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筆記10
2011/04/09 12:05:36瀏覽434|回應1|推薦5
張京華《古史辨派與中國現代學術走向》餘論有言:「近人只認同政治的統
一,而不認同學術的統一。依照近人的治學趨向,凡衰世皆誇其學術,凡盛
世皆貶其經術。故中國學術皆成衰世之學,而政事亦與學術無關。」(p.467)
政統、學統的分裂,肇因於學術源流的顛倒,以及學術正題與反題的倒置,
「近百年學術史中最大之偽」(同上)。而此偽之發生,與胡適誤讀〈漢書‧
藝文志〉,取消三代王官學此一中國學術源頭,影響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
派,有極大的關聯。這些崇尚懷疑精神的近代學者,又以清代閻若璩、崔述
等人做為他們的偶像。但“在不疑處中有疑”與“疑所不當疑”往往只是一
線之隔,前人心態上的偏差往往造成方法的缺陷,後人依此有缺陷之方法,
不論如何治學,也只能朝著錯誤的方向盲目跟從前人。

在有名無實的「中華民國」,已然名實俱無的「台灣省」,有著這樣一群人
,不僅反對學術的統一,還反對政治的統一。「要之均以近人所熱心之“自
由”、“平等”、“獨立”、“進化”為標尺」(同上)。究其源頭,實為蔣
、毛二人的私人恩怨,擴大為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鬥爭,最後毛勝蔣
敗,蔣在台灣省推行反共教育所導致。因為反共,所以必須醜化共產黨。而
蔣自身的獨裁,雖被台灣省民眾所唾棄,反共教育卻未一併被唾棄,還進而
深化,醜化全部中國人。將分散於世界各地的一小部分人的缺點擴大為中國
人共有的特質;中國人一向強調的美德,則是世界文明人所共有的特質而為
中國人所獨無。對岸發生的一切社會現象,刻意忽略其好處渲染其壞處。心
態上的偏差往往造成方法的缺陷,有“凡古皆偽”心態者,治學方法自當以
此為前提而不可能相反,治學成果依其治學方法,也只能得到“凡古皆偽”
的結論而不可能相反。有“凡中國皆壞”心態者,知人論世亦當以此為前提
,其結論也只能是“凡中國皆壞”。凡古未必皆真,凡中國亦未必皆好,但
“凡古皆偽”、“凡中國皆壞”只能是錯誤的假設,“將假設直接判定為結
論”更只能是錯誤的方法。「試問學術已然獲得“獨立”與“自由”,又將
如何?」(同上)以否定源頭為代價的,“獨立”與“自由”的學術,有何存
在的價值?政治又如何呢?

——2010.09.2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vw987&aid=5069387

 回應文章

brickwall-muppet d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非中共
2011/04/10 09:17
將台獨和中國學術這樣連結,很有趣。

不過我以為將台獨反中作此解,言雖順卻未必實。

作為從小受反共教育的我,在家人/朋友中,不曾見過有人將中國及中共混淆。過去這種將仇中推到老蔣身上的說法,大多見於獨派,這幾年則似乎連對岸的大陸同胞(多半也是和綠營支持者"對話"過習得的)都有接受此說法的現象。

我還記得小時候廣播(應為中廣)裡有段時間常聽"中國非中共"的文宣。時間點記不清了,應該是老李上台初期時。

這很明顯,只是個當藉口的說法罷了,獨派藉此表達(製造)自身的無辜,和自身的醜惡切割,同時也拉攏對岸,"都是蔣介石和KMT的錯"。然格主所言,"心態上的偏差往往造成方法的缺陷",這倒是直指問題核心。別的都是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