框裡轉阿轉的,無法重心靈上獲得解脫。

救災者應該從正向的角度來看此事件,現在幫助別人,將來別人也會來幫助自己或家人,這個社會本來就互相幫助的;她也表示,不用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否則很容易局限在自責當中。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8/12 台灣新生報】

救災、重建家園 脊椎嘛愛顧

許多警消、醫療人員和各地志工在莫拉克肆虐後,陸續加入救援、災區重建行列。署立雙和醫院外科加護中心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乾閔提醒,救災過程需長時間搬運重物,且有些救難人員需要長途開車,加上路面顛簸,很容易傷及脊椎。過去經驗顯示,天災過後,脊椎受傷、腰酸背痛患者求診人數常暴增。建議救災人員、災區居民在救災、重整家園時,一定要好好保護脊椎。

林乾閔主任解釋,最常見的椎間盤病變的原因是「彎腰搬重物」,民眾除了要避免這樣的動作,一般在拿取重物的時候,最好也能緊記身體的軸線是正向的原則,並且量力而為、次數不要太過頻繁。過去曾有災民在重建家園時,勉強抱起大冰箱,結果導致椎間盤破裂。

一旦椎間盤破裂,如果壓到掌管膝蓋的神經,膝蓋就會疼痛,若壓到腹股溝神經,有些患者誤以為是臗關節疼痛,跑去看骨科,怎麼看都看不好,反而拖延治療時機。

林乾閔主任舉例,他曾遇到一位50歲左右男性患者,擔任公車司機,這位患者的脊椎已有退化跡象卻不自知,加上長時間開車,路面又不平,車子常劇烈震動,導致某天椎間盤瞬間破裂,產生劇烈疼痛,只好趕緊掛急診。林乾閔主任指出,這次莫拉克風災,許多道路都遭洪水毀壞,道路狀況一定很差,救災人員救災時,務必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果發現脊椎狀況不對,請量力而為,不要過於勉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8/12 台灣新生報】

安康重建 「泡水藥」別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1/5077454.shtml

圖/聯合報提供

莫拉克颱風帶來罕見豪雨,造成中南部嚴重水災,許多民眾的家園泡在水中,至今積水未退,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可能因此面臨藥物泡水、用藥短缺等問題,須謹慎應變,以免影響病情控制。

一般而言,藥物不論是錠劑、膠囊,最好都保存在避光、避溫、避潮的環境下,所以一旦藥物泡了水,不管時間長短,都不建議再使用;即使有些藥物有塑膠或鋁箔的外包裝,看似並未直接接觸到水,但因不確定包裝有無縫隙,是否會有微小的水分子滲入,因此泡水藥最好還是別吃。

必須提醒的是,泡水藥物不宜直接丟棄,以免造成環境汙染,最理想的方式是交給藥局回收,若目前情況不方便,權宜之計可直接沖到馬桶裡,若數量太多,則建議先把藥錠壓碎後再沖水,才不會堵塞了馬桶。

至於因為藥物泡水而用藥短缺的病患,由於每個人病情不同,處理方式也各異。一般的糖尿病、高血壓病人,如果漏掉一、兩次用藥,應該還不致於嚴重影響病情;但若無法立刻外出就醫拿藥,則應將病歷資訊設法外傳,請原就醫的院所調出病歷調劑,再將藥物以空投等方式送到病人手中,以免有斷藥危機。

如果對外連絡不上,手邊的藥物又不夠,非不得已時可考慮減量用藥,例如把兩天的藥量分三天吃,以等待救援到達;但這並非每個病人都適用,有些人的病情就是需要一定的藥量才能控制,貿然減量恐致病情起伏,還是應依醫師處方的劑量服用,先顧好眼前的健康較重要。

不過,有些受災地區糧食短缺,居民有一餐、沒一餐,糖尿病人如果無法維持平日正常的飲食,可能就不適合按照原本處方的劑量用藥,否則吃的東西少,降血糖的藥仍一樣多,恐引發低血糖問題,建議可視攝食量的多寡,調整藥量。

提醒受災同胞,目前除了須防範水患造成病原孳生,可能引發的疫情外,用藥多一點小心,也能減少一些健康的危害,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一起重建家園。


編按:惡水過後,還有很多同胞身陷災區,災區病患更面臨斷藥、缺醫危機,災區重建也面臨許多衛生與災民健康問題。為了更針對災區重建的衛生及健康提供更多資訊,本版今起推出「重建安康」專欄,邀請各科醫師、專家就災民面臨的健康、就醫、用藥及衛生等問題,提供最有用、直接的資訊。

讀者若有相關問題,也可傳真02-2766-9995或電子郵件health@udngroup.com聯合報健康版「安康重建」收,我們會請專家協助解答。

【2009/08/13 聯合報】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322625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16:22 【udn】 購買前先比價!開車 警覺 酒精 提醒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