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2 20:41:40瀏覽2785|回應0|推薦42 | |
本周主題:骨董收藏 前言: 對喜愛骨董的人來說,老東西就好像老朋友一樣,它們或見證歷史的變遷與滄桑,或娓娓訴說著一個個動人心絃的故事,穿越時空,成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傳承與內蘊。 火眼金睛鑑古瓷 ◎意象 80年代兩岸開啟交流,引爆了中國文物收藏熱;但是,二十年來,市場上卻是充斥了仿偽品,不少網路文章搭配私人的仿偽品圖片來發表,這對於文物的學習,是有長遠殺傷力的。以下整理了古瓷鑑藏的學習重點,其他器物可類推! 1、 熟讀中國工藝美術史、陶瓷史 這是古瓷鑑藏最基本的知識,但是,書上所寫的窯口特徵,並不能鑑定新老;書籍上的鑑定知識,作仿者是無不熟悉的,書上的文章只能算是常識,算不上是專業知識;切莫只看了幾本書,就誤以為沒問題了。 2、 陶瓷科學與陶瓷工藝 親自參與製作陶瓷是必要的,煉土、成形、施釉、入窯…,以及各窯口釉相、氣氛、胎土、修足…,與古瓷鑑定密切相關。有了陶瓷科學的理論基礎,在上手觀察實物時,更可以清楚觀察重點,將理論與實務結合。 3、 文物鑒定的基礎概念 1、感官的感受與主觀的直覺,是無法準確鑑定的:器物外觀的新舊是無法判斷年代的,尤其是古瓷;所以,古瓷界常說:「古瓷常若新,仿古喜作舊」。 2、文物鑑定是門綜合性的科學:文物鑑識不是單純以美術史就可以完成,必須以歷史、工藝、化學、物理(光電科學)…等學科來綜合判斷。 3、鑑定的方法與流程:鑑識的方法必須是客觀的,且為學界認同的理論,獨門絕技不可信!檢測流程中的比對資訊要多,擅用年代落點對位法,可以減少誤差。 4、 考察窯址與標本的累積,是學習文物鑑定必需的歷程 參訪窯址的重要無庸置疑,這也因為書籍與圖片能表達的訊息太少,瓷片 就成為學習古瓷最好的老師了。資訊的取得非常重要,標本要絕對的可靠。 5、 大量上手真品與收藏實務 “沒有買,學不會鑒定”,花錢買文物,才會將學習聚焦在真偽辨識上!由普品入手,是必須的過程;上手真品才算是累積經驗,上手仿品會遠離真品訊息! 6、 建立務實的收藏性格 收藏文物是個雅興,也是種投資,但並非買樂透,切莫以撿漏作為文物收藏的主要方向!防火牆愈多愈安全,風險也就愈能掌控,專家與專業經紀人可以提供較好資訊,只跟商家學習無異慢性中毒,絕對大意不得。 意象小檔案: 本名邱壬洲,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文物組碩士班第一屆,主修古瓷、古玉、家具研究,文物收藏二十年經驗;自幼學習書畫、笛簫、巴烏、葫蘆絲、南管;平時就好茶、酒、香,有空就往大陸跑,博物館、古蹟百看不厭;近年致力於成立<老窯意象古陶瓷標本中心>,現已蒐集宋元古瓷標本近萬件。 鑑藏文物(古陶瓷、古玉器、家具…)是生活;琴棋書畫(古琴、琵琶、笛簫、圍棋、書法…)是興趣;旅遊中國(博物館、古蹟、山水…)是休閒。...註:祕閣為中國古代的國家博物館或圖書館!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arts168/profile 琺瑯之美絲絲入扣 ◎德山 相信當大家到各大博物館參觀時,應該都會看到琺瑯二字,而何謂琺瑯?其實琺瑯是一種彩繪上用的顏料,琺瑯主要是由石英、長砂、硼砂、氟等各種原料適當混合,並加入各種金屬色料研磨,成為粉末狀的琺瑯粉或琺瑯漿,將類似玻璃質的琺瑯料彩繪或附著在器物表面,然後在經燒製而成的工藝品稱為琺瑯器。 琺瑯製作的技法,最初是從國外傳入。琺瑯技術向東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在南宋(12 世紀)。到蒙古元朝時,政策上重視工匠,手工業因而一路發展 ,至15世紀中期,琺瑯器在中國十分盛行 。
出現時間最早,明代時因景泰帝非常喜愛此種琺瑯器所以廣泛稱之為「景泰藍」,而雍正年間始稱「掐絲」,其名為製作的技法而命名。
