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光復糖廠日式木屋」
2022/07/26 22:03:30瀏覽1942|回應0|推薦8

「光復糖廠日式木屋」

「有機會的話想要體驗日式木屋,享受和風日味假期!」這是去年12月到花蓮糖廠時對小花君說的話,所以這次小旅行的第二晚旅宿,哈尼就訂了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光復糖廠日式木屋」。

座落在花蓮觀光糖廠裡面的「光復糖廠日式木屋」,建於民國25年,佔地約4.9公頃,是全台保存最完整、僅存數量最大的日式木構造建築群,共有27棟、73間房舍。這些檜木房舍原本是花糖的員工宿舍,宿舍建築比照台灣總督府大正11年頒佈的「官舍建築標準」辦理,分為甲、乙、丙、丁四種不同等級,這些宿舍經整修後變成旅館,於100年元月24日取得一般旅館執照正式對外營運,開放給一般大眾入住。

糖廠日式木屋的房型分為和風木屋(2人房)、親子木屋(4人房)與合家歡木屋(4人房),每種房型都有獨立的停車位和小庭院。花糖木屋的特色有緣側、雨戶袋、無双窗、濡緣、雨淋板外牆、高台式建築及卡榫式工法(不用鐵釘,而以木頭卡榫的工法建造),且由於花東地區多地震和颱風,所以房屋結構均加設「斜撐」以堅固牆柱支撐,構造木屋的每一個細節設計都深具文化特色,喜歡日式老屋的旅人總能在轉角處發現動人的時光韻味。

我們這次入住的是4戶連棟的和風木屋,當年是同判任官(一般職員及員工眷屬)的丁種宿舍,約12坪,內部鋪設原木地板,空間分成玄關、客廳、臥室及盥洗等區域,臥室放了兩張單人床墊,玄關放有冰箱、茶飲。木屋雖經過整修,但依舊保留了真壁構造、押入、床之間、茶の間、拉門等傳統日式建築元素。

「到糖廠吃冰」是大家的共同記憶,所以把行李放進去後,我們隨即帶著懷舊和愜意的心情去吃冰~糖廠冰品的口味多達30多種,很容易讓人有選擇困難啊~

或許我們向來認為旅行不只是遊玩,更要多份用心去了解人文歷史和自然地景,唯有這樣的多元結合,才能讓每一次旅行深刻,才能在心底發酵成為生命的記憶,所以隔日清晨趁陽光慢慢亮起來還不咬人,我們放慢腳步走逛園區去感受糖廠的輝煌歷史,先餵養心靈後再前往「啄木鳥的家」享用自助式早餐。

在微風陽光相伴下,我們扮起路上觀察家一邊走一邊觀看,更容易了解糖廠從建廠開始,即規劃為結合工廠與員工居住,在這種生活與生產工作場所緊密連結的空間配置構想下,花糖劃分為生活、工作區,設施包括糖廠附設小學、醫務室、販賣部、公共浴室、五分車、日式宿舍聚落群、招待所等,因設施完善,號稱有27景,而園區內也保留了完整的製糖產業設備,像是早期載運甘蔗的火車內燃機車頭、製糖設施的廠房、鐵道轉轍器等相關交通設備。

其實台灣糖業發展甚早,貫穿荷據、明、清、日據到戰後,因涉及土地、農業、工業、交通,面向廣泛深遠,堪稱「台灣文化之母」,從糖業切入來看台灣歷史,就可以濃縮出一頁繽紛的島嶼文化。話說台灣早期也有自然的甘蔗(野蔗),見於(元)汪大淵的《島史志略》:「台灣人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但直到明萬曆-崇禎年間,福建飢荒,數萬災民移居台灣並引入甘蔗種植,糖業才逐漸成為重要的生產事業;1624年荷蘭人入侵統治台灣38年,期間積極鼓勵種植甘蔗輸出砂糖,糖產量大增;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後,大力獎勵推廣植蔗製糖,糖產更為當時對外貿易的大宗;清朝統治台灣期間,各地興建糖廓大量產糖;1894年甲午戰爭結束,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據時期,日本政策是「工業日本、農業台灣」,蔗糖成為台灣農業最大宗的外銷物產;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日本統治時期的糖業四大會社,包括大日本製糖興業、台灣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並合併為台灣糖業公司,糖業經濟也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來源,但是到了1980年代,因為製糖的成本過高,價格無法競爭,許多糖廠紛紛關廠停工,糖業的風光走入歷史。

日據以前,台灣東部地區的糖業發展相當緩慢,據相關史料,糖業開始於漢人經營的「糖廊」為主,日據初期才由日本資本家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賀田組經營,1913年「台東拓殖株式會社」在花蓮縣壽豐鄉設立「壽工場」,又稱為「鯉魚尾糖廠」,這是東部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1914年合併於「鹽水港株式會社」,更名為「花蓮港製糖所」,為了提升製糖產量,1921年鹽糖會社另在馬太鞍地區設立「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二次大戰末期,這兩座糖廠均遭盟軍毀損,光復後台糖公司接收,決定拆除毀損較嚴重的「壽工場」,修復大和工場並更名為「花蓮糖廠」。花蓮糖廠歷經了近百年的製糖歲月後,民國91年,在國際糖價長期低迷及加入WTO的雙重影響,花糖不得已熄爐停機結束製糖,不過百年糖業歷史所擁有的文化資產非常豐富,所以在糖廠的自主經營下,不把未來活在昨天,逐漸轉型成為「花蓮觀光糖廠」。

這座島嶼,每一個地方都有故事在流傳,停下腳步傾聽,溫柔的凝視,我們才得以看見歷史,讓一切更有重量。入住歷史場景,感受其生活方式,沉澱思考雙眼,就能醞釀出更深層的感知體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75986991