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8種致命疾病的早期征兆
2007/07/26 18:19:19瀏覽233|回應0|推薦0
8種致命疾病的早期征兆

  在談癌色變的今天,一個讓人振奮的好消息就是:乳腺和一些婦科癌症並不意味著死亡。如果能及早發現,在第一時間得到積極的治療,其治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的甚至能達到100%根治。

  疾病通常都會有早期信號,如果你及時留意了,就會避免一些不可逆轉的損失:

  1.甲狀腺功能減退——突然變成少言寡語的冷美人

  甲狀腺是頸部一個小小的器官,然而它的作用不能低估,它分泌一種非常重要的激素——甲狀腺素。如果甲狀腺素分泌減少,簡單地說,身體就不能將食物轉化為充足的能量,因而產生許多症狀。這有時是由於藥物或手術引起的,但也會發生在嚴格減肥之后。

  早期信號:怕冷,疲乏,食欲減退但體重不見減輕,記憶力下降。有些女性會出現月經稀少,甚至閉經。比較嚴重的會出現表情淡漠,少言寡語,皮膚和毛發變得干枯。“甲亢”不隻是單純的甲狀腺“發怒”,它可使你的情緒陷入極度的低谷﹔脾氣也突然變得難以琢磨,你想好好地對人溫柔幾天卻身不由己,發怒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甲狀腺發怒導致的5個生活難題。

  2.乳腺癌——最可怕的腫塊往往沒有痛感

  如果你經常在沐浴后一邊對鏡欣賞,一邊為自己做乳腺檢查,這實在是個再好不過的習慣!不過,萬一有一天,你在乳房中發現了一個腫塊,先不要緊張,因為絕大多數乳房腫塊都是良性的。

  早期信號:乳腺癌,這種最可怕的腫塊,往往沒有絲毫痛感,它的質地比較硬,表面不光滑,邊界不清楚,而且不容易推動。乳腺癌經常出現在右側,半數長在乳房外上部。

  如果摸到的腫塊光滑,容易推動,很可能不是乳腺癌,不過也要去醫院做一下檢查。

  乳房自我檢查方法——女性應該學會對乳房進行自我檢查,這樣可以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宮頸癌——月經之外的出血

  宮頸癌發病高峰在35~55歲。發病率佔我國女性癌症第二。

  婦科檢查時做宮頸細胞涂片是一種能早期發現的方法。

  早期信號: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后陰道出血,稱為接觸性出血。

  4.葡萄胎——酷似懷孕

  葡萄胎細胞的染色體是異常的,它不能正常發育成胎兒,而隻能在子宮裡形成一堆葡萄樣組織。

  早期信號:與正常懷孕沒有什麼兩樣,但隨后,葡萄胎破裂,因而發生出血。從月經停止到出血的這段時間平均為12周,最長可達到37周。

  因此,如果懷疑自己懷孕的話,除了自檢,還一定要盡早到早孕門診檢查。

  5.糖尿病——更出汗,更口渴

  糖尿病如果沒有盡早得到控制的話,將會帶來很多危害:血液中的高血糖會使全身血管被破壞,形成大量血栓,導致冠心病、腦血栓、足部潰瘍、陽痿、雙目失明等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糖尿病是一種能夠遺傳的疾病,雙胞胎中,如果有一人患病,另一人患病的可能性高達50%~90%。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之一,就應該到醫院內分泌科做定期的檢查:

  (1) 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糖尿病。

  (2) 曾在懷孕期間或者經受重大手術期間,出現過血糖增高。

  (3) 比周圍的人更容易出汗、口渴。

  6.急性腦血栓——突然來去的“發蒙”

  早期信號:其實急性腦血栓在發病前往往有一些跡象可以捕捉到。

  最常見的是短暫發作的一次腦缺血,也叫TIA。發作時,有人會突然“蒙”了,好像一瞬間什麼也想不起來﹔有的感到天旋地轉,但一下子就過去了﹔還有的眼前一黑,失去知覺,但很快恢復了﹔或者突然間說不出話來。這些都是大腦瞬間缺血的表現,說明腦血管已經狹窄,發生血栓的危險性很高。這時如果及時就醫,就有可能避免悲劇發生。

  7.冠心病——牙痛其實是心病

  早期信號:有的人會最先出現下牙痛,但實際上,這是由於心臟缺血,影響到其他部位的痛感神經而造成的﹔也有人左手臂輕微的麻痛、腿疼、左肩背疼﹔有人因為胃疼到消化科就診,結果卻發現是冠心病。

  8.肺癌——總是干咳

  萬惡之源的癌細胞都是由正常細胞轉化來的。身體裡每一個細胞都有癌變的潛能,激活它的力量一半來自遺傳,一半來自我們自身無限膨脹的欲望。

  尼古丁、酒精、高脂飲食、沒有規律的生活,這些都是點燃癌症的罪魁。

  肺是人體的吸塵器,而且永遠不清理垃圾兜。汽車尾氣、煙草、沙塵暴……現代人的肺要比幾世紀前的人臟上許多倍。吸煙人群患肺癌的可能性是不吸煙人群的4倍,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可是還有無數人前仆后繼、赴湯蹈火。

  早期信號:咳嗽,是那種一聲一聲不連續的咳,沒有痰或隻有少量的稀痰。

  出現這種情況后,應該盡快到醫院照胸部X光片,並連續5天查清晨痰中的癌細胞。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t5031884&aid=111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