掐絲琺瑯於元代晚期傳入我國,但遲至晚明,景泰年製的掐絲琺瑯才真正引起文人重視與仕宦商賈的喜愛而爭購珍藏。因此「景泰藍」便成為掐絲琺瑯的代名詞。 清康熙前期大致在延續晚明琺瑯的製作,後期因專注於畫琺瑯的研製而忽略了掐絲琺瑯,以致傳世的文物不多;雍正朝更是除了一件精美無比的豆型器外,連同內填琺瑯都交了白卷;乾隆朝掐絲琺瑯的製作,大約於中、後期達到顛峰,至晚期衰落;其技法精進,器型眾夥,色袖品類多而純淨,抽絲細緻而流暢,但由於袖層淺薄,減弱了早期文物那種溫潤的質感。 內填與畫琺瑯於清初經海舶傳入廣州,並就地仿效燒製,宮內作坊至遲於康熙三十年已試燒成功,至晚期技術方臻完美,釉色亮麗,紋飾以寫生或圖案花卉為主,奠定十八世紀畫琺瑯工藝輝煌成就的基礎。黑釉啟用於康熙時期,至雍正朝燒製技術成熟並盛行,花卉與鳥鵲搭配是當時常見的紋飾。乾隆朝器物的紋飾出現我國傳統與西洋的仕女和課子圖、及西洋建築等畫面是一時代特徵。 德山小檔案: 格主傾心佛學、太極拳、管理學、學習、健康人生、閱讀、歷史、骨董古玩古美術文物收藏。所藏文物以中華文物為主,包括古代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玉器、琺瑯器及鼻煙壺、等各類中國藝術品。 刊登之藏品主要分為兩大部份,其一為各大博物館之藏品,其二為私人藏品,希望和有興趣的朋友相互切磋。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kao-hung 簡練雅緻謙謙宋玉 ◎劉晨雲 宋代 (公元960--1279年) 以漢族習俗為主體 , 沿襲了唐代的實用與裝飾功能 , 考古發現的名符其實的玉禮器幾乎消失殆盡 , 肖生玉因受院畫影響 , 崇尚寫實 , 追求肌體的合理性 . 宋玉如同宋畫,是寫生作品,因此構圖疏朗,形象生動,加之技法高超,刀工繁簡得當,因而既簡練又傳神。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見到螭紋,宋、元兩代,特別是元代始,玉器上的螭紋又多起來,凡此期的帶扣、帶鉤、劍飾等,都常有螭紋出現。 周南泉先生根據出土的宋元玉器上的螭整理出以下一些共同特徵:
1、此期螭紋的造型,如四足分飾於身驅的兩側,作爬行狀,尾分叉,身飾雙條短平行線組成的竹節紋, 都仿自漢魏時物,說明有前後的繼承關係。 2、此期螭形,前額頗大,且高凸,而臉部五官,如眉、眼、鼻、口則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其與頭額的比例是,凸額作頭部的三分之二,而其他五官只占三分之一。 3、此期螭的腦後束發很長,從腦後一直飄至前兩足的背脊處,甚至有飄至胸背處者。
4、螭形雙肩上聳,前腿彎勢柔軟,作向前同時伸出的爬行狀,而後兩足,一彎一伸,呈矮健有力之勢。 5、四足的關節處有呈漩渦式的雲紋,近似的雲紋最少的只有在聳肩處兩組,有的則有四組以上,直至八組,均成雙成對,左右分列在四腿和雙肩。 6、身上所飾的雙平行組成的竹節紋增多,有的佈滿整個身驅和足尾處。 7、此期螭形之尾特別長,均有分叉,有的二股,有的三股或更多,均呈卷雲形彎曲,作水渦狀。
8、螭之頸和背,都有一道(個別兩道)陰刻線紋,從頸部或肩部始一直隨背形延伸至臂部尾端,以表示肥壯的背脊肌肉。 玉石是一種脆硬的材料 , 用它高浮雕螭龍作爬行狀表現的是一種質地完全不同的肌體張力 , 極富柔韌彈性肌肉 , 經過工匠高超的深刀浮雕 , 鉆磨 , 刻畫拋光諸工藝 , 表現得活靈活現 , 令人大為讚嘆 . 唐宋以前的玉璧 , 其地子皆打磨平勻如鏡 , 拋平地子看似簡單 , 卻是最難最耗時間的工法 , 尤其是在有浮雕的玉璧上 , 是明清以降較難見到的工藝境界 . 劉雲軒小檔案: 記憶中年幼時最有印象的文物是一方有"井"字的古硯 , 父親教我練書法 , 用它發墨 , 另有幾方古墨一直收藏在木盒裡 , 還有案頭上的白玉墨床 , 水盂.....漸漸引發我對文物的興趣 . 長大後唸應用美術系 , 學習西洋美術史 , 確迷戀中國古美術 . 歷朝各代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朝代之間無法跨越的時空美學 , 深深吸引著我 . 從喜愛 , 欣賞 , 研究 , 漸漸走向收藏之路 . 為了彙整家族所收藏的文物資料,於是在 96年初設立YAHOO部落格 , 至今漸漸獲得許多同好的迴響與認同 ,非常感謝 ,希望能成為喜愛古美術的朋友交換意見的園地 . http://tw.myblog.yahoo.com/jadeliu-1368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